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皇帝话音刚落,众人皆说道:“臣无异议!”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接着说道:“英国公祖上荣国公张玉曾因为奉天靖难之功,于逝后再追赠河间王,张玉之子英国公张辅,亦曾因讨平安南之功,于逝后追赠定兴王。
“朕以为张惟贤之功,虽不比奉天靖难或者讨平安南,然其佐先帝与朕两度义安中外、以劳定国之功却不可不论!
“朕欲追封其为安肃王,其他一如礼部旧例,卿等以为如何?”
在明朝的时候,两个字的王都是郡王。
不管是宗室,还是勋贵,这个规矩是一样的。
不过对于勋贵武臣而言,封到郡王已经是到顶了,而且都是死后追封。
即便是徐达这样的人物,封的中山王,也是死后追封的。
如今张惟贤死后得到这个安肃王的追封,让他可以比肩其祖先张玉的河间王、张辅的定兴王,也算是哀荣备至了。
至于崇祯皇帝最后的问话,众人当然都是无异议。
这样的事情,除非张惟贤生前与之有仇,否则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毕竟死者为大,而且追封一个已经死去的国公为郡王,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也的确是一件常见的事情。
见众人无异议,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各项封赏追赠事宜,宗人府并礼部尽快办理妥当!”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出,然后对众人又说道:
“逝者的事情已了结,但是生者的事情还要办。朕之前对于功臣世爵的承袭,已经定下了规矩。除非朕有特制,恩准世袭罔替之外,一律减等世袭,也就是世降一等。
“不是朕舍不得皇恩浩荡,实在是如今的大明朝没有那么多给不尽的俸禄钱粮!
“如今户部的情况有所好转,可要不是这三年朕的内帑贴补太仓,户部的国帑怕是早已经空空如也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着在座的两个拥有功臣世爵的人,也就是宁城伯孙承宗和定国公徐允祯,对二人说道:
“定国公、宁城伯,两位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第九一三章 天文数字()
崇祯皇帝这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称呼阁老军机大臣孙承宗为宁城伯,听得在座众人都是一愣。
定国公徐允祯在孙承宗反应过来之前,连忙说道:“陛下立的规矩,自是好的,定国公府食禄至今,已经二百有余年,自当甘为表率!”
“很好!这才是功臣之家的模样!”
崇祯皇帝随口夸了定国公徐允祯一句,然后接着问孙承宗:“宁城伯以为如何?”
孙承宗方才也是愣了一愣方才反应过来,皇帝这是要把自己往勋贵功臣那个圈子里生拉硬拽啊!
孙承宗是进士文官出身,虽然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但他如今却是如假包换的宁城伯,如假包换的功臣世爵啊!
多少人努力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封妻荫子甚至封侯拜相吗?
如今孙承宗虽然没有封侯,但是封妻荫子封伯拜相总是达到了!
这可是多少文人进士一辈子渴求而不得的东西。
崇祯皇帝眼睛盯着孙承宗,等待他的回答。
而孙承宗也已经知道了皇帝的意思,知道皇帝的意思并不是如今的勋贵。
如今新封的勋贵有了封田,即便是一个三等男爵的封田也达到了一百顷的地步,只要不是过于奢华无度,这个规模的封田,再加上年俸银一千两,足够这个三等男爵的一大家子吃穿用度不匮,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了。
而孙承宗这个一等伯世爵,世禄年俸银五千两,实封宁城永业田三百顷,就算是子孙辈不争气代代减等,此后八代子孙也可以安享富贵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孙承宗想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说道:“功臣之后未必仍旧是功臣,祖宗功业,子孙自不能享用不尽!
“陛下于皇明爵位承袭所立之新规,自是大公持正、安邦定国之良策!臣自听闻之日即无异议!只是——”
孙承宗说到这里,诚恳地看着崇祯皇帝,只是呐呐无所言。
崇祯皇帝看着他这个样子,知道他这一辈的老臣都想当君子,不想当小人,于是笑了笑,接过话头说道:
“只是这样的规矩套用在宗室亲藩的身上,宁城伯觉得亏待了宗室亲藩,宁城伯想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也不等孙承宗有所反应,紧接着说道:“如此大公持正安邦定国之良策,为不能推而广之,施及于宗室亲藩之身?!”
到了这个时候,在座的众人算是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而孙承宗见崇祯皇帝如此挑明了说,随即站了起来,躬身说道:“减等世袭之规矩,放之四海而皆准,论理自当如此!
“只是皇明宗室亲藩,自亲王而至于奉国中尉,享受宗室爵禄者,牵扯所及,数以十万计。
“臣非为不明此当然之理,然而宗室爵禄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无万全之准备,臣敢请陛下切不要妄动此念!
“如今我大明国势正当否极泰来之际,陛下内帑、户部太仓之艰难情状,实亦日渐好转,臣实不忍国家当此之际再突生变乱,振兴之势因此而稍遏!老臣此心,请陛下明鉴!”
说完这话,孙承宗躬身不起,就等着皇帝打消这个念头。
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李国镨站了起来,对着崇祯皇帝说道:“陛下!代王朱鼎渭薨逝,方才钦命赐谥为康。康为美谥,非是恶谥,正是朝廷褒奖其一生功德之意。
“若代藩有罪,子孙降等世袭,继为郡王,臣也没有异议!想来秦王、晋王、庆王、肃王,乃至太祖高皇帝以后所封诸藩秦王,也都当没有异议!
“只是此时突然无罪而降等,老臣诚恐当年建文削藩之故事重演!陛下切切不可动此念头!”
听完了两个朝廷重臣的话,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略略尴尬地笑了笑说道:“朕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两位爱卿多虑了,两位爱卿多虑了!”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起身上前,将两位阁臣扶起,请他们继续落座。
方才这一番对谈,也算是让崇祯皇帝亲自见识了封藩改制的艰难。
李国镨说的话也很明显了,明室的亲王可不只是代王一个,即便是类似代王这样的大宗,也还有秦王、晋王以及庆王、肃王呢。
如今肃王就在兰州,庆王就在宁夏,那可都是正在闹乱子的地方。
若是你动了代王,这些个亲王们感受到了威胁,万一其中有哪个犯了糊涂,跟木速蛮也好,流贼也好,勾连到了一起,再来个靖难,那麻烦就大了。
这些人可是宗室亲王,距离皇帝之位本就一步之遥,就算是来个起兵割据,也是个地动山摇的大麻烦。
这个道理,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懂得,他吃错了药也不会这么去干。
李国镨、孙承宗、徐允祯听了崇祯皇帝的这话,都是送了一口气,安坐不语。
崇祯皇帝见状,看着徐允祯说道:“定国公管着宗人府,前番朕让你计算宗室亲藩之数,如今可有眉目?”
定国公徐允祯听了这话,心说,果真来了,好在这次他有了准备,当下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一卷纸来,恭恭敬敬地呈上,并说道:
“启奏陛下!前番奉旨之后,臣与翰林院一同核实宗室玉牒,又曾行文宣大、秦晋、三边被兵之地诸藩,略得天下亲藩之数。
“现有亲王爵者三十二位,郡王爵五百九十八位!自太祖高皇帝封藩诸王以来,国朝累计分封亲王六十五位,时至今日且三百年,期间十八位因罪被废罢,十五位绝嗣而除封。
“靖江王虽为郡王之爵,然则先帝命之领食亲王俸禄!若列亲王之列,则食亲王禄者三十三位!”
说完了这个,徐允祯上前将那卷纸张呈递到皇帝的手中,趁着崇祯皇帝翻看的时候,接着说道:
“至于宗室子弟,以翰林院与宗人府所藏宗室玉牒计,自亲王、郡王以至于奉国中尉者,止于天启七年,乃有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二人之数!
“若是加上公主、郡主、驸马、仪宾等宗室皇亲,止于天启七年,乃有三十七八千四百四十六人之数!”
定国公徐允祯将这两天来好不容易记住的数字,一个个背了出来,听得在座各位大臣胆战心惊。
除了宗人府和翰林院参与掌管皇室玉牒的人物之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