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扫明-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下故意做出一副不耐烦的神情,从刑一刀手上接过一个瓷罐,‘噌’的一把抽出随身携带的钢刀,明晃晃的刀兵使那郝掌柜吓得后退几步,难道这王争知道自己的盐货卖不出去要用抢的不成。

    却见王争给他一个安心的眼神,用刀把封住瓷罐的蜡刮了去,打开盖子往手上一倒,尽是青白细沙一样的精盐。

    那郝掌柜眼前一亮,这,这盐的成色看着好熟悉啊。

    “王将军,这,这盐。。。。?”

    “嗨,这些都是咱文登营在收服养马岛的时候从海盗倭寇手里缴获的,听人说,都是上好的青盐,咱还带了十几船自家熬煮的宁海精盐,没见有什么区别。”

    王争说的粗声粗气,但听在郝掌柜与周围盐商们的耳朵里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青盐!?

    当下,最开始嘲讽王争那盐商遥遥躬身一拜:

    “王将军,若这瓷罐里的都是青盐,能否让大家验验货?”

    刚才的事情已经被许多人看在眼里,若这些都是青盐,这可是不多得的商机,事后想找这姓王的了解采买的人一定不少。

    要知道,如今青盐的消息在济宁城内可是越传越玄乎了,这时候从宁海缴获了一批青盐,大家虽然还没说什么,但是大眼瞪小眼的,心里想什么都有数。

    这批青盐还真是送到家门口来了,看这些军汉好像不懂盐货买卖之事,不少精明的盐枭盐商们正在琢磨,董有银忽然喊了一嗓子:

    “将军,运这五千罐的鸟青盐来,依俺看与咱宁海本地的精盐也没什么不同,就把这瓷罐的盐与盒子里的掺在一起按市价卖出去,俺们可还等着银子发饷呢!”

    刑一刀也是哈哈大笑,作势就要把瓷罐拿起来。

    一听这个,郝掌柜众人都是急了,这军汉还真是粗性子,青盐与其他盐惨和在一起那可就全糟蹋了,自己买来也没什么价值了。

    岸上的盐商掌柜们都是连声的劝解,好不容易来了这么一批青盐,谁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批,都说这青盐是装在瓷罐子里头,我们高价来买,其余的宁海精盐看看成色再定不迟。

    王争嘴角一翘,也是高声的道:

    “诸位掌柜,这次运来的不是咱缴获所有的青盐,只是很少一部分,想买的,瓷罐的七两银子一罐,木盒的是咱宁海精盐,三两一盒!”

    瓷罐本来就是说不清楚的东西,里头如果装着的真是青盐,对这些腰缠万贯的盐商们来说倒还真不是很贵,只是那所谓的宁海精盐,到底值不值这个价,谁心里也没谱。

    不过也没人敢多说什么,生怕这些性子粗暴的军汉不卖给他们拿到别处去,那吃的亏可就大了。

    最后还是郝掌柜上前,微笑着道:

    “王将军,这宁海盐,成色与质量究竟如何,能不能打开木盒让大伙瞧瞧,也好看值不值这个价。。。”

    这话说的是越来越恭敬了,王争当然知道原因,当下是吩咐一声,董有银拿起一盒宁海盐直接扔到郝掌柜管家的手上。

    那管家小心的打开木盒,众人围过去,看过后纷纷是伸手捻起一些细细闻了起来,不少人都是点头。

    “宁海的盐什么时候能做的这么好了?”

    亮白的细沙精盐,居然还有淡淡的香味,这已经与鲁盐和淮盐不相上下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中原形势一年一个变化,今年转好,各地的精盐就来的多些,往常不好的时候甚至有断货风险,但是无论形势好与不好,传过来的精盐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宁海就有这种成色上佳的精盐,最主要的是方便,没有断货风险,都在山东,大伙买来往出倒卖也能加价,这可是笔一劳永逸的笔好买卖。

    码头上的众人纷纷攘攘,不少新到的商户也是围过来询问,永昌号的郝掌柜问出那句话后就不再多说,大家也知道他老人家德高望重,是在避嫌。

    不过见到郝掌柜眉头紧锁的样子,周围的盐商们也都是多信了几分。

    码头上精明的商人心里都懂,既然这王参将把定价喊了出来,这就是给大家讨价还价的底价,看来是也懂些买卖之事,顿时是更加喧闹的议论起来。

    王争悄然回到船头,满脸微笑的负手而立,就这么静静看着。

    最后可算是定下了价钱,瓷罐装的青盐盐商们愿意以每罐五两八钱银子购买,木盒装的宁海盐就差的多,不过也是每盒一两八钱银子的价格。

    当然了,如果不是正巧赶上中原形势转好,精盐运过来的多了些,宁海盐这次卖出二两银子以上的高价也不是不可能。

    随行的范若海偷摸回到船舱内算了算,最后兴奋的走路都走不稳,连着算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迫不及待的把这消息告诉王争。

    这五千罐的青盐就成交了两万六千多两银子的买卖,算上几千盒宁海盐,最后居然是三万多两,近四万两白银的买卖,这辈子范若海也没想到自己能见到这么多银子,这一趟来的太值了!

    王争心头也是兴奋,不过也没表露出来,仍是镇静的站在船头。

    就这一趟所得,回去干什么都够用了,更别提后续还有青盐和宁海盐运来,想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银子的事都没必要再担心了。

    同时这也让王争看清了一件事,听说这济宁城的税赋一直收不上去,但这些商户的银子可不见有少的,都是不含糊,当场就让采买称量验货,豪气的很。

    “山陕的精盐到了,这可是从流寇手里缴获来的!”

    这时候,又是十几艘大船停靠在码头,船头几个人声嘶力竭的叫喊,不过今日却很奇怪。

    往常这个时候采买们早就是蜂拥围过来,但今日却没几个盐商来买他们的盐,都堵在那头不知在干什么。

    吩咐人打听一番,这才知道,山东宁海那边从海盗倭寇手里缴获了一批青盐,而且还自己制出了上好的精盐,就叫宁海盐,也有人叫成宁盐的。

    惊讶归惊讶,这人也是皱起眉头,看着左侧十几艘重兵防卫的大船,这不是断自家的财路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风潮 启程

    天黑之前,有些消息灵通的大户人家已经知道济宁城新到了一批上好的青盐与精盐,立刻纷纷到处打听,联络相熟的盐货店家购买。

    物以稀为贵,现在你要是用青盐漱口,说出去都是倍有面子。

    码头边上的流言早已是传开,不少抢买到的人看到这古色古香的瓷罐青盐都是喜欢的紧,一传十,十传百之下,更是人人踊跃的前来抢买。

    盐商们都乐的合不拢嘴,早晨才从王争手里进的货,到天黑打烊的时辰居然就卖出去两千多罐。

    就连头一次流入济宁的宁海盐都卖出去一千多盒,除此之外还要有不少得到消息比较晚的人,天黑了都要预订第二天的盐货。

    王争卖盐的时候不完全都是卖给济宁城中的盐枭盐商们,如果是那样就会造成地方垄断,得不偿失,所以要有六成左右的盐货都被外地的商户高价抢买。

    当晚,济宁城的盐枭们都来到永昌号郝掌柜的府宅中商量,青盐和宁海盐的成色都是上佳,感叹这买卖做的值得。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惑,青盐与宁海盐并不都是攥在本地商户的手里,不少人都想赶在外地提价前在这边先把价格提上去赚一笔。

    郝掌柜作为本地商行的大户,老成持重自然不好说什么。

    不过这郝掌柜可是老油条,心里什么都明白,当下只是咳咳几声什么都不说,这看在那些商户的眼里自然是默许。

    就这样过去了五六天的光景,前几天王争带来济宁城的第一批盐货,包括十船的宁海盐,都已经被各地商号抢买走,最开始卖出去的一批甚至都已经随着货船与商队起运南北。

    听到这个消息后王争十分高兴,这可正中自己下怀,青盐的暴利只可持续一时,主要还是让宁海盐借着青盐的势头打入山东盐道,到现在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按照惯例,新的盐货起运流通都是要由最先采买的那户做个风评,这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济宁永昌号的头上。

    这风评更像是现代产品的说明书,同三国时期的月旦评也有异曲同工之用,多是浅显易懂。

    郝掌柜也并没在意,反正青盐和宁海盐他都亲身验过,成色与质量都是上佳,如实去写就是。

    于是郝家雇了几个济宁城内的破落文人,操起笔杆子把这风评写了出来。

    王争在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