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朝那些事-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看起来挺美”的方案,在1658年7月开始付诸实施。郑成功带上他的大部分人马,驾舟北上,准备挺进长江。

但一贯喜欢给中国内政添乱的老天爷又来捣蛋,在8月10日中午,当眀军乘船到达浙江与江苏交界处的大洋山时,他老人家给送来了一股风。

而且,送来的不是普通的风,而是——飓风!

这股飓风,足可以和当年忽必烈远征日本时,元军遇到旳“神风”媲美。

飓风吹处、波涛汹涌、巨浪滔天、舟船颠覆、物质毁损……不但普通士兵死亡众多,就连郑成功的六位妃嫔、三个儿子,统统淹死。

出师未捷、噩耗先闻,损失惨重的郑成功,垂头丧气地带着残缺不全的军队,退回舟山群岛休整。

舟山群岛仍然没有从清军大规模“迁岛移民”中复苏过来,全岛依旧人烟稀少,荒草丛生。前几年,张名振带的几千人都不能在此生存,今天,郑成功旳数万人,在此则更难立足。

万不得已,郑成功只得带着他的全部人马,离开了这一座座伤心的岛屿,打道回府。

返金厦后,他积极整顿队伍,修补船舰,再造器械,筹集粮饷,以图再举。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1659年4月,一切准备就绪的郑成功,再度领兵北上。

要说这次出兵在中国历史上有何特别之处,那就是郑成功做出一项特别“人性化”的规定,允许“军哥”们可以带着“军嫂”们出征,好让夫妻双双把仗打!

“军中有妇,其气不扬;儿女情长,英雄劲短”,这是一条行军打仗的铁律,因此,郑成功在以往的出征中,是不准携带家属的(他自已除外)。

之所以这次破例,不是郑成功良心发现,要设身处地解决将士们的“两地分居”之苦,而是来源于他的必胜之心。

因为据“谍报人员”魏耕等人讲,清军主力除留守北京以外,已全都开赴云贵一带平叛,江南地界更是“薄弱无比”,南京的驻军,不过万人,周边的府县,每个平均不过百十来人。

另外,魏耕等人还告诉他,江南民众“思明”之心,如百川向海。只要自已高举着大明的旗帜一入长江,各地必将能近悦远来。

因此,郑成功打算这次一到江南,就搞一批“安居工程”,长期与杏花春雨为伴算了!

为防止老天爷再跟他过不去,郑成功这次特任命掌握了大量水文资料的张煌言担任前锋。

4月28日,明军成功夺取定海,获得北上的前进基地。

5月19日,明军由吴凇口进入长江。

6月16日,明军在长江用火攻的战术,焚掉清军“滚江龙(用铁链和船只连结而成的锁江防线)”一道,“木城(在江上用木头建起来的移动浮营)”三座,把清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高科技国防工程”,毁于一旦。

随后,明军顺利攻克瓜洲,迫使清操江巡抚朱衣助投降。

6月22日,明军在镇江银山大破清江宁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派来的援兵,迫使清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献城投降。

瓜洲、镇江相继失守,下一步,明军马上就有可能兵发江宁、剑指南京。这让清两江总督郎廷佐分外紧张。

郎廷佐,辽东汉人,乃当年卖身投靠,当上后金高官的郎熙载之子,既是一个官二代,又是一个奸二代,对大清的事业自然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

面对明军声势浩大的进攻,郎总督与刚打了败仗的管提督(管效忠)商议后,采取了三项紧急对策。

向上求援:将江宁危在旦夕的情况,添油加醋地向皇帝陛下汇报,以连哄带吓的口气,请顺治帝速派援军。

向下调兵:不但向南京附近的滁州、六合、金山、仪真发了调兵令,而且向更远一点的杭州、苏州、崇明发了求援令,要求这些地方的驻军,不分满汉、不论老壮,速到南京增援,多多益善!

向中截留:一支由贵州前线返回北京“休假”的清军,途经南京,尽管无马无甲少武器,但也被郎总督“以权谋公”地截留下来,保卫江宁。

做完这一切,还放不下心来的郎总督,又给郑成功“情深意切”的劝降信,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劝“局内人”郑成功同志识天下之大势、念骨肉之亲情,欣然来归,尔后海内一统、至亲欢聚、遍游名胜、以娱天年、于国于已,善莫大焉!

自然,对这封信的效果,郎总督根本不敢作过高期望,只不过想拖延一下,为援兵到达争取宝贵的时间而己!

就在郎总督心急火烧、上串下跳之时,郑成功在镇江的“造势”活动,正进入高潮。

6月25日,就在占领镇江的第二天,郑成功在北门外的甘露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后,又亲自巡阅全城,好让镇冮人民,目暏他这位国姓爷的“独特风采”。

巡城结束后,郑成功向全军发布公告,要求广大指战员严守纪律,不许随便出营,不许擅闯民宅,不许强买强占,以便把镇江建立成一座名副其实的“双拥模范城”,从而带动其它地区依次归附。

公吿发布后,果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整个镇江城是百姓安居乐业,市场交易平稳,毫无战争来临之时的慌乱!

镇江的安静如常,又推动了周边句容、仪真、滁州、六合等府县相继来归(由于全部郎总督调兵增援南京,这些府县已无清军组织抵抗)。仅仅三天,郑成功马上拥有以镇江为中心的一大片根据地,这是他进入长江后的“第一桶金”。

“良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喜气洋洋的郑成功马上在6月28日召开全军提督、统镇会议,讨论进攻南京的行军路线问题。

中提督甘辉先声夺人地提出“陆进”的方案。

“陆进”方案的要点是挑选精兵强将,组成“突击兵团”,星夜兼程,袭取南京。

甘辉还补充到,千万不能走水路,因为现在风向不顺,坐船往南京走,不但逆水,而且逆风,行路速度将大受影响,结果会坐受良机。

但出乎甘辉意外的是,他的方案,立刻遭到大多数将领的反对。

大家反对的理由:一是现在天气时而酷热难耐,时而暴雨倾盘,十分不利于大军行动;二是本军为一支“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重武器多且缺少马匹,走陆路不但会“师劳兵疲”,而且还会因重武器无法运达,影响作战效果。

“海军”出身的郑成功,思维定式是很难脱开“重水轻陆”的,于是,从水路向南京进军,成为这次会议无可改更的决议。

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常德战役、重庆战役中,走水路军队的行进速度,是要远远快于走陆路军队的,但这一次,却是个例外。

例外的原因,是因为郑成功带来的是海军,海军和水师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海军乘的船要大的多。

船很大,又逆风逆水,结果航行所需要的动力,完全来自岸上“纤夫的肩膀”。

结果,明军的镇江——南京之行,竟磨磨矶矶走了十天。而在六月底,被打败的清军从陆路逃回南京时,才仅仅用了一天。

在7月10日大军到达南京后,郑成功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造势”活动。

7月11日,率大将甘辉、马信等几百人到钟山“考察观光”。

7月12日,全军着孝装,举行祭拜活动,以向当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大英雄朱元璋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并决心继承其遗志,再造一个全新的大明帝国。

在祭拜仪式上,踌躇满志的郑成功,以高亢激昂的语调,宣读了其最新诗作——《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备注:自从淝水之败的苻坚发眀投鞭断流这个词以来,但凡敢抄袭此词者,无一不是以战败者告终,这几乎成为一道战争魔咒)。

祭拜仪式结束后,郑成功才开始宣布围城。

但南京城太大了,200年以后的清军,用了江南、江北两大营,数十万人都没把南京围起来,郑成功带来的这几万人,要想全部围城,基本是个梦想。

结果,郑成功仅是如众星拱月般把南京稀稀疏疏地围了起来,南京与外界的通道,并未完全切断。

虽然郑成功对南京围而未攻,但呆在城里面的郎廷枢,己明显感到死亡的气息,正一步步地向其逼近!

急能生智,郎总督想到了用诈降来争取时间这个老办法。

从劝人家投降到向人家投降,这个角色郎总督怎么也转变不过来。于是乎,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