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是很珍贵的,不要轻易对别人说;如果轻易地说了,可能会引来别人嘲笑或侮辱。任何宗教都一样,向没有准备好的人宣传教义,往往会招来一些轻慢的话。所以“圣人被褐怀玉”,亦即我们有什么珍宝或心得的时候,不要急着让他人知道,否则他人不懂得欣赏,反过头来说一些轻蔑的话,那就很可惜了。

3。不为物役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注意力大多被分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常因为外在的诱惑而引发自己的困扰。圣人会从自身着手来化解这些问题,自己先“去甚、去奢、去泰”,采取防御措施,避免被外物所役。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

想要治理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个神妙之物,对它不可以有为,不可以控制。有为就会落败,控制就会失去。所以,一切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天下”指天下万物,也包括人在内,但是谈到圣人,由于他是统治者,所以这里的天下是指人间所构成的整体。如果统治者有心治理,那么结局一定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无法久安。譬如现在是要保存农业,还是发展工商业?发展工商业不但得牺牲农业,甚至还得牺牲环保,很难全面兼顾。为政者虽然看得长远,百姓图的却是眼前的利益。历代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政治领袖,没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一定是某些阶级满意,另外一些阶级就抱怨,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面的要求。所以最好是无心而为,顺其自然。

“夫物或行或随”的“物”是一切事物,在此特别指涉“人”的世界。世间一切各有其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这就是“神器”的妙用。前行、后随;性缓、性急;强壮、瘦弱;成功、失败——这八种状况两个一组,合而观之就是一种均衡的状态。有些人生下来适合当领袖,那就当领袖,何必跟他争?有些人生下来就适合在别人后面善后,又何必跑到前面去呢?有些生下来个性缓慢,反应慢半拍;有些人个性很急,事情还没发生,就跑到前头去了。这一切没有对错,只要能够互相配合,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一个搭配的问题。

老子说,圣人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要回复自然如此的状态。因为极端、奢侈、过度,必定会有后遗症,乐极生悲、纵欲伤身,自古即有名训。这个道理可以联想一般人对古董的态度,如果没有占有欲,欣赏过后赞赏一番,放在一旁再给其他人看;一旦起了占有的心思就麻烦了,不知又有谁家的祖墓要遭殃了。

有个故事,古时候有个有钱人,家里有好几座仓库都堆满各种金银珠宝。他的穷朋友对他说:“你的金银珠宝能不能借我一看?”他说:“当然可以,不过你不能拿。”穷朋友答应绝不拿,这个人就带他的朋友进仓库看。出来之后,穷朋友对他说:“我现在跟你一样有钱了。”他吓了一跳:“怎么会呢?你什么都没拿呀,怎么会跟我一样有钱呢?”穷朋友说:“你这些财宝是用来看的,我进去看了一遍之后,不就跟你一样有钱了吗?”这话很有道理,我们想一想,当初这个有钱人的财宝,现在在哪里呢?当然早已落在别人的手上,或许由他的子女继承了;或许子孙不孝,富不过三代,家产被变卖;又或者打仗时,全被人抢走了;或是陪葬后惨遭掘墓而遗失各处了。那么,为什么还一定要去追求呢?

人的一生经常被外在的刺激引发热情,清醒的时候,已经人过中年。譬如为了看世界杯足球赛,可以彻夜不眠;事过境迁之后会发现这只是一种热情的发散。社会上也有很多事情,让大家跟着起舞。真正自由的社会应该维护一个人基本的生命尊严,让人有更多时间善度自己的生活,可惜现在不是,反而放任各种传播媒体,让每个人都忘记内心的需求。几年前报纸刊载,台湾每三个小时就有一个人自杀,为什么自杀问题这么严重?因为大家注意的往往是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了解、反省、训练和培养,于是一碰到挫折就无法承受。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内心,想得远一点,考虑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减少外界的干扰,不让心灵被外物所困,人的生命才有可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

4。内在觉悟

“不出户,知天下”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不是难事。打开报纸、电视,或者上网就知道了嘛。甚至有些人被叫做“宅男宅女”,很少出门,照样知道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没有报纸、电视、互联网,信息交流很不发达的年代,老子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很奇怪吗?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

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天下的事情跟道理;不望窗外可以看见自然规律,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自见到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

“不出户,知天下”是针对人间而言。古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何以知道天下的事理?答案很简单,人与人相处的困难从家庭开始,家庭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以前的大家庭常见三四代同堂,如何与众多亲人和谐相处,是一大挑战。因此,只要留意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情况,推到天下去看也是大同小异。换句话说,天下人怎么过日子,其实你从一家人里就可以知道了,整个国家社会的缩影就是一个小家庭。老子的观念是整体的,宇宙叫做大宇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小宇宙。譬如我怎么了解别人呢?先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有什么样的欲望,自己这一生的奋斗目标,就会知道我自己这样想,别人也大同小异,所以要能够体谅和理解别人。而一个家庭里人与人的相处,推到社会上去也差不多,每个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肯定,希望找到合适的机会发展自己,所以可以由近观远,不必到外头,即使关在屋里,也能通过观察和内省,来通晓天下的事理。

第二句话“不窥牖,见天道”是针对自然界而言。“牖”是窗户,我不用看窗外就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则。就好像西方哲学家史宾诺莎说的,你给我一片小小的木头,我就可以知道整个宇宙。为什么呢?因为一块木头是从一棵树来的,木头上的年轮和印迹,可以反应出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而一棵树反映出一座山;一座山又反映出一个地球;一个地球反映的是全宇宙。换句话说,你把一片小小的木头了解透彻了,整个宇宙的情况都知道了。“一粒细沙看世界”绝不是诗人的想象,而是事实。老子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样一种思想境界,真是让人佩服。他说的道理跟我们现代人用高科技研究出来的一样。从一个小分子里就能知道宇宙万物的结构。你把小事情研究透了,大事情的规律也就掌握了。所以,身边的任何事情,留心就是学问。

老子接着说,走出户外愈远,领悟到的愈少。我经常拿这句话当借口,很多朋友问我要不要去旅游,去参观某个景点,我就用“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来回避。为什么?一方面我的时间紧凑,总觉得有许多工作要做,很难轻松地去旅游;另一方面如果我去旅游,会先做准备,把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全部了解之后,再去看一看,就懂了。否则旅游的时候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回来之后问你看到了什么?不知道,留下几张照片而已。相反,我在家里查查百科全书,认真搜集资料,说不定比去当地旅游还能了解的更多。当然,很多人说“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都没意见,只不过要记得老子的提醒,不管怎么做,人的“知”一定要以自我内省为前提,从内在去把握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了解事物深刻的部分;若是没有“自知”,其他一切实在是可有可无。

最后老子还是把圣人提出来了。他说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