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大全集-第3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去,但自从设立铜匦,告密成了天大的事,即便范云仙、上官婉儿也不敢阻拦,当即将其引至殿上。但见王本立垂首立于御案前,太后蹙眉端坐似有愠色。

    王本立刚刚向媚娘汇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吐蕃内乱平定了!

    就在去年唐军重立西突厥两位可汗之际,噶尔钦陵也没闲着,他火速班师而回,召集其弟赞婆、悉多于等几路兵马,齐向苏毗进军;芒辗达乍布虽然杀死赞悉若,但赞悉若掌权日久,亲信党羽甚多,还在忙于肃清异己,没想到噶尔兄弟的大军已火速杀来,匆忙召集兵马抵御,哪里是对手?仅一次交锋即被钦陵擒杀。噶尔兄弟又分遣兵马四出征战,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便将芒辗达乍布余党彻底铲除。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随即命噶尔钦陵接替亡兄为大相,自此他内掌政务、外统兵马,集文武大权于一人,被吐蕃臣民尊称为“论钦陵”(吐蕃语称宰相为论)。

    吐蕃叛乱这么快即被平定,完全超出媚娘的预想,而此时西突厥的局势却很糟。阿史那元庆、阿史那斛瑟罗虽被立为可汗,却因以前长年在大唐朝廷为质,与麾下十部首领不熟悉,并不具备很高的威信,尤其唐军大举从西域撤出后,各部没了约束几乎是各行其是,全不把两位可汗放在眼里;更不妙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安西都护王杲又病逝了。王杲虽非一流将才,毕竟从军半生,不失为老成持重之人,他这一死西域之地更为混乱,岂不给论钦陵可乘之机?

    媚娘一见贾大隐入殿,当即道:“你来得正是时候,速替朕草拟诏书,晋安西副都护阎温古为正,以丰州司马唐休璟接任副职,命其率一支精兵进驻碎叶城。”西域局势虽有动荡,但已制定的政策不能轻易改变,此时大唐的官吏军队若大举复归西域,收回两可汗之权,只怕西突厥就要激出叛乱了。现在只能坚持既定做法,继续扶植两位可汗,唐休璟在边庭屡有建树,媚娘寄希望于他能有所建树。

    “是……”

    “你还有什么事吗?”媚娘见他不去故而发问。

    贾大隐生于诗书名门,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干过背后告状的事,今天为了自己性命不得不如此。他满头冷汗跪倒在地,支支吾吾半晌才将刘祎之的话复述出来——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归政,以安天下之心。

    媚娘最初的反应是不相信——不可能!执此论者乃裴炎之辈,刘祎之怎会说出这等话?裴炎只是她权力场上的同路人,不过互相利用而已。刘祎之却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地地道道的“自己人”。从担任北门学士起刘祎之几乎参与了她的一切谋划,甚至主动替她承担责任;她也从未亏待过此人,方才还许诺让其担任纳言,怎么突然有此怨言?还声言叫她归政,这如何能信?

    可是面对眼前这个特殊的告密者,她又不得不信。因为贾大隐不是妄图幸进之辈,也不是奸邪挑拨之徒,这个人非但不敢撒谎,只怕也从来不会撒谎!

    怀疑过后是冷静的思考——或许刘祎之真的有此怨言。首先他对铜匦告密、大兴牢狱的反感溢于言表,他们之间已存在分歧,更重要的是“不如归政,以安天下之心”。毛病就出在“归政”二字上。刘祎之和裴炎同样主张归政,立场却有区别。裴炎是追悔前情,想逼她交出权力,别再干涉大唐朝政;而刘祎之却想让他的好学生李旦登临大宝,其实从一开始参与废黜李哲,他的目的即此。

    有些事媚娘一直藏在心里,对任何人不曾流露,其实现今她权力之路的最大障碍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她的亲儿子,深居宫中“无欲无求”的李旦。这个儿皇帝真的只是奉母至孝、逆来顺受的乖娃娃吗?未必如此!

    李旦曾经干过一件事,令媚娘记忆犹新。那是在李治卧病奉天宫时,忽有一日李旦捧了件宝物来,是一枚雕饰精美的石龟,背上还有充满吉祥含义的一百六十个篆字。据李旦说,是他无意中在嵩山封禅坛侧捡到的,觉得象征父皇洪福齐天,故而来道贺。祥瑞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媚娘怎不清楚?李旦此举似乎是对病重不能封禅的父皇给予安慰,但这种行为是不适合的。当时太子李哲远在长安,他身为人臣人弟怎么能私下向父皇买好?虽然李治淡然笑纳,没对外声张,但时隔不久便发生了薛元超劝谏太子之事,李治随即将李旦徙封豫王,又改了名字,隐约流露出寄予期望之意。

    在这个权欲纵横的皇家,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又真的能做到无欲无求?遍观天皇诸子,最酷似李治的就是李旦,不但谦虚敦厚的性情与其父如出一辙,连长年居于宫中的经历都与其父一致。而李治又是个什么人?世人都认为他是因李承乾、李泰之争意外坐上皇位,连李世民也说“太子之位不可经求而得,故传晋王”,可他究竟争没争,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是谁在储位之争的最关键时刻背后告了李泰一状?还有李治一直和张行成关系亲密,他们私下商议什么至今无人知道。其实那也不必去猜测了,仅就他登基后铲除长孙无忌、玩弄平衡之术的所作所为,还看不出此人的真面目吗?而李旦就是羽毛还未长成的李治,他同样有帝王的潜质和野心。别的且不论,他早在李贤当太子时就给自己嫡长子取名李成器,《易经》有云:“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这岂是寻常之人想出的名字?就素养而言,李哲登基半个月就耐不住性子,急着要提拔韦玄贞等私党;李旦却以皇帝之尊坐困宫中三年,不急不躁无愆无过,仅这份忍耐力就大得惊人。

    其实媚娘一直对这个小儿子怀有戒心,如果这孩子私下有阴谋,或者也抱着后发制人的心思等待她日渐苍老,她的帝王之路终究不会有什么好结局。所以她才一再对东宫下手,就是要恫吓、要压制、要严加管束,不能让李旦有任何“非分之想”,更不能让任何臣子对其寄予夺权的希望。而刘祎之无疑已涉足不该跨越的鸿沟,若不严加处置何以告诫世人?

    想至此,媚娘心中种种疑惑、猜测、忧惧一股脑化作愤怒,顿时大喝:“祎之乃朕所引,竟有悖朕之心,这岂不是忘恩负义?”

    到这会儿贾大隐终于认定这不是太后考验自己,吓得伏地不起。王本立却灵机一动,拱手道:“太后乃英明女主,天下谁不感恩?倘祎之真有怨谤之举,此天地所不容!当立刻罢其宰执,推鞠问罪。”王本立落井下石乃有私心——他也算中宫党一员老将了,当年就曾与郝处俊、李义琰周旋,被逐出京城后历任胜州、肃州,做梦都想回归朝廷,这次他来洛阳就是瞄着宰相之位,岂能错过表忠心的机会?

    西域局势不顺又出了这种事,媚娘正在气头上,未及详思便道:“好!朕现在就派你去找刘祎之,传朕口谕,立刻罢免他宰相之职,叫他把怨谤之事解释清楚!”

    “遵命。”王本立求之不得,若真能把刘祎之整掉,他还可能当上首席宰相呢!立刻大摇大摆地去了。

    贾大隐却颤颤巍巍辞驾而出,暗自感叹——羞哉!耻哉!悔哉!告密这等事真不是有良心的人干的,若下次再遇到这种事,就是赔上我这条老命也不干了……

    当王本立踏入刘府之际,刘祎之误会了,还以为是来拜访自己,请教朝廷之事的,故而整衣正冠降阶相迎。王本立的官职虽比刘祎之只低一阶,可身为外任官地位差了一大截,岂能对宰相无礼?然而此刻有恃无恐,端足了派头,见面就是一通劈头盖脸的批驳。刘祎之初始一愣,继而心中升起彻骨寒意,不是因为畏惧,而是因为寒心——说了两句牢骚话即被告发,连仁厚有德的贾大隐都干这种事!这世道究竟怎么了?天理良心何在?这朝廷还有希望吗?

    仅就才干而言,王本立不失为可用之人,无奈性情太坏。当初他被狄仁杰弹劾,就是因为作威作福太过张扬,在外任职多年竟无丝毫改变,今日仗着媚娘撑腰,又故态复萌,指着刘祎之的鼻子数落道:“你之官爵太后所予,你之富贵太后所赐,背后发此狂悖之言,岂非无父无君?又何以燮理阴阳、统御百僚?”

    刘祎之到底是性情中人,瞧不惯他这等跋扈嘴脸,双手抱拳道:“多谢尊驾提醒。不过此乃本官之事,太后若要加罪本官自去解释,不劳尊驾操心。”

    “哼!”王本立把嘴一撇,“实话告诉你,我此来便是太后所差,太后命我告诉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