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月28日下午三时,希特勒通知张伯伦和达拉第,建议在第二天加上墨索里尼一起到慕尼黑举行会议。这时张伯伦正在向下院演说,报告最近事件的一般情况。在他的演说快要结束时,坐在楼上贵族席的哈利法克斯勋爵把希特勒邀请他去慕尼黑的电报传下来交给了首相。张伯伦那时正在叙述他给墨索里尼去信以及他采取的这一步骤所得的结果:
墨索里尼先生在回信中告诉我,他已发出通知……说意大利虽然准备完全履行支持德国的保证,但他考虑到英国政府向他提出的要求的重要性,因而他希望希特勒先生设法把他通知威尔逊爵士本来要在今天下午二时采取的行动至少延迟二十四小时。我看这就可以使墨索里尼先生对当前形势重行考虑,设法找出一个和平解决的办法。希特勒先生在其回答中说,他同意把军队动员令推迟二十四小时……这还没有完。我还有些事要报告下院。我现在接到希特勒先生的邀请信,他请我明晨到慕尼黑同他会晤。他也邀请了墨索里尼先生和达拉第先生。墨索里尼先生已接受他的邀请。我可以断定,达拉第先生也是会接受的。我的回信就不必说了……我深信下院会同意我现在就立即动身,看看我在这最后的努力中能做到些什么。
就这样,张伯伦第三次飞去德国。
※ ※ ※
关于这次值得纪念的会议,已有过许多记述,在这里,只能强调几个重要特点。会议并没有邀请俄国参加,捷克自己也没有获许出席。28日晚上,捷克政府只是收到措词率直的通知,说是第二天欧洲四强的代表就要举行会议。“四巨头”迅速达成协议。会谈在中午开始,一直开到次日凌晨二时。备忘录写了出来,在9月30日晨二时签字。它在基本各点上接受了戈德斯贝格最后通牒。苏台德区由10月1日起分五批撤退,在十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给奉准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代表。
当这四位政治家等待专家们草拟出最后文件的时候,首相问希特勒是否愿意同他进行一次私人谈话。希特勒“欣然同意”。①
①法伊林,前引书,第376页。
9月30日早晨,两位领导人在慕尼黑希特勒的寓所中会晤,除了译员之外,没有别人参加。张伯伦提出了他事先预备好的一个声明,其内容如下:
我们,德国元首兼总理和英国首相今天继续会晤,双方一致认为英德关系问题是两国和整个欧洲的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以及英德海军协定是我们两个国家希望彼此之间不再发生战争的一个象征。
我们决心以协商的办法来处理有关两国之间的任何其他问题,我们决定继续作出努力,来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根源,从而为确保欧洲和平作出贡献。
希特勒读完这个声明就毫不犹豫地签了字。
张伯伦回到英国,飞机在赫斯顿着陆,他下飞机时挥动着有希特勒签字的这个联合声明,向前来欢迎的显要人物宣读。他的汽车由机场开出,在经过欢呼的群众时,他对坐在身旁的哈利法克斯说:“三个月后,这一切将成为过去。”但他在唐宁街官邸的窗户前又挥动那张纸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①
①都是爱国的人,他们切望祖国能在世界上重新获得它的地位。
现在我们又有了凯特尔元帅在纽伦堡受审时对捷克代表提问的答复:
艾格上校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向凯特尔元帅问道:
“在1938年的时候,如果西方各国肯帮助布位格,第三帝国会不会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呢?”
凯特尔元帅回答:
“肯定不会。那时我们在军事上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慕尼黑〔按指在慕尼黑签订协定〕的目的,就是把俄国赶出欧洲,争取时间,完成德国的武装。”①
①引自雷诺:《法国拯救了欧洲》,第一卷,第561页注释。
法伊林,前引书,第381页。
希特勒的判断再一次得到了决定性的证明。德国参谋部不胜惭愧。元首毕竟又是对的了。他单靠了他的天才和直觉,准确地衡量了全部军事、政治形势。像在莱茵兰一样,元首的领袖才能又再度战胜了德国军事将领们的阻挠。这些将领他们日夜辛勤努力,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德国的实力。当他们发现自己多么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时,心里感到十分痛苦;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元首的憎恶和不信任常敌不过他们对元首高瞻远瞩的天才和神奇的幸运的赞美。毫无疑问,他成了一颗他们应该跟随的明星,应该服从的领导。就这样,希特勒终于成为不容非议的德国主人。鸿图大略的道路已打开了。
阴谋反叛的人已销声匿迹,但也没有被他们在军队中的同志们所出卖。
※ ※ ※
在这里,不妨提出一些道德上和行为上的准则,也许对未来有些指导意义。要评判这类事情,绝不能离开当时的实际情况。某些事实在当时也许尚未为人们所知,因而对事情的估计,基本上只能是猜测,还可能受到试图作出判断的人的一般情绪和意向的影响。那些在气质上和性格上喜欢对含糊暧昧而困难的问题寻求斩钉截铁的解决方案的人,那些在一遇到外国的挑衅就立即准备应战的人,并非都是对的。另一方面,那些倾向于低头忍受、耐心而忠心诚意地寻求和平妥协办法的人,也不一定是错的。恰恰相反,在大多数场合下,后者可能是正确的,不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都是如此。忍耐和坚持善意曾避免了多少次的战争!宗教和道德同样都主张谦让和卑逊。这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多少次战争是由于煽动者促成!多少次引起战争的误会本来可以因延缓决定而得以消除!往往也有多少国家,彼此间进行过残酷的战争,而在几年和平之后,不仅成了朋友,而且结成同盟!
“登山宝训”是基督教义中的精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尊敬教友派①,然而,大臣们履行领导国家大事的责任,却不是以这种教义为根据。他们的职责,首先是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避免引起冲突和战争,并避免各种形式的侵略行为,不论其目的是民族主义的还是意识形态的。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本国同胞的生命和自由(大臣们的职位是他们给的),在不得不而正确地采取最后手段的时候,或者经过深思熟虑,有了肯定而明确的判断时,也不排除使用武力。如果情况证明确有使用武力的充分理由,那就可以使用武力。在这时,就应该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来使用。如果把战争推迟一年,使自己在战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劣势,或将更难取得胜利,则推迟战争没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常遭遇到的痛苦的两难情形。这类事情的最后评判,只能由历史根据当时双方所知道的并在其后获得证明的事实来记载了。
①教友派为基督教的一支,此派反对在任何情形下使用暴力或诉诸战争。——译者
但是,有一个有助于作出评判的准则,即一个国家要遵守诺言和遵守盟国的条约义务。这个准则叫作“道义”。人们所说的“道义”,往往同基督教的教义不完全一致,想起来实在令人难以理解。道义常常受自尊心的影响,而自尊心对于道义的激发又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而在这一次,正是道义的准则已指出了责任之所在的时候,而当时对于事实又能作出正确判断的话,就更能加强道义指令的力量了。
法国政府背弃忠实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使它任由命运摆布,这实在是一个令人伤心的错误,由此还产生了许多可怕的后果。不仅是明智而公正的政策,还有侠义精神、道义感,以及对受威胁的小国的同情,是会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的,而英国如果有条约义务的约束,是一定会起而战斗的。但无论如何它已深深地卷入进去了,历史只好遗憾地这样记载:英国政府不仅默许而且鼓励法国政府走上了这一条致命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风云紧急……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