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月15日下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
没有低婉的哀乐,没有浩大的葬礼。
人们向躺在松柏鲜花中的粟裕将军作最后的告别。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先念等走来了,生前好友走来了,老百姓也走来了。一队队人们走着,鞠躬、再鞠躬!……
粟裕将军的遗体火化后,骨灰由指定的领导同志送回家中。
楚青抱着骨灰盒,连声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又回家来了!”
楚青总觉得丈夫没有死,仿佛还在桌子旁边写他的战争回忆录。
然而,清明节即将到了。楚青知道丈夫的骨灰快要离开这住了三十二年的房间了,不由得又陷入了悲痛,洒泪挥笔又写下了悼诗《送君》诗一首,其中几句是:……
东南山水胜,赖有碧血染。
君去随战友,相会定开颜。
……
4 月1 日12时许。北京。
楚青怀抱着粟裕将军的骨灰盒,缓步走上第一辆小汽车,然后由七八辆汽车组成的一列灵车队,从地安门大街雨儿胡同开出,缓缓驶向北京火车站。
由于粟裕有遗愿,没有安排组织送灵仪式。很多人提前打电话联系,要到火车站送行,楚青再三劝阻。
当灵车行驶到火车站时,出现了令人激动的场面。在车站的广场上,已经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小车辆。
一片低婉哀泣声。
楚青,寒生等与送灵的人们握别后,抱着骨灰盒走上十三次特别快车。
12时50分,十二次特别快车鸣笛启动了。霎时,八十余名身穿崭新草绿色军装的官兵跑步而来,排成一字队,向粟大将军的骨灰行礼道别。
火车缓缓地向前移动着,送别的人们高举双手向列车挥动,更有一些人追着、哭着、喊着……
十三次特别快车到达济南车站时,济南军区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了接灵车队。
灵车在沂蒙山区奔驰了许久,才到达松柏环绕的孟良崮烈士陵园。
楚青一行八人下车排成一行,向山东省军民们三鞠躬致谢。
老区军民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悼念粟裕将军之后,寒生启开父亲的骨灰盒,楚青左手托着红绸骨灰袋,颤抖的右手从袋里抓了一把骨灰,在孟良岗烈士陵园的平地上,撤成了一个五角形。紧接着,在这五角上,栽了五颗千年柏,象征着光芒四射的红五星。
之后,楚青一行乘坐灵车,前往临沂烈士陵园撒放骨灰。
5 月中旬,灵车来到浙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粟裕将军曾战斗过的遂县王村口,在一面向阳的山坡上撒放骨灰,让将军与为国殉难的烈士作伴。
一代名将粟裕,就这样走完了他伟大而平凡的一生。
他从大地中来,又回归大地……
后记回顾整个写作过程,我衷心感谢为此书提供大力支持的军事科学院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国防大学图书馆、湖南会同县粟裕纪念馆等单位。
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刘国语、姜文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学民、中共中央党支研究室刘宗斌、作家出版社亚方等同志为此书的审编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曹洪耀同志为此书的统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石碧波同志参加了部分写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写作水平有限,书稿定有许多疏漏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小说下载网—http://。。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02徐海东》
声明:
说明《徐海东传》一书在网上搜寻不到,十分遗憾。
本书包括徐海东:《生平自述》、纪实文学《共和国大将徐海东》以及从共和国将帅园下载的资料。
徐海东徐海东(1900。6。17 —1970。3。25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生于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 。原名徐元清。 曾读过私塾,当过11年窑工。受革命思想影响,于1925年初到武昌,同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入直系军阀刘佐龙部学习军事。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第4 军12师任代理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汀泗桥战役中带领全排冲垮敌4 个炮兵连,获嘉奖和晋升。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河口区农民自卫队队长,在窑工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支部,11月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受挫后,任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组织游击活动。1929年领导夏区的“年关暴动”。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骁勇善战,被群众誉为“徐老虎”。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在国民党军对苏区进行残酷“清剿”的严重形势下,同留在苏区的其他领导人一起,集中留下来的部队,重建第25军,任副军长兼74师师长。和军长吴焕先等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在鄂东北、皖西游击战中,善于寻歼分散孤立之敌,取得郭家河、潘家河、石门口等战斗的胜利,保存和壮大了部队,使被摧残的苏区部分得以恢复和发展。
1933年5 月,执行“左”倾军事冒险路线的中共鄂豫皖省委不顾敌强我弱的根本情况,命令25军围攻敌坚固设防的七里坪。徐海东不同意进行这种阵地决战,主张撤围,被指责为“思想右倾”、“政治动摇”,遭到打击。后红25军在围攻七里坪和中心区保卫战中受到严重挫折,减员过半。9 月,部队又被国民党军分割在皖西北与鄂东北两地,他率一支小部队与部分勤杂人员,与皖西省委领导下的一部分地方武装会合,10月组建成第28军,任军长。在敌重兵包围和“追剿”中,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斗争方针:不打消耗仗,不硬拼,积极向外线游击,寻机歼敌,并夺取敌人物资,使战士吃饱穿暖,逐步摆脱被动局面。1934年3 月指挥葛藤山战斗,以少数兵力钳制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从侧后夹击敌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54师两个团,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围剿”,使皖西苏区得到巩固和发展。同年4 月,率红28军与坚持在鄂东北的红25军一部会合,重编红25军,任军长。与政治委员吴焕先一起,指挥所部连续取得长岭岗、太湖、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在此期间,他还同“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护了一批干部和战士。
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时,他改任副军长。协助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率部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个月后进入陕南,任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在创建鄂豫陕苏区的斗争中,坚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为使全军从战略的劣势中形成战役战斗的优势,向省委提出“先(拖)疲后打”的作战方针,并指挥部队出奇制胜,调动和拖住了10倍于己之敌,取得石塔寺和袁家沟口等战斗的胜利,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两次“围攻”和3 个月内消灭红25军的计划。1935年7 月,得知中共中央率红军到达川北松潘地区,积极主张接应,参与制定西征甘肃、北上陕北的决策,明确提出,即使红25军3000多人全部牺牲也要保证中央顺利北上。随即率部西进甘肃,袭击天水,进占秦安,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有力地策应了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北上的行动。期间吴焕先牺牲,他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9 月初改任军长。不久,红25军到达陕北永平镇,与红26、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任军团长、中共陕北省委委员,与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等一起指挥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采取“围点打援”战法,歼国民党军第67军110 师3000余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后,他积极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在揭露和批判张国焘错误的斗争中,坚决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领导,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安事变时,曾任红军南路军总指挥。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 师第344 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1938年6 月,因病回延安,曾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9 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 支队司令员。12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在革命战争中先后9 次负伤,积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