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桶;衡制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这种度量衡制实际上是商鞅变法时所定度量衡制的推广和发展。早在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商鞅变法时就曾着力统一过秦国的度量衡制,改变了度量衡标准,铸造了标准度量衡器。当时一升合今0�2升,一尺约合今0�23米。所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实际上是以法令形式肯定了秦国原有的制度,并向全国推行。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秦始皇一方面铸造大量标准量器以为模范,一方面大力宣传度量衡统一的优越性,同时从制度和法律上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秦朝规定了定期检查度量衡的制度,规定每年“伸春之月,一度量,平权衡,齐斗桶”,以保障新度量衡的精确与实施。秦朝还在法律上明确了对度量衡不正者的处罚条例。在出土的秦律中,有许多具体详实的有关规定。通过这些有力的措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行动收到了很大的成果。并且影响了以后几千年的计量制度。

    文字的统一,更是秦统一全国后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事业。中国的文字,从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刻划文字萌芽,经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成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但由于长期的割据,混战和社会秩序不稳定,文字也缺乏管理,各诸侯国的文字有很大分歧。有不同方音产生的假借字,不同字形造就的简笔字和异形文字。这样的混乱和分歧,不但妨碍秦王朝政令的推行,而且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于是,全国统一的当年,丞相李斯就向秦始皇提出了“书同文字”的建议,秦始皇接受了这一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而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由李斯、赵高和胡毋敬三人,分别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书,作为推行秦篆的典范。秦篆又叫小篆,是从大篆中演化而来的。小篆与大篆的区别主要是有固定的偏旁符号、有固定的部首位置和有确定的笔画数量。小篆的形体也比大篆更为整齐和定形化,线条笔画均匀,比起大篆来更便于读写。这些特点又是后来汉字发展所遵守的基本原则。秦始皇为了实现文字的统一,身体力行地推行小篆,他东巡时所刻写的碑文,都是由他的丞相李斯亲手所写的标准的小篆。李斯是至今为止最著名的篆书家之一,又是小篆的创始人,著名的琅刻石、泰山刻石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秦始皇在推行小篆统一文字的同时,还倡导了另一个书体“隶书”。隶书原本也是从篆书中演化出来的,它改篆书的曲笔为直笔,结构平稳,书写方便,为民间所乐用。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秦下杜(今陕西西安市)人程邈将其搜集整理,呈报给了秦始皇。还有一位叫王次仲的隐士,也曾上书给秦始皇,请求他准许使用民间流行的隶书体。,秦始皇看到了由于隶书特有的更好写更通俗的长处,致使实际上秦朝所使用的字包括官方也是以它为主的,除去一些庄重、重要的诏书必须使用正规秦篆之外,连一般的公文都使用隶书来写。秦始皇以小篆和隶书为统一文字,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巡游天下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在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同时,还带领百官仆从,大规模出游,巡视东方。秦始皇巡游天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山东原六国诸侯旧地之民显示武力和威风,压服他们的反抗之心;第二是为了遍观各地山川风物人情。秦始皇的大规模出游主要有三次。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由咸阳(今陕西咸阳)向西,巡视陇西(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北地(治义渠,今甘肃镇原东),至鸡头山,然后经回中道(今陕西陇县西)回到咸阳。此次巡游,主要意图在视察西北地区边防。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由咸阳向东,巡视山东郡县,上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在此立石颂功,并召集鲁地的儒生,和他们讨论商议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之后,秦始皇一行北上泰山,在山上立厂祭祀。下山的时候,突遇暴风雨,在一棵大树下避雨,因封此树为五大夫。他们又在泰山南边的一座叫梁父的小山祭祀仪式,并立石碑颂秦朝之功德,其辞有“皇帝圣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等句。

    从泰山上下来后,秦始皇一行北至渤海,沿渤海向东,经过黄(今山东黄县)、睡(今山东福山),翻越成山(今山东荣城东北),登上之罘(今山东烟台北面),刻石颂功。一路走,一路遍祭各名山大川的神灵。秦始皇在邹峄山时,召集鲁地儒生七十多人,带着他们到泰山上去,让他们筹划封禅的事情。可这些儒生都是些迂腐之人,只知照抄书本,讲究颇多,认为古代的帝王举行封禅,要使用蒲草把车轮包起来,免得伤了山上的石头和土地、草木。祭祀的时候,还要把地扫干净,铺上用编织的席子等。而且各持异议,争论不休。秦始皇认为他们的办法难以实行,并从此讨厌起儒生来。

    离开之罘后,秦始皇向南至琅邪(今山东胶南),在此居留了三个月,徙民三万户于琅邪台下,立石刻,歌颂秦朝功德,这便是著名的琅邪刻石。辞中盛赞秦王朝统一天下的功绩,“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海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秦始皇在琅邪时,齐国方士徐巿等人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上面居住着仙人,请求秦始皇斋戒祭祀,并派童男童女前去寻找。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便派徐巿征发童男童女几千人入海求仙。但徐巿等人一去即不复返。

    秦始皇从琅邪回来,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东有一条河叫泗水,传说秦昭襄王时派人向周王索要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移置咸阳。有一个鼎飞入了泗水。所以,秦始皇想把这个鼎从泗水中捞出来。他派了一千多人到水中去摸,没有摸到。便向南渡过淮水,到衡山(今安徽当涂北)和南郡(今湖北江陵)去。又渡过长江,进入洞庭湖,至湘山祠(在今湖南岳阳西)。在此,秦始皇他们遇上大风,几乎渡不过去。秦始皇问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大怒,以为湘君蔑视自己,便派三千名刑徒把湘山上的树木砍了个精光。然后,自南郡由武关而归咸阳。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又一次东游。他们走到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境)南的博浪沙中时,韩国贵族之后张良派力士操铁椎在这里狙击秦始皇,但误中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受到惊吓,派人追捕,未能捕得,便令天下大索十日,仍一无所获。秦始皇没有停留,继续东行,登上之罘,刻石颂功。回头经过琅邪,从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取路而归。

    阿房宫遗址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北巡,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北),派燕人方士卢生寻求羡门等神仙。然后由碣石向西,巡视北部边防,取道上郡而归。卢生从海上回来后,向秦始皇献上钅录图书,其中有“亡秦者胡也”之句。秦始皇大怒,派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北伐匈奴。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左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跟从。冬十一月,他们到达云梦。又南至九疑山(今湖南宁远南)望祀虞舜。然后顺江东下,经丹阳至钱唐,到浙江边上,欲渡河,会河水猛涨,被迫沿河上溯一百二十里渡河,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西南),祭祀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即会稽刻石,然后还过吴(今江苏苏州),渡过长江,从海道北至琅邪、之罘。在海上,见到一只巨鱼,秦始皇命人用强弩将其射杀。之后,转道回咸阳。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西南),秦始皇生了重病,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而病死。在此遂发生沙丘之变,胡亥篡权,是为秦二世。

    蒙恬征匈奴

    战国时期,匈奴族是居住在我国北方游牧少数民族之一,在蒙古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其活动范围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国后期,匈奴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