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说道:“朕听说,自辽事兴起以来,朝官皆以赴边镇任职为危途,其中尤以辽东、登莱为死地,如今这几个新科进士,却主动要求前往辽东和登莱任职,朕观这几人皆非凡品。但凡愿往边地者,吏部皆可以升一级授官任用。

    “至于沈廷扬、牛金星、李信这几人,朕看可先不去边地,暂任他们为内阁和军机处中书舍人,吏部可再选三五人,在文华殿、武英殿当值,熟悉朝廷大政,过些时日放出去任职,或许就能造就一批栋梁之才。”

    听了皇帝这话,李国鐠心说,原来皇帝是这个意思,于是略一沉吟,说道:“如今内阁中书舍人多名,皆任职已久,陛下另选新科进士入值内阁和军机处,充任中书舍人,这些人是否可择优外放任官?”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说道:“这也正是朕的想法,中书舍人在内阁和军机处当值,对朝廷大政最是了解,放为外观,当能体谅朝廷为政之要,爱卿的意见很好。此前任职内阁和军机处的中书舍人,有进士功名者优先选任,无进士功名者,一律赐同进士出身,皆外放为官。”

    崇祯皇帝这么做,不是说他对现在的中书舍人不满意,而是说对于中书舍人的岗位,他有了更满意的人选,那就是新科进士之中的沈廷扬、牛金星等人。

    历史上,沈廷扬就是在崇祯初年以国子监监生的身份选官,以八品官的身份,当上了内阁的中书舍人,并在武英殿当值多年,看崇祯皇帝为辽东粮饷的转运发愁,是以向皇帝提出了开海运的奏疏。崇祯皇帝大喜之下,令沈廷扬前往松江试行,结果大获成功,从此受到崇祯的青睐,以监生身份平步青云。

    如今史可法以状元的身份任职翰林院,暂时也就罢了,其他几个人才,若是不把他们弄到自己的身边待着,绝对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等他们这些可塑之才,了解了朝政的问题,明白了皇帝的心意,然后再放出主政一地,肯定会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如今在京师会同馆里等候分派官职的新科进士们,相互之间都已经很熟悉了,从三月底贡院的会试结束以来,期间经过了殿试,经过了吏部的考试,先后两个月的时间朝夕相处,本来天南地北、互不相识的青年俊杰们,也都混成了亲如手足的好兄弟。

    这种进士间同年之谊,与后世的同学之情,本质是并无多大的不同,毕竟说起来,都是经过了殿试的天子门生嘛,相互之间的情谊反而更有了一层神圣的意味。

    如今二三甲进士的最新综合排名,已经出来了。人人的心里,对自己的未来,也都有了底数。

    史可法虽然已经领受了翰林院的职务,成了如今人人羡慕的翰林,但是他本人的心里,却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安排。

    因为翰林院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事情可干,主要的职责任务,就是为前几朝的皇帝,编写实录,要么就是根据内阁的意思,起草各种朝廷的文书,所以主要从事的就是文字工作,而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的那样,上为皇帝分忧,下为百姓造福。

    是以,每当与李孟辰、牛金星、李信等人再碰头聚会,都会有点郁郁寡欢,因为这几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选官,李信、牛金星选择去辽东,李孟辰选择去登莱,并且相互约定以平辽为志愿,更是令史可法羡慕不已。

    然而很快,史可法对这几个人的羡慕,就变成了“同病相怜”了。

    崇祯皇帝对礼部和吏部的安排,并没有做大的改动,不过是把沈廷扬等人提溜出来,放在了内阁和军机处中书舍人的位置上罢了,其他的大面上的安排仍然照旧。

    所以很快,朝廷对于新科进士的安排,就公布出来了,自然很快就传到了新科进士们集中居住的会同馆,沈廷扬、李孟辰、牛金星、李信这几个原本选择了辽东和登莱的人,自然是大吃一惊,本来以为十拿九稳,没有什么人竞争的位置,居然落空了。

    好在随后不久,这几人都被吏部尚书成基命叫了过去,一方面内阁和军机处中书舍人的职位,虽然级别不高,但是位置却很重要,毕竟是在皇帝和阁臣身边任职的,成基命把新科进士新晋的中书舍人们,叫到一起,类似于先行培训一番。

    另一方面,也说了临时将他们改授为中书舍人的原因,告诉他们这是皇帝的钦点,同时告诫他们不可辜负皇帝和朝廷的信重。

    李信等人心中虽然有点遗憾,但是能够到皇帝和阁臣的身边任职,而且是皇帝的钦点,之前的那点遗憾,自然很快也就消散无踪了。

    接下来,分别受领了职务的新科进士们,很快各分东西,有去江南的,有去九边的,有留京师的,相互之间的聚会与话别,不断地在京师和通州驿官上演着。

    而新授中书舍人的这批人,则被皇帝放了一个月的假,愿意回乡探亲的可以回乡,愿意留在京师的也可以留在京师,总之一个月之后,必须正式入职。

    与众人纷纷选择回乡探亲的做法不一样,沈廷扬、李信、牛金星、李孟辰等人,则不约而同地选择留在京师,并在京畿、蓟辽等地游历。

    因为自从他们上京赶考以来,京畿周边接二连三出现的新生事物,实在是令他们大开眼界,之前没有官身,想去那里游历都不方便,如今有了新科进士、内阁和军机处中书舍人的官方身份,想去哪里都方便许多。

    不甘闲置的史可法,也以翰林院修撰的身份,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奏疏,请求皇帝恩准翰林院的新科翰林们、内阁中书舍人们,与留在京师六部观政的其他新科进士们一样,可以到京畿周边观政采风,了解军政民情,为今后的履职尽责做准备。

    史可法的奏疏头一天递进去,第二天就批复回来了。皇帝当然是同意了。

第一二零章 三边之地() 
正当史可法、李孟辰、牛金星、李信等人,意气风发地一路往东,经通州,过遵化,出山海关,沿途观政采风、了解时务的时候,大明陕西三边总督袁崇焕带着人马,在周遇吉所率领的京营骑兵护送之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陕西三边总督的治所固原。

    而沿途一路所看见所经历的情况,令他忧心不已。

    出发的时侯,京畿之地已经春耕结束,而途径的山西,情况也说得过去,多数农田都种上了种子,靠近北直隶的那一边,更有很多荒山、谷地也都开垦成了农田,并种上了京师农事院的番邦物种。

    虽然天气依旧干旱,可是地方上还是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不管是挖井,还是挑水,还是沿河修建水车,引水灌溉,总之农田里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秧苗,让人看着心里踏实,至少感觉未来还有希望。

    可是过了黄河,继续往西行去,举目所见简直就是遍地焦土。

    一路往西,沿途山连着山、岭接着岭,没有多少平原耕地,而山上多石少树,充其量有点灌木,就是这点灌木也都是光秃秃的,不知道是因为干旱而死掉了,还是被遍地的饥民吃掉了。

    沿途所见的村庄,一个个也都是残破不堪,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居住,好不容易见到一些人,都是远远地躲开了,而那些没有躲开的,如同行尸走肉般蹲在路边,一个个干瘪枯瘦,丝毫没有一点生气,看起来已经不似人形。

    从府谷到神木,一路上根本看不见多少人,也看不见多少耕田,到了延绥镇的驻地榆林卫左近,情况多少有点好转,城池的周边,看得见农夫在田间耕作,土地抛荒的情况没那么严重。

    袁崇焕一行人,进了榆林城,以三边总督的身份,召见了治所设在榆林的延绥巡抚孙传庭和延绥镇总兵贺时雨,并在榆林城里,为自己的总督标营招募了几名将校,其中就包括了延绥镇总兵贺时雨儿子,如今二十刚出头的贺人龙。

    贺人龙本来也被延绥镇推荐入读京师讲武堂,但是因为被袁崇焕看中,由延绥镇的一名把总,一跃而成为三边总督标营的中军游击,所以就干脆放弃了入读讲武堂的机会,跟着三边总督的人马,一起前往固原镇了。

    袁崇焕一行人,离开了榆林城,然后再一路往南,所遇见的情况却是比北边更坏了。

    一行人经过米脂、绥德、安塞,然后再转往西去,所遇所见,简直不似人间,凹凸不平的官道两边饿殍遍地,腐臭冲天。

    而那些多石少树、杂生灌木的山岭之中,仿佛到处都有隐藏的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