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去营部办理了休假登记,然后领取了饷银饷银暂时由刚刚成立的天南商行派账房进驻营部负责发放,平时只计数,只有士兵和军官需要时才登记领取,这样可以减轻现金支出的压力。新的月饷制度虽然是刚刚才实施的,但是从崇祯五年元月算起,眼下是八月底,能领八个月。
账房是个瘦小精干的中年人,核对了名册和军衔后,拿出算盘噼里啪啦一打,数目核对无误,便问道:“按你的军衔能领六十四两,你是一次性全取出来,还是”
苏粗腿想了想,说道:“取六十两整吧,余下的存着。”
账房点点头,取出六十两递给他。银子是十两一锭,六锭亮闪闪的崭新银锭捧在手中,苏粗腿感觉有点幸福到眩晕的感觉,就算在梦中,他也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临行前,苏粗腿换上了崭新的军装。这是新成立的被服厂第一批供应的军服,军官有两套以供换洗,士兵暂时只有一套。为了适应琼州炎热的气候,第一批服装是短袖,面料都是用自家的棉布,透气性良好。虽然颜色接近,但是裁剪合体的琼州营军服比明军官兵臃肿累赘的鸳鸯战袄更加简练美观,黑底金边的肩章更是提升了整套服装的逼格,武装带一扎,穿上看起来很精神。
上次回到和丰村,还是从铁匠铺辞工回家,种了没几天地,因为响应东家的号召,进了护卫队,这一走就是一年。一年下来,苏粗腿几乎经历了大大小小所有的战斗,经历和见识都丰富了不少,再也不是当初只会抡锤子种地的憨小子了。
进了村子,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人还是原来的人,可是苏粗腿感觉走进了一片新天地,吸入的空气都不一样了。此时正是晚稻收割的季节,水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劳作的人们心情不错,欢声笑语不时传来,往年催缴租子的恶仆和帮衙门收粮赋的狗腿子不见了踪影。
村民看见他,纷纷热情地打招呼:“苏家老大回来了啊?”
苏粗腿也笑脸相迎:“是啊,有些日子没回来了,回家看看。”
得益于日复一日的队列训练,苏粗腿不仅身体更健壮了,身姿也矫健挺拔,英气逼人,配上得体的军服,让村民都眼前一亮。
有人问:“苏家老大,这身衣服是啥来头啊,看着比城里的县衙班头还提气”
苏粗腿笑了笑,拍了拍肩头的肩章:“这是我们的军服咱们东家不,咱们将军打败了官兵,被招安了,封了参将,原来的队伍现在叫琼州营,正儿八经的朝廷营兵,吃朝廷的粮饷。”
临高地方不大,琼州营先后两次击败府城和省城的官兵,就算在乡下,村民也都知道大致的情形。能打胜仗的军队是让所有人敬畏的,更别说这支队伍的存在让他们过上了以前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未完待续。
12/7 14:04:40|28343037
第三百一十一章 苏家的好日子
有人想去摸摸他身上的军服,但又不敢,只能围着转,仔细端详:“原来这就是东家队伍的军服啊,真威风”
苏粗腿自豪地与村民们告别,往自家走去。
村民们望着他的背影,议论纷纷:“还好这么能打仗的队伍是咱们东家练出来的,现在还吃上了朝廷的粮饷,这下官府不会再把咱们的地收回去了吧?”
“幸好当初咱家的老三也去当兵了,要不现在得后悔死”
苏粗腿已经远远能看到苏家的房子了。这个时候,自家的十五亩地应该也收了吧,要是没来晚还能帮上忙。想到这里,他加快了脚步。
到了家中,正好碰见阿爸阿妈、二弟、小妹都在家,见他回来,呼啦全部围了上来,七嘴八舌问这问那。
“老大,你不是在给东家当兵吗,怎么回来了呢?”
“老大,当兵吃苦不?实在不行回家吧,家里现在日子好过了”
“大哥,当兵有饷吗?会挨打吗?”
“大哥,你这是什么衣服,好威风啊!”
苏粗腿耐心解释道:“当兵不苦,当官的从不打人,还有饷银拿,看!”他解开包裹,亮出明晃晃的银锭。
全家人都被银锭惊呆来了,苏老倌第一反应就是扑上去盖住包裹,紧张地问道:“老大,你莫是在外边犯事了吧,咋会有这么多银子?”
苏粗腿哭笑不得:“阿爸,真的是我当兵的饷银。刚去时只有1两银子一个月,但现在我当官了,8两一个月,这还只是八个月的,我取了个整数,余下的存在军中。”
“真的?东家有这么好?”苏老倌看了看苏粗腿那身簇新的衣服,心中信了大半,“你还当官了,是个啥官?”
苏粗腿挺直胸膛:“排长!相当于朝廷营兵的哨官。咱们东家被朝廷招安了,现在是琼州参将,整个琼州府最大的武官。”
“东家这么厉害?官有多大,比县太爷大吗?”
“参将是三品,比知府还大呢!”苏粗腿听人家说过参将的品级,只知道比知县和知府高,但是并不知道文武官员之间的地位与品级关系不大。
可是苏老倌不知道这些,他震惊了,没想到自家老大抱上了这么粗一根大腿。他轻轻扇了自己一记耳光:“呀呸,当初我还拦着你去当兵,没想到这么出息了。”
既然银子是合法收入,苏老倌不淡定了,他哆嗦着打开包裹:“我半截入土的人了,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多银子呢!”取出一块银锭放嘴里一咬,“啧啧,成色十足,上好的雪花银。”
其实他压根就不会鉴别银子的成色,都是道听途说,不过在儿女面前,不能露怯。
苏刘氏在一旁看着老头子咬银子,笑得合不拢嘴,她嫁入苏家几十年,别说银子了,就连整串的铜钱都难得见到。现如今老大当了官,看来苏家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苏粗腿笑着说:“我都想好了,军中包吃包住,我也没啥花钱的地方,以后我的军饷就拿回家来。先给家里盖栋新房子,然后送二弟去念书,再给小妹置办嫁妆,风风光光嫁出去!”
苏小妹眼眶红了:“大哥”
苏老倌大手一挥:“小妹的嫁妆是要置办,可是哪有老幺办喜事老大打光棍的道理先给你说门婚事才是正理。”
苏粗腿闻言有些扭捏起来:“我一个打铁的出身,现在又当了兵,谁家姑娘看得上啊?”
苏老倌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你脑子坏掉了啊?谁家当兵能一年往家拿回百八十两银子的?消息一传出去,十里八乡的媒婆要踏破咱家的门槛!”
母亲苏刘氏也赞同:“就冲你现在的条件,还是个武官,好姑娘由着你挑。老头子,要不咱们把新房子盖起来,那给老大找媳妇就更好办了。”
苏老倌连连点头:“这主意好!”
苏二弟鼓起勇气问了一句:“大哥,东家既然这么好,我琢磨着,想去东家办的私塾去念书,你说好不好?”
苏粗腿还没回答,苏老倌就嚷嚷道:“老大你快劝劝他,这小子魔怔了,自打看了那个公告,就天天念叨着去县里念书。”
原来林伟业开设学校的公告贴到了各村,招收16岁以下的少年,管吃管住,学习优秀的还发补贴。苏二弟认识几个字,看了公告后就磨着苏老倌要去念书。苏老倌认为无用,不如种地实在,再说老大去当兵,老幺总要嫁人,老二再去念书,家中就没有劳动力可用了,一个人侍弄十几亩田,自己一把老骨头又能撑几年?
苏粗腿上了军官培训班之后,识了不少字,觉得肚子里多装些墨水是好事,以前温饱都没法解决,念书是想都不敢想,现在有这个条件了,二弟脑瓜子灵活,又这么上进,应该支持才对。在老爷的庇护下,临高很多事情和以前都不一样了,有机会的话,不妨去闯一闯,总不能祖祖辈辈呆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劝道:“阿爸,念书不是坏事,那些秀才不都是念书考功名才当的官吗。远的不说,我这排长还是要先识字才给当的,要不然我只能拿1两银子一个月。”
在苏老倌看来,能够一年挣下百八十两银子的老大是见过世面的人了,他这么说,自然有他的道理,心里有些动摇:“这年头当兵都要识字了啊?”
苏二弟趁热打铁:“阿爸,公告上都说了,东家的私塾包吃包住,学习优秀者按月发放补贴,我不仅能省下口粮,还能拿银子回家的。”
苏老倌抓抓脑勺:“你说这东家办这私塾图啥呢?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