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月阿姨-第5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呜咽流涕时,左右的人就知道明天一定有大规模流血。最可注意的是发生在四九八年他死前的那一次,一口气杀掉萧铉等十个亲王。杀掉之后,才命有关单位告发那十个亲王谋反,要求处死。奇妙处就在这里,萧鸾接到报告后,不但没有批准,反而义正词严的大加申诉,批驳不准。有关单位于是站在神圣的法律立场,冒着皇帝震怒的危险,再度请求,坚持前议。萧鸾这才迫不得已,向法律屈服。——这是萧鸾的小动作之一,但此事至少可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任何史料,都不能仅因它来自第一手或当事人,只听片面之词,便认为绝对正确。我们如果根据前项批驳不准的诏书,判断萧鸾是一个善良的人,或判断十亲王那时候还活着,就铸成错误,而这正是邪恶人物所盼望的。
  萧鸾于屠杀十亲王之后逝世,十六岁的儿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性格内向,很少说话,不喜欢跟大臣接触,只喜欢出宫闲逛,可是却不允许任何人看到他。每次出宫,都先行戒严,为了预防有人从门缝偷看,凡他经过的街道,两旁房舍,都要空出来。皇家卫队前驱的鼓声一响,平民就像听见紧急空袭警报,狂奔而出向四方逃命。萧宝卷每个月都要这样出游二十多次,而且方向无定,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尤其是夜游,霎时间鼓声震动屋瓦,烛光照天,卫士塞满道路,平民从梦中惊起,出奔躲避。偏又处处戒严,不能通行。男女老幼,左奔右跑,哭号相应,不知道御驾到底从什么地方经过。有一个孕妇来不及逃走,被萧宝卷看见,下令剖腹,母子齐死。又有一个害病的老僧,无力逃避,躲在草丛里,萧宝卷下令射箭,老僧遂死于乱箭之下。
  萧宝卷是本世纪(五)暴君中杀人最多的一个,他那邪恶的老爹常提到萧昭业对自己犹疑不决的往事,告诫他说:“动作要快,不要落到人后。”
  萧宝卷深记这个教训,所以杀人时疾如闪电。猜忌一动,杀机即起;杀机一起,即刻行动,不作任何考虑,也无任何预兆或迹象。这种恐怖政策,在萧宝卷即位的两年内,亦即本世纪(五)最后一年(四九九)及下世纪(六)第一年(五○○)就连续激起四次巨大兵变。第一次发生于四九九年,萧宝卷的堂兄萧遥光亲王,起兵进攻皇宫,失败。第二次发生在同年,大将陈显达起兵从江州(江西九江)进攻建康,失败。这两次兵败迅速的被敉平,更增加萧宝卷的气焰,认为天意民心都站在他这一边,屠杀更变本加厉。
  七北魏帝国迁都与汉化北魏是鲜卑拓拔部落建立的帝国,比起同族慕容部落建立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诸燕帝国,文化程度要低。所谓国家,在首长们意识里,不过是扩大的部落。所以北魏的官员,都没有薪俸,完全靠向人民贪污勒索,而且手段极为凶暴。所以北魏的民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一个王朝。一直到本世纪(五)八十年代四八四年,北魏才开始发给官员薪俸,距开国已九十九年。
  北魏皇帝跟十九国五胡籍大多数帝王一样,始终具有部落的遗习和野蛮人的残忍。——注意,汉民族的暴君跟其他少数民族的暴君,方法上和程度上,有很大不同。但北魏也靠这种冲力,使北中国归于统一。不过等到北中国统一时,北魏已连绵不断地从事五十四年战争,开国时所有的精锐部队和群众中崛起的将领,大部分都已消耗。而且从塞北一虚苦寒局面膨胀到华北平原的庞大领域,统治阶级已深感满意,安于南北对峙的现状。所以一连四次对南宋帝国的攻击,在性质上都是防卫性的,并没有统一全中国的伟大志向。
  本世纪(五)七十年代,第七任皇帝拓拔宏即位,他是北魏帝国第一个受有良好教育的君主,当然受的是纯汉化的教育,因为鲜卑没有文字。这使拓拔宏对汉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认为汉民族一切都是进步的、好的,而他自己鲜卑民族一切都是落伍的、坏的。崇拜一旦由理智的尊敬升级到感情的信仰,他就自顾形惭,拒绝承认汉民族有缺点而鲜卑民族有优点。因之,拓拔宏决心使他的民族全盘接受汉民族的文明。——拓拔宏对汉民族文化的崇拜,如痴如狂。南齐帝国使节萧琛、范云,晋见拓拔宏时,拓拔宏跟两人谈论很久,然后对群臣说:“南朝多好臣。”
  大臣李元凯气的发抖,高声回答:“南朝多好臣,一年一换皇帝。北朝无好臣,百年一换皇帝。”
  弄得拓拔宏面红耳赤。
  全盘汉化,第一步是迁都,从鲜卑人居多数的平城(山西大同)迁到南方六百公里外汉民族居多数的洛阳。这是一件大事,拓拔宏在推行汉化运动中是孤立的,只有他的弟弟拓拔勰亲王,在他逼迫下不得不帮助他。迁都大事,拓拔宏明知道无法获得支持,于是,他乞灵于诈术。四九三年,他动员南征,宣称要进攻刚刚成立十五年的南齐帝国。亲统三十万大军,从首都平城(山西大同)出发。北魏此时距开国已一百零七年,漫长的岁月使暮气已深,贵族们已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早习惯于生活的享乐,根本忘了南方还有敌人,更没有扩张国土的雄心,对这项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内心充满畏惧。好不容易抵达洛阳,又遇连绵大雨,士气更为低落。拓拔宏却恰恰选择降雨最大的一天,披甲上马,命继续前进。亲王大臣们围上来,苦苦请求取消这次进击。拓拔宏最初拒绝,后来表示让步,但是,他说:“我们大张旗鼓,南下征讨,却如此不明不白的结束,向国人如何交代。一定要休兵的话,不如迁都洛阳,也可自圆其说。”
  亲王大臣反对迁都,但更反对南征。两害取其轻,他们勉强同意迁都。
  拓拔宏所以把迁都放在全盘汉化的第一步,一方面固然为了加速吸收汉文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心理的,他不愿仅仅作夷狄的君主,还要作中国人的君主。要想作中国人的君主,就必须把政府设在中国正统国都所在地。
  国都既定之后,接着是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一、禁止穿鲜卑传统衣服,改穿汉装。
  二、规定汉语为帝国的法定国语,禁止说鲜卑话。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人,学习不易,准许继续使用鲜卑话,但三十岁以下的人,必须使用汉语。
  三、取消鲜卑姓,改为汉姓。拓拔宏自己改姓“元”(我们以后称他为元宏)其他如“勿扭于”改姓“于”、“独孤”改姓“刘”“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陆”凡一百一十八姓,都由复音节改为单音节或双音节。
  四、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的人,就成为洛阳人,死亡之后,就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对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祖先坟墓是重要的向心力。
  五、鼓励鲜卑人跟汉人通婚。
  这五项措施,证明鲜卑民族仍有蓬勃的生命潜力来吸收高级文化,只有僵硬待毙的民族,才用种种借口,拒抗改变。但是下面的两项措施,元宏却作了错误的选择:第一元宏把王胡十九国时代中受到彻底破坏的士大夫门第制度,用政治力量恢复,并使它跟政治制度结合。在本来等级疏阔的鲜卑人的社会结构中,生硬的制造出新的门第。鲜卑贵族姓氏,称为“国姓”最尊贵的有穆、陆、贺、刘、楼、于、稽、尉,共称“八姓”汉民族则以郡为单位,每郡选定作官人数最多而官位又最高的姓氏,称为“郡姓”最尊贵的有范阳(河北涿州)卢姓、清河(河北清河)崔姓、荥阳(河南荥阳)郑姓、太原(山西太原)王姓,陇西(甘肃陇西)李姓,共称“五姓”广大的被统治的平民,则属于“庶姓”国姓郡姓有国姓郡姓的门第,这门第代代相传,成为世家。世家子弟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政府官职,永远被他们掌握。庶姓既没有门第,更建立不起来世家,天生的是被统治阶级,纵有极大的学识和才能,也只能当低级职员,不能升迁。有头脑的一些大臣曾为此跟元宏争论,但元宏坚持原则;政府用人,只问门第,不问才能。而门第世家,又分为六等:第一等:膏粱门第。三世中有过三个宰相(三公)第二等,华腴门第。三世中有过三个院级首长(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第三等,甲姓门第。三世中有过重要部部长(尚书)第四等,乙姓门第。三世中有过次要部部长(九卿)和州长(刺史)第五等,丙姓门第。三世中有过顾问官或国务官员(散骑常侍、太中大夫)第六等,丁姓门第。三世中有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