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行前特意来自己府中,向长姐杨丽华要走了一枝簪金步摇,还请自己命人于当夜在田庄上点燃篝火,呼应他平叛之用,也就是说,杨素至今还欠了自己的一份人情,自己何不趁机向他求教脱身之法呢?
稍顷,杨素身着一袭白色锦袍,在军士的导引下来到了正殿。
杨广忙起身降阶相迎,走上前拉住杨素的手,十分亲热地问道:“清河公盖世之英雄,今日不知为了何事,要来小王府中求见长姐啊?”
杨素仅凭一人之力,深入华州军坊,挥刀力斩尔朱绩,平灭了一场即将发动的大叛乱,却于功成之后,被杨坚安排去做了两位朝廷贵戚的长史,心中虽明白这是皇帝有意在压制自己,交给了自己两份出力不讨好的差使,但苦于无法推辞,只得当殿领旨受命,赶往东都上任去了。
前两天,杨素在东都得到夫人郑祁耶写来的一封家信,得知了郑祁耶的族妹――行军元帅长孙览的夫人郑氏被人于府中杀害的消息。郑祁耶在信中还叮嘱杨素,无论如何也要赶回长安,参加郑氏的葬仪。
长孙览虽和杨素是一条船儿,但因杨素平时负才自傲,认为长孙览文韬武略不及自己多矣,却能被委以重任,统军攻灭南陈,对他颇具妒忌之心。
接到夫人的家信后,杨素本不欲返回长安,专程替长孙览的夫人送葬,只因他近日人在东都,也听到了些关于突厥五可汗结盟,举兵南侵的消息,私心里想趁回长安为郑氏送葬的机会,托夫人在皇后面前替自己关说关说,以求得一项能统军与突厥人作战的差使,总胜似窝在太子的岳父手下,将干些边边角角的琐碎差使。
谁知,天不遂人愿。杨素向东都元孝矩告假,返回长安后才得知,皇帝已颁下明诏,组建河北道行台尚书省,册任二皇子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张威、王韶分任河北道行台尚书左、右仆射,行台各部、曹大小吏员尽皆敕任有人,他杨素来晚了一步。
既然短时间难以讨得新的差使,杨素本打算在参加完郑氏的葬仪后即返回东都销假办差去了,今儿早上在府中更换袍服时,却突然翻出了赶往华州平叛前向杨丽华讨来的那枝金步摇,于是便想着亲自到晋王府求见杨丽华,将这枝步摇当面还给她。
杨广听杨素说罢来意,微微点头一笑,话中有话地又问道:“清河公,但不知华州郊外那一把火,放得如何呀?”
杨素是何等聪明之人,一听杨广有意提及帮自己平叛,在华州郊外点燃的那一把火,便已猜到了杨广定是有事要求助于自己,遂从座中站起身,抱拳向杨广致谢道:“若非王爷相助,处道华州之行断不易获得成功,王爷但有吩咐,处道必将效力。”
“清河公有所不知,小王正为一事夙夜难眠,还望清河公能为小王排忧解难。”杨广见杨素已领会了自己招他来见的用意,当下也不再隐瞒,遂将母亲舍不得放自己出镇并州,暗中指使张威、王韶等一干台僚迟延自己离京赶赴并州的前后经过详细叙说了一回。
杨素眯着双眼,听罢杨广的话,捻须大笑道:“此有何难?王爷身边现就有一位能劝说得娘娘改变心意之人,王爷为何不去求她?”
杨广望着杨素,眨了眨眼,试探着问道:“清河公指的是小王的长姐?”
“呵呵,正是。”杨素对杨广一点就透的机灵劲儿甚是称赏,频频点头应道,“公主身份贵重,在皇上、娘娘跟前说话,向有一言九鼎之力,如王爷能请得动公主出面,替您向娘娘求情,依处道所料,娘娘断无不从之理。只是。。。。。。”
杨广唯恐事有不谐,一听杨素说出只是二字,忙不迭地打断他,神色焦急地问道:“只是什么,还请清河公开解?”
杨素心中暗想:此子虽伶俐过人,却失之年幼,心中全无城府,遇事过于操切,也罢,谁叫我之前曾欠下了他偌大一份人情,今日索性把话跟他说明吧,事情成与不成的,责任就不在我了。
“处道素知公主与王爷姐弟情深,怕就怕公主也和娘娘揣着一样的心思,舍不得放王爷到并州吃苦犯险吧。”杨素沉吟着答道。
………………………………
第224章 血浓于水
长姐杨丽华虽对自己关爱有加,杨广心里尚能辨别得清,长姐实则是希望自己能早日建功立业,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这种关爱当与母亲不同。
同时经杨素这一提醒,杨广也想起,几天前自己还答应过母亲,要劝长姐返回长安宫去住,这几天只顾着冥思苦想早日离京出镇之事,倒把这件事给忘了。
“多谢清河公为小王指点迷津,过会儿见到长姐时,能否请清河公助小王劝说长姐,挪回宫中去住?”杨广存心要出道难题给杨素,以借机看看这位当世奇才是否能解得了此题。
杨素眼珠一转,已猜出了杨文要自己相帮着劝说杨丽华返回长安宫去住的因由,却不说破,只慨然应允道:“处道愿替王爷效劳。”
当下杨广便亲自陪着杨素到后院来见杨丽华。果然,杨素在向杨丽华奉上那枝金步摇后,向她问道:“在下听说晋王殿下不日即将离京出镇并州,不知公主今后作何打算?”
杨丽华对杨素此问颇感意外,望了一眼陪坐在旁的杨广,答道:“清河公何来此问哪?本宫自然还住在此处。”
杨素用手指着杨丽华手中的那枝金步摇,笑着问道:“公主可知在下当日借这枝步摇,是作何用途的吗?”
“怎么,不是尊夫人要仿照着这枝步摇的样式也打造一枝吗?”杨丽华诧异地望着杨素,仍未听明白他想要对自己说些什么。
“请公主恕在下有意隐瞒之罪。”杨素抱拳向杨丽华施了一礼,坦然解说道,“在下那日借走公主这枝步摇,实则是为了奉旨前往华州,平息尔朱绩叛乱,欲拿公主这枝步摇,作个信物罢了。”
“清河公只身入华州之事,本宫也曾人说起过,但不知本宫这枝步摇,如何能助清河公平定叛乱呢?”杨丽华被杨素说得更加糊涂了,两眼直盯着他问道。
“公主有所不知,尔朱绩起兵叛乱,打的就是反隋复周的旗号。据在下事后审讯其亲兵得知,长安城中有人曾事先唆使尔朱绩起兵叛乱,信誓旦旦地对其声称是奉有公主您的旨意行事。在下那晚在华州军坊酒宴上斩杀尔朱绩后,若非向军中诸将出示了公主这枝步摇,申明公主并无意指使尔朱绩谋反,只怕华州诸将尚不肯相信在下,华州叛乱也就不会如此悄无声息地平定下来。所以,处道华州之行,实则承公主恩惠多矣。”
杨素说到此,偷眼观察杨丽华的神色,见她虽面露惊讶之色,却并无愠怒之意,方才放下心,话锋一转,劝起杨丽华来了。
“在下为公主母女安危考虑,不嫌冒昧,进上一言,还请公主三思。有晋王陪伴公主居住在此,外面纵有奸人暗中打公主您的主意,想借助于您多行不轨之事,也必有所顾忌,难以得逞,倘若晋王殿下有朝一日离京出镇,仅留下您独居在此,在下唯恐日后会有不测之事。况且,公主虽曾身为前朝皇太后,但毕竟与当今皇上、娘娘乃是骨肉至亲,血浓于水,不会受人挑唆,作出不利于朝廷之事吧?据此,在下奉劝公主,于晋王离京出镇前,还是返回宫中去住,以免给奸人造成可乘之机吧。”
也就是杨素,仗着其夫人郑祁耶与杨丽华母女素来交好的情面之上,敢对杨丽华如此直言相劝。杨广坐在一旁,从杨素的这番话联想起谢讽,还有张仲坚几次三番地想窃取长姐的笔迹,多半和尔朱绩叛乱不无关涉,也不由得暗自心惊,倒抽了口凉气。
杨丽华似乎也猜到了有人屡屡窃取自己的笔迹,是想打着自己的旗号为非作乱,欲谋不轨,静静地听完杨素这番话,倒没像杨广那么吃惊,淡淡地冲杨素回应道:“清河公的一番好意,本宫心领了。至于本宫母女当不当回长安宫居住,此事且容本宫考虑考虑,再说吧。”
杨素听杨丽华话音中对自己向她建议的重返长安宫居住并无断然拒绝之意,暗中向杨广递了个眼色,要他趁热打铁,设法再劝上杨丽华一劝,此事料想就可促成,他则见好就收地向杨丽华推说还有公务在身,不便在此久留,见杨丽华点头无话,竟然撇下杨广,自顾自地走了。
“长姐,有一件事我一直瞒着您。”杨素离开后,杨广鼓足勇气,向杨丽华坦白道,“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