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恬征匈奴
战国时期,匈奴族是居住在我国北方游牧少数民族之一,在蒙古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活动范围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国后期,匈奴人凭借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屡次侵扰内地。当时,秦、赵、燕三国边境与匈奴毗邻,经常发生战争。但是,由于七国相争,三国也无力出兵抗击,只是在边境上采取守势,修筑长城并派军队戍守。
秦始皇寿字虫鸟篆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后,匈奴族对秦朝的威胁依然存在,秦始皇为了保障大一统免受侵扰,加强了对匈奴的防范。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为了向匈奴表示秦朝的实力,对匈奴起威慑作用,车驾出巡边郡,并登鸡头山。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调集30万大军,派蒙恬为将,向匈奴居住地河南地大举进攻。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将匈奴赶出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又率军渡过黄河,占领了高阙、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等地。为了加强防御,秦朝在榆中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置34个县,并重新设立九原郡,将有罪官吏及内地人民迁徙到这一地区。三十六年(前211年),始皇又令内地30000户移居北河(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在设置郡县的同时,蒙恬又沿袭战国时期筑长城拒匈奴的方法,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从内地征发在刑犯人,与边军戍卒一起,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为加强关中与河套的联系,始皇又命蒙恬修筑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到云阳(今陕西省淳化)的直道,工程十分浩大。这条道至今遗迹尚存。
第39章 秦汉(3)()
蒙恬率军在北地、上郡居住十余年,功劳卓著,威振匈奴,深得始皇宠信。秦始皇三十年(前210年),胡亥篡位,蒙恬被赵高陷害,被捕入狱,后吞药自杀。
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在即位为秦王之时,即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统一中国即皇帝位之后,即大肆征发徭役,继续大兴土木。这座坟墓即为骊山陵,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
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据史料记载,骊山陵高五十余丈,周四五里多,墓基很深,并用铜液进行灌注。墓中筑有各式各样的宫殿以及百官位次。殿内陈列着各色珍奇珠宝,配以水银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以机械使其转动,形象逼真,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用人鱼膏做成蜡烛长明灯。为了防止后人挖掘坟墓,命令工匠装置了许多机弩,如有盗墓之人穿坟入内,弓弩就会自动发射,将入墓者杀死。据考古工作者实地挖掘表明,陵墓的地面建有陵园。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夯土围墙,内围墙周长3800多米,外围墙周长6294米。夯土的坟丘座落在内围墙中部偏南,现有高度仍有76米。坟丘下面即著名的地宫。骊山陵的地宫呈长方形,长约460米,宽约400米。地宫东、北、西三面都有通往地窖深处的甬道。近年来,在骊山陵东侧发掘陪葬的兵马俑坑三个。俑坑总面积为12600平方米,陶俑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仿,估计全部武士俑的数目当在6000左右,排列成一个完整的军阵场面。现已发掘出一号坑和二号坑,成为举世闻名的古迹。
为了修建这座坟墓,秦始皇在征战六国过程中,就征发人力物力,最多的时候,征发全国刑徒及奴隶78万人。征集北山的石椁、巴蜀等地的优质木料,千里迢迢运往骊山。当时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望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可见修筑陵墓工程之浩大。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在埋葬始皇时,竟下令把后宫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不泄露陵墓的秘密,把参加修陵的工匠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
秦自孝公以来,历七世,都遵循一个共同的目标——统一六国,而不遗余力地奋争。到秦王嬴政即位时,翦灭六国已成摧枯拉朽之势。秦国内上至国君、群臣,下到众将、士卒都同心同德为统一大业而奋斗。这样,秦与诸侯各国的矛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国内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政见、学派之间的矛盾,被推到次要、从属地位。但是,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六国的臣民、特别是王公贵族在心理上一时难于接受国破家亡的事实,怀着刻骨的仇恨,时时企图复国还旧,采取种种手段,包括行刺秦始皇来达到目的。这个矛盾一直伴随着秦帝国的诞生到衰亡。同时,原六国在礼法制度、语言习俗方面与秦差别悬殊,破坏着秦统一帝国的凝聚力。加之秦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政治派别、不同思想主见的斗争以及国内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的阶级矛盾也随外敌的消灭而渐渐激化。面对这重重矛盾,秦始皇及时地采用了李斯的种种谋略加以防范,但政治上的斗争却必然会爆发。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为庆贺攻匈奴、征百越的成功,始皇置酒咸阳宫大宴群臣。文武百官争先恐后举杯致词,为始皇歌功颂德,博士仆射周青臣高声向秦始皇赞道:“从前秦地不过千里,仰赖陛下圣明,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如今又北败匈奴,南服百越,凡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无不宾服。陛下废除分封旧制,遍置郡县,消除战乱隐患,百姓安居乐业。如此彬彬之盛,可以传之于万世。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唯有陛下兵甲富胸中,忧乐关天下,有谁能和陛下的威德相比啊!”周青臣虽有夸赞取宠之嫌,但也毕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始皇听了怡然自得。可是偏偏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对周青臣的话十分反感,反驳道:“陛下,臣观古籍中所载,商、周两朝,一代一代相传了千余年,都是因为开国后大封子弟功臣、有各国诸侯共同辅佐的结果。如今陛下统一了六国,抚有海内,子弟功臣却未被加封,各地遍设了郡县。如果出现原先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的乱臣贼子企图篡夺皇位,有谁来帮助相救?总之,凡事不按古代规制来办而想维系持久的,我闻所未闻。如今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助长陛下的过错,实在不是忠臣!”丞相李斯说:“陛下,臣一向以为,五帝不相因,三王不相袭。古来治理天下的办法并无常制,贵在因时而宜。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颁定了秦法,愚腐的儒家岂能知晓?淳于越所言,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年代久远,不足效法。当时诸侯纷争,天下不宁;现在天下已定,法令划一,老百姓安分守己,为农的用力务农,为工的专心做工,为官的努力学习和掌握法律。只是,有那么一些读书人不肯学习现在的东西而专学过去的,以古非今,并造谣惑众。”他又说:“如果对这些师古非今的行为不加以禁止,上则皇帝的权势有所降低,下则臣民结党营私,因此必须严禁。”
李斯讲完这些后,余愤难消。散席回家,又写了一封奏章,其中把儒生说成是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正式提出焚书的建议。秦始皇立即批准此议,颁布了“禁书令”,规定:除秦国的历史书及医药、卜卦、种树等书外,六国史书及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等一律烧掉。违令者处以黥刑,并罚做四年筑长城的苦役。有敢谈论诗、书、百家语的,处以弃世重刑。以古非今者,举族连坐。官吏知情不报者与之同罪。焚书令一颁布,官吏挨户搜书,全国各地焚书之火遍燃,绝大多数珍贵书籍难逃此劫。焚书之举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对。
焚书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怕骗局败露,都带上所骗钱财逃走了。秦始皇大怒,召群臣道:“朕以前召集文学方士来秦国,是要他们辅政、炼丹;结果淳于越借古讽今、非议时政,卢生拿了厚赏反倒诽谤朕,并逃之夭夭。现在咸阳儒生不下百千,必然还有以妖言惑乱百姓者。”遂命御史大夫追查诽谤朝廷的儒生,御史大夫拘捕了400多名儒生,以酷刑逼其认罪,然后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