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8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国公徐允祯将这两天来好不容易记住的数字,一个个背了出来,听得在座各位大臣胆战心惊。

    除了宗人府和翰林院参与掌管皇室玉牒的人物之外,皇家宗谱玉牒从来都是秘不示人。

    除非皇帝允准,不然的话,谁也不能拿出来翻看,更别说改动一个字了。

    李国镨、孙承宗两个人贵为大学士,也从来没有这么精确地了解到宗室子弟的规模。

    此时听徐允祯这么说出来,两个人都是瞪大了眼睛,惊讶得合不拢嘴。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方才知道崇祯皇帝的初心与苦衷。

    亲王国初岁给大米五万石,后来改为一万石,一石是一百二十斤,按照一万石计,这就是一百二十万斤。

    算上靖江王,一共三十三位领亲王俸禄的在位王爷,岁给禄米是多少,是三十三万石,也就是三千九百六十万斤大米。

    这个其实还是小头,毕竟亲王比较少。

    郡王五百九十八个,一个郡王岁给禄米两千石,这就一共是多少了?

    此外,镇国将军岁给禄米一千石,辅国将军岁给禄米八百石。

    还有,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光是这个合计起来,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再加上,公主及驸马等同郡王俸禄,岁给禄米两千石;郡主及仪宾(郡主以下的丈夫统称仪宾)等同辅国将军,岁给禄米八百石;郡主下面,还有县主及仪宾,还有郡君、县君、乡君及其仪宾。

    宗室女子最低等级的爵位乡君这一级,禄米等同奉国中尉,即二百石。

    在过去,宗室俸禄给予朝廷的负担过重,这一点朝中大臣人人都知道。

    但是到底重到了何种程度,却又人人都是讳莫如深。

    因为这个事情,涉及到了天家自身,若是皇帝不说,谁也不敢多问。

    而以往的几任皇帝,要么觉得以天下人养宗室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么就是认为这个事情说开了实在有损天家脸面与威信,总之就是捂着不愿说开。

    但是今天,崇祯皇帝就是要当面把这个事情说开,让自己倚重的这几个重臣,都知道这个问题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崇祯皇帝看完了徐允祯呈上来的东西,然后将他递给李国镨。

    李国镨接过来看了之后,倒抽一口凉气,然后默然无语地,递给了孙承宗。

第九一四章 抽丝剥茧() 
    孙承宗看了徐允祯呈给皇帝的东西之后,也是愁眉紧锁,良久不语。

    这次皇帝召集的内阁会议,就这样陷入了沉寂的僵局。

    崇祯皇帝见状,看看众人缓缓说道:“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戴。

    “卿等皆朕股肱之臣,朕正赖卿等安邦治国,今日既然把话说开,朕就与卿等就多说几句。

    “土匪也好,乱贼也好,为什么造朕的反,造朝廷的反,造诸位的反?!绝不是没有原因!

    “而这个原因是什么,卿等自去思量,但朕可以告诉卿等,绝不是他们天生好反!”

    崇祯皇帝说完这些话,自己也是叹了口气,看着仍旧沉默的众人,接着说道:

    “值此国家纷乱四海翻腾之际,对于宗室封藩制度,非到万不得已之时,朕也不会轻易更动。

    “朕今日召集诸位前来,除了为代藩和英国公定下谥号奉赠等哀荣之外,主要是借着这个与宗室、功臣关联的事情,议议代藩与英国公府的承袭之事!”

    众人见皇帝突然变得消沉而且如此低姿态,心中皆是黯然。

    没人不想痛痛快快地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只是这几个人全都是历经四朝的老臣,再也不是出入仕途之时的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完全不顾利害得失的愣头青了。

    安坐在座位之上一直没有说话的阁老兼礼部尚书徐光启突然站起来说道:

    “启奏陛下!自从前番陛下问及宗室俸禄等事务之后,两月多来,臣常思应对解决之策。

    “今日陛下忧虑至此,臣实不忍袖手安坐而无动于衷!正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臣幸有一得之愚,敢不献给陛下!”

    原本面色阴郁的崇祯皇帝,听了这话,眼睛突然闪出亮色,知道李国镨、孙承宗等人宦海沉浮多年可能消磨了当年志气,但是徐光启却是老当益壮,依然还有锐气。

    崇祯皇帝看着须发花白的徐光启,只听他说道:“宗室制度固然牵一发而动全身,绝对不能轻易大张旗鼓予以改制更革,这一点陛下赞同,臣也赞同!

    “然则朝廷不可大动干戈,却也并不意味着,我辈大臣就这样袖手旁观坐视无视听之任之!

    “相反,陛下若能抽丝剥茧循序渐进,以利诱之而各个击破,甚至耐得住性子,以十年或者二十年为期,久而久之必然成效斐然。”

    徐光启这么说话,显然也是把李国镨、孙承宗等人给带了进去,可能也是他实在看不惯这些人的老成持重了吧。

    崇祯皇帝耐住性子继续听下去,只听徐光启接着说道:“对于解决宗室子弟俸禄负担过重的问题,臣思来想去,速效的招法不多,但长效的招法却也不少。

    “受陛下前番施恩宗室之启发,臣以为,缓解宗室负担之策略,不过是解禁、封土、折银、移藩、除爵此五种!”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方知徐光启是真的认真考虑了之前自己向他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是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遂对他说道:

    “解禁之法,朕已明了,徐阁老不必多少,只详细说说封土、折银与移藩、除爵这四个策略吧!”

    李国镨、孙承宗之前没怎么考虑过这个问题,当皇帝突然抛出来的时候,本能地就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比较危险,不能轻易碰,因此就要先拦一拦,先看一看。

    如今看到徐光启居然一下子提出了五个策略,顿时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老而无用了,是不是真的志气消磨殆尽了。

    只听徐光启接着说道:“封土,就是封实土。陛下与首辅、次辅如今当已知道,皇明域外之世界广大无边!

    “以往我皇明弃置不取,要么因其距离遥远,朝廷政令鞭长莫及,要么因其荒僻贫瘠,朝廷取之得不偿失!

    “今日则不同,泰西诸夷纷至沓来,皇明不取,夷人必取之,与其让与夷人,不若授予太祖之子孙!

    “接受封土立藩之后,诸藩皆自食其力,朝廷不给禄米,本土不留田产,如此之后皇明域内负担减轻而人民解困!”

    徐光启说完了这个,看着皇帝与众人,见皇帝与众人都是点头不语,听他说话,他就接着说道:

    “折银,就是折俸银。既然朝廷禄米不敷用,而朝廷又有银行、银圆之创举,何不参照新晋功臣世爵年俸之法,将宗室子弟岁给禄米,改为年俸银圆发放?

    “臣虽在礼部,却也知道户部宝源总局制币诸厂所造之银圆相比银两对朝廷尤为有利,比之支付禄米则更为有利。

    “若以银行支付银圆顶替禄米,既省了上下周转之损耗,也方便了朝廷与各地官府之奔波!”

    徐光启说完一句,崇祯皇帝与众人即点头默认。

    这些想法虽然还很粗疏,需要户部仔细推敲制定细则,但是想法本身却是很有见地。

    说完了这些话,徐光启见崇祯皇帝没有打断他,于是接着说道:“至于移藩的问题,臣以为朝廷早有先例可循。

    “当年辽王、宁王、谷王之封地皆在塞上,而后来移藩内地。如今虽然都已除爵,但此先例却是现成的方略!

    “臣以为,既然当初可以因边外战乱而移藩内地,今后边外安宁自当移藩回去,如沈王之一系、肃王之一系。

    “至于其他藩国,则可以增藩増土之利,凭其自愿移藩,其中若有愿意移藩乌斯藏地者,未尝不可郡王晋亲王,封之为千里之国。

    “此外河中、瀛洲、东番等新辟之土,亦未尝不可以一二宗室藩国移藩彼处!”

    徐光启说完这些话,看着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此时也看着他,点了点头,对他说道:

    “徐阁老学贯中西、视野开阔,今日之言不同凡响,正是国之大臣所当言!

    “朕早知皇明域外之地广袤无边,北方止于北极,南方止于大洋,如此广袤无垠之土地,何地不可裂土而封藩!

    “太祖子孙迄今繁衍域内以至于十万计,若全部拥挤域内,皆赖朝廷供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