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4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来的事;我们无从判断。”崔赜叹道;“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把眼前的事处理好。眼前的事实是;公(李浑)败了;韩相国兵临东都;而西京的援军还远在八百里外遥不可及;所以现在整个京畿唯一可以调用的军队就是你的人马。”

    郑元寿思考了片刻;犹豫道;“把函谷关以西的精锐主力调回东都?如此重大的兵力调整;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京畿卫戍;卫府不敢擅权;必须有圣主的诏令。”

    崔赜嗤之以鼻;“公已败;伊阙已丢;贼寇已兵临东都城下;在你们卫府嘴里固若金汤的京畿防线已被一伙乌合之众轻而易举摧毁;这时候你还说什么京畿卫戍;还要什么圣主诏令;你到底是何居心;竟敢置东都安危于不顾?

    郑元寿摇摇手;示意崔赜不要太激动;“某有某的职责所在;某不能因为你个人的判断;就把函谷关以西的卫戍主力调回东都;但正如你所说;某不能置东都安危于不顾;所以某可以抽调部分兵力增援东都;以增加东都的卫戍力量;不过仅限于此。”

    郑元寿看了看正要反唇相讥的崔赜;又摇头叹息道;“荥阳郑氏深陷危局之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牵一而动全身;稍有疏忽便有灭顶之灾;所以你理解也罢;怨恨也罢;某能做的仅限于此。”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荥阳郑氏现在不要说明哲保身了;连做缩头乌龟都千难万难;这时候你指望他仗义相助;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纯属笑谈。崔、郑毕竟是政治盟友;政治盟友以利益为基础;信义那玩意儿都是用来欺世盗名的;关键时刻就原形毕露了。

    “如此说来;你要调用高都公(李公挺)的人马?”崔赜冷笑道。

    郑元寿两手一摊;故作无奈地说道;“高都公负责卫戍慈涧道;屯兵西苑;距离东都近在咫尺;距离显仁宫也不足百里;保护东都本来就在他的职责范围内;某不调用他的军队;难道还舍近求远;从函谷关以西调军回援?”

    崔赜大怒;毫不客气地指着郑元寿厉声质问;“莘公;你这是落井下石;还是故意挑衅;要与我崔氏反目成仇?

    郑元寿一看崔赜恼羞成怒要翻脸了;不得不略作退让;“从函谷关以西调兵需要时间;但形势危急;一旦公再败;叛军直杀东都城下;卫府的罪责就严重了;所以你告诉某;如果某不调用高都公的人马;又如何以最快度支援东都?”

    崔赜要的就是郑元寿的这句话;当即就把自己献给越王的计策说了出来。郑元寿一听头皮就有些麻;这事牵扯到秦王杨浩;那就更复杂了;秦王杨浩就是个“祸害”;搞得不好就会惹祸上身。至于把高都公李公挺的防区调整到邙山;以方便他代替秦王杨浩主持河阳都尉府的工作;实际上不值一提;因为这个计策的真正要害之处不是保护秦王杨浩;而是为什么要保护秦王杨浩。

    “观公(杨恭仁)是否同意复出?”郑元寿急切问道。

    目前在宗室里面;观国公杨恭仁的威望最高、权势最大、谋略更是出众;东都上上下下都看好他;只要他本人不出问题;丁忧期满后;必定进入中枢核心;以代替他父亲杨雄和叔父杨达在核心决策层中的位置;以此来维持中枢核心层中各大政治集团之间的权力平衡。

    这段时间不要看他深居简出;寂静无声;实际上两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视线之内;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也是他身为皇族的使命所在;正因为如此;杨恭仁的突然“复出”也就富含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两京大大小小的政治势力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杨恭仁的复出必将牢固越王杨侗的地位;维护和增加越王杨侗的权威;这显然有助于处理当前的东都危机。

    然而;从皇统之争的角度来说;杨恭仁此刻的“复出”;某种意义上可以解读为“站队”;而以杨恭仁在宗室中的地位和权势;他在新一轮的皇统之争中早早“站队”;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又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有利于越王杨侗;一种是不利于杨恭仁本人。所以从杨恭仁的立场来说;他也很矛盾;不“复出”可能陷东都于崩溃之危;而“复出”了则有可能陷自己于万丈深渊。

    崔赜冷冷地看了郑元寿一眼;“你这是明知故问。”

    郑元寿的确在明知故问。观国公杨恭仁若想最大程度的从自己的“复出”中剔除掉“站队”这一不利解读;秦王杨浩就必须先回京。秦王杨浩的资历、威望、权势都不足以帮助越王杨侗巩固和加强自身的地位;但他的回京可以在政治上解读为;危急时刻宗师力量齐心协力共保国祚;这样一来观国公杨恭仁的“复出”最起码在宗室和在圣主的眼里不至于被直接解读为“站队”。如此简单的手段;以k元寿的政治经验;怎会看不出来?

    “风险很大。”郑元寿叹道。

    “你对观公没信心?”

    “某对观公有信心;但某对观公的敌人更有信心。”

    崔赜顿时哑然。

    =

第四百二十章 唱了一出双簧() 
郑元寿妥协了。崔赜的计策已经得到了越王杨侗的许可;武贲郎将高都公李公挺也积极支持;更重要的是;观国公杨恭仁愿意在东都危难之刻不计后果的挺身而出;而杨恭仁是目下宗室政治集团中唯一有资格扛“大旗”的人;郑元寿无意得罪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显贵;更不敢冒着得罪越王和宗室的风险陷荥阳郑氏于危局。

    天亮了;越王杨侗召集东都留守樊子盖、越王府长史崔赜、太府卿元文都、左监门郎将独孤盛、右候卫将军郑元寿和河南赞务裴弘策;;还有刚刚从洛水前线返回报奏军情的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共商对策。几位政界大佬联手向卫府施压;而军方两位大佬在战事不利;京畿防线已被叛军突破的恶劣局面下;十分被动;禁卫军统帅独孤盛自觉面上无光;言辞颇为激烈;指责右骁卫将军李浑和右候卫将军郑元寿玩忽职守、处置失当;辜负了圣主的信任;应当对当前危局承担主要责任;并即刻集结卫府精锐击败叛贼;化解东都危机;稳定京畿局势。

    这话听上去很“悦耳”;但实际上独孤盛摆明了就是维护军方利益。何谓承担主要责任?既然有主要责任;那就有次要责任;次要责任是什么?谁来承担次要责任?军方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即刻改正错误;反而推卸责任;要让几位政界大佬分担罪责;岂有此理。

    樊子盖率先难;打着越王的大旗;借着维护越王之名;严厉而坚决地痛斥卫府;把所有罪责一股脑儿全部推给了军方;并扬言要奏报圣主和行宫;要弹劾李浑和郑元寿。

    军方一听就知道樊子盖迫于压力不得不向卫府让步;毕竟在东都安危这一前提下;留守东都的军政大员们利益一致;如果东都出了大事;影响到了国内稳定;影响到了二次东征;所有留守大员都要承担责任;谁也跑不掉。樊子盖之所以焦虑;原因就在如此;实际上东都如果出了大事他的责任最大;最起码证明他政治智慧不够;能力有限;没有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所以樊子盖只能以向圣主和行宫隐瞒真相来换取军方的妥协;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给军方以足够的时间击败叛贼;让他们把自己捅出的“篓子”给堵上;然后各取其利皆大欢喜。

    郑元寿终于松了口;愿意调整京畿西、北两个方向的卫戍部署;先把驻防西苑卫戍慈涧道的武贲郎将李公挺部;换防到邙山;在确保京畿北部防线的情况下;适当给京畿东部防线以支援;如此一来河阳都尉府的卫戍重压就有所减轻;河阳都尉秦王杨浩就能调派更多军队卫戍永济渠;以此来缓解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方向所承受的卫戍重压;让杨玄感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来自大河对岸白贼的侵掠。接着从函谷关以西调军至西苑;随时给东都以支援。或许是为了投桃报李;也或许是为了“反制”崔赜之策;郑元寿竟罕见的接受了樊子盖的建议;把远在三百余里之外卫戍弘农宫的武贲郎将周仲;调回西苑驻防。

    无人表示异议;大家的神情都很严肃;至于各人心里想什么;只有天知道了。

    从崔赜的表情上看得出来;他很愤怒;很失望;郑元寿关键时刻背后“捅刀子”让他很受伤。

    郑元寿把李公挺部调到邙山;照顾了越王的利益;而把周仲部调到东都城下;则是照顾了樊子盖的利益。

    周仲是谁?是中土名将;著名的江左籍统帅周罗喉之子。周罗喉一代名将;却死于平定汉王杨谅的内战之中;可见江左人为了今上坐稳皇位;可谓是舍生忘死不计代价。圣主不忘周罗喉辅佐之功勋;对其子女都很“照顾”。其长子周仲因自小随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