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宋-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人在军队里呆上10年到20年后,已经过长期的训练,大多数人的本质会改变,可以从事生产,变做一个良民了。
  这也是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终宋三百年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之一。就算有反,也没出去一省之地。
  遇饥灾之年,收乡壮以充禁军。想想,年轻的刺头儿都被收走了,老百姓还怎么反?
  而从经济上说,本来就宜于分业,平民出饷养兵,全不过问战事,对经济建设是有益无损的。若实行府兵制,则举国皆兵,实至今日乃有此需要。
  可兵若真能御敌,平民原不需全体当兵。所以说,募兵之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有其相当的价值。
  大宋立法有其深意,只不过所行不能副其所期,利未形而害已见罢了。
  而刚刚说到番戍的问题,兵力的逐渐腐败,番戍之制使得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便于指挥统驭。
  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悉地形,又和当地的百姓没有联络,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劳财何其之巨?
  更重要的是,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荒之策,于是兵数递增。
  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太祖末年,已增至37万;太宗末年,增至66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
  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后虽稍减,仍有116万。
  欧阳修说:“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远至吴、楚,莫不尽取以归京师。安然无事,而赋敛之重,至于不可复加。”
  养兵如此多,即使能战,也存在危机,何况并不能战,对辽对夏,都是隐忍受辱。
  好吧,说远了,只说对盐改的影响。
  上面已经说了,大宋番戍和后世正好相反。
  后世华夏也有轮转番戍,但是,后世轮转的是将领。也就是说,几大军区司令,包括基层军官升迁调职,动的是官,而不是兵。
  但大宋正好反过来,动的是兵,而不是将。
  三年番代,士兵刚熟悉地方戍卫,就被调走了,劳身劳财不说,也确实不利于防卫。
  而如此一来,如果推进盐改,将门要打好招呼的就不是某一个节点的将领,而是几乎要和整个西北的将官达成一致。
  再者说,西军几代严整,军力强盛不假,但这也是有代价的。
  “大郎也知道,咱们几家将门的立足根本是什么,没有好处,谁跟着你干啊?”
  潘丰道出其中真意:“将门之所以叫将门,那是因为咱大宋军官升迁实行的是举荐制。我潘家举兵为将,自然就是我潘家这一系的人。这是将门建立的基础。”
  大宋开国,几大名将一代一代这么举荐下来,就跟入党似的,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派别。
  “但是,举将是基础,那些见不得人的东西,才是把大伙儿绑在一块儿的定军石!”
  “西军本来就没空饷、假饷这些门道,要是再把盐道的油水断了,那谁还跟着咱们干了!”
  “没人跟着你,那还叫什么将门?”
  “。。。。。。”
  唐奕无声一叹,这也是他至今未动军改的重要原因。
  按理说,做为一个后世之人,又对历史有着相当的兴趣,唐奕怎么会不知道,大宋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军制。
  改了军制,就算唐奕别的什么都不干,大宋的日子也比现在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可是,为什么他在朝堂和经济上,甚至是文化上,都准备动手脚,唯独不碰军队呢?就算碰,也只在一个阎王营搞点小试点,不敢有任何的大动作?
  就是因为,他与将门混得越熟,对大宋军制了解得也就越深,就越不敢动了。
  弄不好,就得出乱子,而且是大乱子!
  “我也没说断了西军将士的财路。”唐奕解释道。“都不是外人,我就跟你们交个底吧,军制早晚要动。”
  “就算我不想动,陛下也早就受不了如此庞大的军费了。”
  几人一怔,“怎么动?”
  “现在说这些还早”
  “只说盐改这个事儿,这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定要做。至于西北军中的油水。。。。。。”
  唐奕沉吟了一下,“和下面说,盐路不断也得断,这是国之大事,谁拦路,谁死!”
  “但我也不会亏待了将士们,我另给大家找一条生财之路!”
  。。。。。。


第411章 都是为了矿
  “新的生财之路?”
  四人面面相觑,“什么生财之路?”
  唐奕一甩手,“先别问了,到时候就知道了。总之,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你们先和下面打好招呼,我去和陛下商量,等新路子通了,再让朝廷推行盐改,这总行了吧?”
  主要是西北不能乱,所以,唐奕不得不慎重,不得不妥协,只能先按照“将门的规矩”来了。
  “大郎,靠不靠谱啊?”潘丰心里有点画魂。主要是,他想不出在西北还有什么能替代青盐的重利。
  唐奕眼睛一眯,“我说,就这么定了!”
  潘丰一缩脖子,这位最近脾气大的很,还是别触他的霉头了。
  “行了,吃饭吧!”唐奕一阵烦躁。
  虽然心里知道军中的那些龌龊,这几家也是身不由己。但是,毕竟不是什么光鲜的事情,为了这种烂事委曲求全,唐奕就跟吃了苍蝇一样咯应。
  曹佾递给唐奕一个肉馒头,以他对唐奕的了解,怎会不知道唐奕在憋屈什么。
  劝道:“大郎,也别和我们几个生这个闷气。说心里话,下面的那些喝兵血、兵匪难分的烂事,也只是下面。几代人就这么过来的,就算想治,也没招治。”
  “就是。”潘丰委屈道。“你跟我发火也没用,老子没拿过一个大仔儿的好处。只不过,你不装没看见,下面儿就让你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王咸融道:“你要是真有招把这烂瘤子、枯根叉摘了,我们反正是没话说的,一准支持你!”
  “但是有个前提,不能乱!乱不起,大宋可经不起这折腾。”
  唐奕把馒头往桌上一扔,“还特么让不让老子吃饭?”
  “让让让。”潘丰哄小孩似的又给他捡了一个。“你是爷,是祖宗,行了吧?”
  唐奕也意识到自己有点过了。
  “我不是冲你们,冲我自己。”
  四人一怔,“冲你自己?”
  唐奕拿着肉馒头,悠悠道:“其实,打从跟着老师,想干点大事儿那天起,我就在琢磨怎么把大宋的爪子磨利。”
  “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个头绪。”
  这句话莫名地戳中了几人心中的柔软:
  唐奕,不容易。。。。。。
  曹佾柔声道:“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天下的事儿,哪能让你一个人都干了?看开点儿。”
  “傻小子!”王咸融笑骂道。
  “别看老哥比你笨,但是老哥比你看的通透,你终究是一个人,把你累死,也不能把事儿都办全了。”
  “是啊!”唐奕一叹。
  王二哥的话倒是提醒了唐奕,不由想起民学。
  民学那帮娃娃已经学了五六年了,有些大点的,也是十六七的大小伙子了,是该把他们放出来给自己搭把手了。
  “对了!”
  把民学的心思放到一边儿,唐奕看向杨怀玉。
  “你那阎王营练的怎么样儿了?”
  杨怀玉一耸肩,“还能怎么样儿?这才几天,且得训呢!”
  “不过,现在比刚入营却是强了不是一星半点儿。”
  唐奕点头,那一营都是精兵中的精兵,底子好,早晚能训出来。
  “抓点紧,开春儿可能带你们出去遛一圈儿。”
  杨怀玉眼前一亮,“去哪儿?”
  “西北,入辽!”
  日!
  杨怀玉差点把手里的吃食扔出去。
  “又入辽!?”
  他现在对入辽有阴影,特别是跟着唐奕入辽。
  。。。。。。
  “你要去干啥?”杨怀玉苦着脸。
  祖宗啊,大宋还不够你折腾的啊?
  唐奕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老子去开财路,好喂饱你们这帮‘兵爹’!”
  呃。。。。。。
  “那为啥是开春啊?再多给我点时间呗?”
  “要不现在?”唐奕揶揄道。“开春你也快训了半年了,要是还训不出来,回家哄孩子去得了。”
  “就是!”王咸融也揶揄道。“行不行?不行把那一厢给我。”
  “美的你!”杨怀玉撇着嘴,谁惦记他那一厢好兵都不行。
  唐奕道:“要不是马上就入冬了,我现在就想去西北。”
  潘丰附和道:“嗯!你还是早点去吧,把我家那混小子给我拎回来了。”
  “他娘的,给他稍信儿都不回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