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肥、和县、含山、巢县、无为等县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1940年4 月18日,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成立,贺希明、邓子恢、方毅先后任主任。同年8 月1 日,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成立,黄岩、童汉璋先后任主任,魏文伯为副主任。津浦路东、路西抗日根据地政令所及人口达200 万。皖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开创了淮南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新秩序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从此,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雏形便在皖东津浦路东、路西形成。
1941年1 月13日至18日,津浦路东召开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到会议员131 名,内有开明士绅50名。会上,邓子恢作《抗日民主政府一年来施政工作总结报告》,邓子恢继续当选为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方毅为副主任;邓子恢当选为参议长,爱国人士朱雨江、赵坚为副参议长。2 月,颁布《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同年9 月18日,津浦路西召开第一届第二次临时参议会,选举童汉璋为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魏文伯为副主任;选举魏文伯为路西参议会参议长,爱国人士刘子谷为副参议长。
皖东抗日根据地是在对日伪顽三角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不单要同日伪军不断战斗,而且还要同顽固派不断地进行自卫斗争。1940年4月至8 月,来犯的韩德勤部第八十九军主力被我军击退到运河以东,此后,津浦路东地区的新四军部队主要是同日伪军作战;路西地区则一直处于同日伪顽尖锐的三角斗争之中,这是淮南敌后抗战的主要特点。
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1941年5 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根据皖南事变以后的斗争形势,将华中抗日根据地划分为7 个战略区,建立中共盐阜、淮海、淮北、路东、路西、苏中、苏南等7 个区党委和舒(城)无(为)桐(城)庐(江)特委。皖东抗日根据地的路东、路西区党委和舒无桐庐特委统归皖东党政军委员会领导,书记郑位三。路东区党委以刘顺元、方毅为书记,管辖来安、嘉山、天长、盯眙、仪征、六合、高邮等7 个县委;路西区党委黄岩为书记,管辖定远、滁县、全椒、凤阳、合肥、寿县、定东南、含(山)和(县)等8 个县委;舒无桐庐特委书记何伟、李步新。皖南事变以后,在皖东的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副军长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四、五、六旅(分别由四、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及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旅)、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1941年春,新四军第二师在津浦路西粉碎了日伪“扫荡”及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了路西根据地以后,主力遂转向天(长)仪(征)扬(州)地区开展破袭战,经金牛山等战斗,歼日伪军800 余人,粉碎了敌军对路东根据地的进犯。路东军民继1940年9 月粉碎日伪军10000余人的大“扫荡”后,1941年5 月又粉碎了日伪军5000余人的“扫荡”,巩固了路东根据地。
1942年,是淮南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日军频繁而残酷的“扫荡”、“蚕食”,李品仙部的进攻,加上严重的干旱,给淮南军民造成严重的困难。
为了战胜困难,淮南军民坚决击退日伪军进攻,保卫敌后抗日根据地。1942年1 月至3 月,新四军第二师击退日军2000余人对津浦路西地区的“扫荡”。10月,李品仙部第171 师进犯藕塘;11月,日伪军10000 余人大举“扫荡”淮海、淮北和淮南抗日根据地,其中,由明光、滁县、定远等据点出动的日伪军3000余人向定远地区“扫荡”,均被津浦路西军民粉碎。1943年6 月,津浦路东我军在东南边区发起反“蚕食”、反伪化的斗争,攻克仪征县谢家集据点,收复仪征、江都县20多个乡,成立甘泉县,打通二师淮南抗日根据地和一师苏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8 月,二师主力一部,击退进犯六合县解放区的日军,取得桂子山战斗胜利。
为了战胜困难,淮南抗日根据地厉行精兵简政,紧缩机关,充实基层。新四军第二师主力缩编,加强地方武装,津浦路东8 县合并为4 个办事处(县)。1943年3 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淮南抗日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撤销路东、路西区党委,组建淮南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刘顺元任副书记,辖津浦路东、路西两地委。赵启民、陈光先后任路东地委书记,李世农任副书记;谭希林、黄岩先后任路西地委书记,谭光廷任副书记。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辖津浦路东、路西两专员公署,汪道涵、郑抱真分别任专员。周元斌、李竹平分别任副专员。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兼淮南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辖路东、路西两军分区。
为了战胜严重困难,淮南军民掀起大生产运动,战胜自然灾害和敌人封锁,改善军民生活,为反攻作物质上准备。
1943年1 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从苏北转移到皖东抗日根据地盯眙县黄花塘,直接领导皖东斗争。
1943年,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44年,淮南新四军转入局部反攻,至1945年7 月,淮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到2 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280 万,新四军第二师兵力扩大到4。4 万人,并在南京城郊建立上元县。
1945年8 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朱德总司令命令在华东的日军由南京日军最高指挥官同村宁茨直接派出代表至新四军军部驻地天长地区,就日军投降事宜,接受陈毅将军的命令。新四军军部发表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方毅为副市长,黄克诚为江苏省主席,罗炳辉为安徽省主席。新四军第二师组织南京支队渡江南下,进抵南京城郊。第二师在战略反攻中,收复定远等6 座县城,占领津浦、淮南铁路各一段。9 月2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屡遭侵略,饱受屈辱。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第二师歼敌2 万余名,在南京附近建立了拥有330 余万人口的解放区,第二师由其前身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时的3100余人发展为近5 万人的兵团。这是淮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取得的伟大胜利。
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徐海东、赖传珠、高敬亭、郑位三、罗炳辉、谭震林等领导淮南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淮南军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半塔烈士纪念塔和藕塘新四军第二师抗敌纪念塔记载着烈士们的英雄业绩,永垂不朽!
注释:(1 )本文节选自龚意农、杨联主编的《淮南抗日根据地财经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 版,第6 ~16页。题目和文中小题为原书第2 章第一、二节。节选时略有删节。
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筹建前后 叶建忠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民族危亡时刻,国民党被迫接受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同年10月2 日,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1938年1 月6 日新四军军部转设南昌,下辖4 个支队,8 个团,总人数10300 余人,其中,福建的人数占全军一半以上。
为了在福建开展统战工作与恢复党的组织,党中央决定在福州成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1938年2 月党中央派参谋长张云逸同志再次来福州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谈判这一问题。2 月9 日张云逸从南昌到达闽浙赣特委所在地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随同张参谋长来福州的有王助、孙克骥、张的秘书徐平羽(又名王白如、白丁)、新闻记者马骏以及警卫员、机要员等十几人。他们一行于2 月23日到达福州,24日上午张云逸偕同王助出见福州记者并发表谈话。
1938年春节前一天,新四军第六团(闽东红军游击队)在屏南县城接到军部电报,立即开赴前线。叶飞、阮英平在农历正月初三把队伍带去了。闽东特委工作由范式人负责。叶飞等走后,范又接到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的电报,即到福州见张,张说:他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