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扫明-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争虽说没有什么严令下来,但他个人这般的低调,下面那些怎么好意思在人前抬起身来,这可是全军的事情。

    山东军到了今日的地步,所有人都不甘心再隐忍下去。

    无论如何,今日都要劝王争把这个命令发下去,只要开了这个头,山东军上下将会面貌一新。

    为了王争能顺利同意这个皆大欢喜的主意,李岩出列仔细的分析了眼下的天下形势,算是给烧了最后一把火。

    京营虽然号称十万人,但这其中真正能作战的不过御马监几千,尽管北直隶的总督、巡抚、参将等等高官大将多如牛毛,但麾下的兵马却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兵蛋子,根本拿不到台面上来。

    更何况这些兵马还临时分布各地,根本造不成任何威胁。

    从天启年到现在,大明的精锐兵马几乎每年都在损失,最后仅存的那点也跟着祖大寿在锦州城全部战死,洪承畴降清后,更是给整个北直隶一个沉重的打击。

    说起来,眼下真正可战的也就是孙传庭部、左良玉部和吴三桂部。

    孙传庭前段时间受到崇祯的逼迫,带着刚刚成军的新兵数万出关剿匪,结果大败而回,眼下连能不能守得住潼关都是两说。

    这些事情,莫说王争和山东军的文武将吏明白,就连一般的小老百姓都能看得出来,可讽刺的是,身为皇帝的崇祯,愣是看不出来。

    听说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后,崇祯更是在紫禁城雷霆震怒,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居然还在接连下旨催促孙传庭出关决战。

    不过这次,孙传庭真是有些抗旨不遵的意思,一直都按兵不动。

    山东军的文武们,每每提起此事,总是免不得暗自嘲笑朝廷一番,庆幸自己有一个能看清时势,文武兼备的安东侯爷。

    王争手握近十万的战兵,从前还仅限于山东,眼下已经往北扩充到了京畿极南之地的沧州,控制了河间府;往西在河南的开封府和归德府扎稳脚跟;往南,则派兵进驻了南直隶的海州和淮安府大半。

    从沧州到京师这一带,全是望山跑死马的平原,换个方向来说,山东军有两支水师,巨型战船数百,又能从运河又能直达京津。

    若是再分路转取通州,几乎是个无可阻挡的局面。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眼下的山东军,无疑是个从旁窥伺的贪婪猛兽,虽说这只猛兽目前的表现十分中肯,但这些却并不能让崇祯放心。

    京畿重地,不远处就有这么一支天下闻名的强军驻守,最近已经开始对朝廷阳奉阴违,崇祯虽说疑心日渐深重,但却并未有什么动作。

    似乎在兵谏之后,朝中诸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身旁这支军队并不会一味隐忍下去,自己想要做些什么,还要仔细的掂量掂量。

    众人话说的差不多了,王争最后也没什么更改决定的意思,方才缉盐署和盐帮共同主理收取漕运厘金的事,就这么拍板定了下来。

    。。。。。。

    大明养士近三百年,真正寒门出身的高官却少之又少,真正富足起来的,往往都是那些商贾之人和地主豪强。

    山东军沿运河收取厘金的事情,就像是巨大的波浪,一下子从山东扩散到了南北直隶,就连近邻的湖广和陕西都是之后才得到消息。

    王争没有巧立名目来收钱,名字就叫“厘金”。

    这两个字,全天下的人都很熟悉,现在山东军占领的地方已经取消了门房制度,但是在大明的其它地方,门房制度依旧存在。

    比如想进城,想去见某些高官老爷,总是会有小小的兵丁和门房私自收取金银贿赂,这个份子钱就称作“厘金”。

    这种事一直都有,只不过原来是在暗中,现在则成了公开的秘密。

    王争用“厘金”来代替“税收”,更显得正规和常态,也能让人容易接受,毕竟这东西在其它地方早就是司空见惯了。

    南北货运素有大利,原来山东军是不懂这个,但是很显然,他们似乎在前不久的沧州兵谏中尝到甜头,兵谏虽然结束了,但根本不想放手这么大的收入来源。

    山东军此举,北直隶摄于王争的威势,倒还没说什么,但向来富庶的江南各地,很快就变得“怨声载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怨声载道,并不是山东军收取漕运的厘金对百姓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其实只是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激起了江南士子群体的愤怒。

    这个群体的主体构成,便是以“复社”为主的才子们,这些人自恃饱腹经纶,以吟诗作赋为才,以抨击时政为荣,以粗莽武夫为耻。

    相比武将,他们从骨子里更加桀骜不驯。

    山东军此令一出,算是彻底和这个晚明最大的利益集团较上了劲,许多人都不解,王争难道是傻子不成?

    多年以来,朝廷为何不收取江南的税赋,不是皇帝不知道漕运的大利,却是根本动不得,也根本不敢动!

    这不只是崇祯朝犯难,算是贯穿了大明的三百年历史,强大的时候,江南显得乖巧,往往就会被忽视,但到了这等时候,却又成了尾大不掉的毒瘤。

    天下间十有其六的豪商都是出自江南,朝中重臣又往往都是江南士林出身,尽数都是江南士子的代言人。

    话说回来,即便朝中那些少见的寒门子弟,也往往都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事稳中带细,根本没有几个能独善其身。

    天启一朝,阉魁魏忠贤执政,带着天启帝的默许,动用锦衣卫和东厂的势力大加查缉东林党人,设了个所谓的“东林点将录”。

    当时阉党的本意是以此讽刺只会说不会做事的东林士人,但谁成想,这东林点将录上的人,到现在竟成了东林士子争相模仿的对象,都是什么天下士子的楷模,谈起来颇为讽刺。

    接到临近江南的那些州府出现骚动的报告,王争虽然面目依旧镇静,但是身子却并不平静。

    现在王争算是明白了,这些人以为自己和朝廷一样,想拿什么人言可畏来威胁自己。

    说来也是,这些江南江北的豪商和士子同气连枝已久,就连朝廷正名正目收取的赋税都能抗拒,更别说自己这私设的“厘金”了。

    要是他们能乖乖交上来倒还好了,王争其实并不想弄的血雨腥风,但是以现在的情形来看,要是不给点颜色瞧瞧,他们还真把自己当成软柿子了。

    “呵呵。。。。。。是时候让这些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软柿子了。”

    说完这句话,王争看向南方的眼眸微微一眯,凝聚出淡淡的杀意。




第四百五十四章:兵临徐州

    徐州,自古便是矿藏丰富,为华东地区的电力生产基地,各类矿藏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

    徐州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若是控制了徐州,对山东军来说,相当于拔除了门口的一颗钉子,打开进入南直隶的大门。

    明万历年间,朝廷曾于徐州城云龙山设矿开采,但中途被“地崩”影响,不得不放弃此地,后来各地愈加混乱,便将开矿之事一拖再拖,到如今已是无人再提。

    莫说云龙山已经被大大小小的几家山贼占据,就连周围那些庄户百姓也不是好惹的,为了守护这矿藏不知和山贼打了多少架。

    不过村户们为何要同山贼打架护卫金矿,原因倒是无人知晓。

    之所以说“打架”而不是打仗,那是因为战斗规模的原因,最多那次也就是几月前,两方一共出动了几百人,仅此而已。

    京杭运河横贯徐州城中,是山东军首要设卡的几个地点之一。

    。。。。。。

    这天,徐州城向来安稳的大门被人敲开,城墙上趴着的几名官军吊儿郎当朝下一看,竟然有三名顶盔披甲的骑兵立在外面。

    这三名骑兵个个眼露精光,手持闪亮长枪,狠狠瞪了他们一眼。

    没什么犹豫,把总连忙带着人跑下来迎接,开玩笑,现在这官军之中,装备能如此豪华的,那必定是某处总兵督抚的亲兵无疑。

    这等人物,那是他们这些守城混吃等死的角色一辈子都惹不起的。

    “军爷是哪位大帅麾下的亲兵,来我们徐州有何贵干,要不要小的为您引见引见自家守戎?”

    这把总点头哈腰的态度似乎是让门外三名骑兵有些吃惊,不过很快,其中为首那人便是策马上前几步,手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