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9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东家老板压榨得太狠,他们一甩袖子,大可以不干回家!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的工人,多数是没有土地的流民佃农,根本没有退路,不管压榨多狠,都要咬牙撑着。

  “唉,谁说不是,有一条退路,就比没有好多了。”白氏突然好奇道:“二郎,那其他地方,就不能也分一次田?”

  问完之后,白氏自己就摇头了,怎么可能啊!幽州是新打下来的,其他的地方,都被士绅官吏,豪门大族盘踞着,根本是铁板一块,除非把这些人都砍了脑袋,不然他们怎么会低头呢?

  “那照这么看,蒸汽机发明出来,各地用煤的数量势必暴涨,煤矿工人的日子也会更惨了?”王良璟痛苦地皱眉,十分纠结,“莫非说,咱们发明出了一个害人的东西?”

  “当然不能这么说,蒸汽机只是工具,没有对错。”王宁安沉吟道:“只是人生而贪婪,追逐利益罢了。”

  王宁安沉吟一会儿,接着道:“我们不是圣贤,没法教化苍生,让他们都改变自己的本质,也没法放着好好的蒸汽机不用,所有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什么主意?”老爹、白氏、萧观音、狗牙儿,一起看向了王宁安。

  “很简单,就是用蛮夷充当矿工,把最危险,死亡率最高的工作,都交给他们!”

第837章 产业升级

  王宁安是初夏返回幽州的,光是研发蒸汽机,就耗费了四个月的时间,如今已经过了秋收。

  不出所料,这是个非常严重的灾难,整个北方,除了少数一些地方之外,普遍减产一两成,而秦凤路和永兴军路,以及河北西路,有一半的府减产超过一半,更有二十个县,出现了绝收。

  受灾人口,比年初预计的还要多。

  整个北方,遍布流民,大宋王朝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政事堂诸公,无不焦急万分,就连刚刚回京不久的文彦博也是摇头叹息,气得胡子撅起老高。

  王宁安这个坏蛋,有好事的时候,不想着老夫,来了倒霉事,一定拉上我!

  上辈子咱俩有仇啊?

  老文满肚子气,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全力想办法,筹措粮食。

  他甚至从西域,还有河西等地,调了50万石粮食,以救济秦凤路等地的灾民,也幸好这次旱灾没有波及到西域。

  西域的粮食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还丰收了,不但能供应驻军,还能拿出不少用来出售,甚至救济内地,让人欣慰不少。

  在年初的时候,司马光就和王宁安商量了全套的救灾措施,如今正好落实下去。

  虽然灾民不少,但总体上,还算平稳。

  只是有一件事,让司马光始料未及。

  这一次的旱灾,严重打击了农村的经济,许多一直把土地视为生命的农民,也选择了进城务工,靠天吃饭不靠谱,靠力气吃饭,至少能填饱肚子。

  流民百姓,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原本压力就很大的城市,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他们最初的规划,是向农村输运粮食,结果灾民进入了城市,各地的粮仓都要进行调整,事情一团乱麻。

  好在朝中的几位大臣都是顶能干的,又有各种预案,也不至于完全失了方寸。

  可是灾民涌入城市,城市也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常常一个位置,有几十个人争抢,弄得非常激烈火爆。

  “还不止如此,因为灾民涌入,各个商行的东家老板,也开始有意压低薪水,就算有工作的城里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市民和灾民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多……光是西京,每天就有几十场冲突,好多人被打的头破血流,甚至有人受伤丧命。”

  苏轼奉了司马光之命,跑到了幽州,向王宁安面陈灾情,反正司马光也认准了,他没有主意的事情,王宁安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师父都解决不了……那还要师父干什么啊!

  “城市能提供的工作机会,本来就有限,岂能要多少有多少,我又不是财神爷,可以满世界撒钱。”

  苏轼嘿嘿笑道:“满世界撒钱也没用,你不是讲过吗,货币的价值在于交换,如果没有商品,光是有货币,货币就连石头都不如!”

  王宁安点了点头,“好啊,你还是个好学生!那我再教你一样东西!”

  “什么?”苏轼好奇道。

  “产业升级!”

  ……

  王宁安带着苏轼,见识了蒸汽机的庐山真面目。

  自从第一次拉着三节车厢成功之后,许阳他们更加忙绿,蒸汽机还要继续改进,提高效率,另外火车的速度慢,噪声大,必须想办法解决。

  还有铁轨容易变形,需要更优质的钢材。

  千头万绪,丝毫不比之前轻松。

  不过最难的一步走出来了,剩下的就算再难,也不是问题。

  因为有了成品,证明了可行之后,各种资金、人才都会蜂拥而至,帮助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最复杂的机器也不过几十个零件而已,可是蒸汽机出现了,一列火车的零件至少上千个之多!

  而且涉及到了不同种的材料,完全不同的工艺,需要加工,进行组装,验证,正式投入使用,还要有人维修保养……整个产业链运转起来,需要的工人增加了何止百倍!

  其实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根本不能称之为工业,最多就是家庭手工作坊的程度。

  哪怕王宁安推动标准化,发展出几千人的军工厂,但本质上,只是把一个个的家庭作坊串简单联到一起而已,如果拆开,他们依旧能自行运作。

  就像那些纺织作坊,你有一千张织机,还是一万张织机,只要拆分开,每个织工都能织出完整的布匹。

  只是蒸汽机出现之后,情况完全改变了。

  要制造一台蒸汽机,家庭作坊完全是不成了,必须要上百个工人,如果要制造火车,铺设铁轨,需要的工人就更加惊人,几万,几十万……简直能增加到天文数字!

  现在的流民不是多么,只要围绕着蒸汽机的工业体系运转起来,能够轻松消化掉所有的劳动力。

  苏轼看完之后,兴奋地不知所措。

  厉害,真是厉害!

  没想到姐夫销声匿迹了四个多月,竟然弄出了如此了不起的玩意,终于能有所交代了。

  “姐夫,现在是不是下令,招募流民啊?”

  王宁安挑了挑眉头,“招募他们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做蒸汽机,造火车,修铁路啊!”

  王宁安翻了翻白眼,不愧是词人,苏大才子,你还真够浪漫的。

  “你觉得那些灾民,是会做零件,还是懂得冶金,他们能干什么?”

  苏轼被问得瞠目结舌,“这……我也说不好,兴许民间有高手呢!”

  “放屁!”

  王宁安忍不住爆粗口了,“这么大的系统工程,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是万万做不来的。这些年来,也就是百工院,还有幽州,沧州,天津等地积累了一批合格的工匠,其他的地方,完全是一片空白。”

  王宁安忍不住抱怨,“哪怕再努力提倡工科教育,天下的百姓还都把读书考科举,出仕做官,当成了正途,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学勾心斗角了,没有人愿意沉心静气,发明创造,这就是大宋最要命的事情!”

  苏轼无可奈何,心说你冲我发脾气也没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是真宗皇帝说的,天下人不信皇帝信你啊?

  不过看到了蒸汽机的厉害,苏轼也来了兴趣。

  “那啥,姐夫,我准备让苏迈学工科,你看好不?”

  “好,当然好了,他要是能干出点成绩,弄出了不起的发明,绝对比你有贡献!”

  苏轼干笑了两声,“姐夫,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他爹太出色了,继续走文官的路,苏迈是没戏的,所以啊,必须另辟蹊径!对了,我回头就和王弗说去!”

  苏轼想了想,才又大呼小叫,“姐夫,别扯闲篇了,既然流民不顶用,那怎么解决就业啊?你快点拿主意吧,你的好学生司马君实都天天掉头发,要是没有办法,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司马光了!”

  他这一句话,也把王宁安逗乐了。

  “流民虽然不能制造蒸汽机,但是他们挖矿采煤还是可以的。”

  王宁安算了一笔账,过去西山的煤窑,每个矿井,一天能产1000担左右,主要的限制就是积水,还有运力。

  毕竟在山中,有些路段只能靠着小毛驴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