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不靠谱的是,十日内,朝廷赈灾的粮船竟也荒唐地到了灾区!
大水还未退,赈灾粮就已经到了,这他妈有点太离谱了!
很多人还以为,这是地方官员为了争功,谎报政绩吹出的牛皮。,根本想不到,观澜的粮船确确实实已经到了灾区。
唐奕五月二十三接到官家拒绝掘堤平险的决定,就急令在各地的运力装载粮食物资,向登州、海州集结;六月初九,堪堪在决堤之前赶到两地待命。
另一方面,朝廷一接到各州灾情奏报,曹佾、潘丰就觐见赵祯。
赵祯自然大喜过望,原来他知会唐奕让观澜商合协助救灾,但万万没想到,观澜的动作这么快。
能不快吗?为了这一天,唐奕都准备半年多了。
赵祯大笔一挥,拍板将粮食转运的路耗提到了一半,一万斤粮只要有五千斤运到灾区即可。
呵呵。。。。
从去年秋到开春,唐奕在全宋境内一共收购了两百万石粮食,赵祯给他一半!
赚飞了!
但是。。。。
赵祯给了,他却不能要。。。
一来,这是赈灾活命的大事,这个钱他不能挣,要遭报应的。
二来,唐奕要借着这次赈灾,为观澜的船队打响名号。
所以,赵祯按往年赈灾路耗四成,多给了一成,曹佾却没要,只按正常路耗三成来算。而且,曹国舅偷偷地告诉姐夫,实际路耗不会超过一成,剩下两成,会以民捐的形势一并运至灾区。
赵祯高兴坏了,每逢大灾,无外乎吃饱肚子,防止疫病,还有严防民变,这三件大事最为重要,而这三条都与一物有关。。。。。
那就是粮!
有粮就不会饿肚子,死的人就会少,防疫病相对就会简单很多,而灾民只要有饭吃,自然没人造反。
可以说,只要粮食还能运到灾区,那不论是灾民,还是皇帝,心里就有底,大灾之患也就去了一大半!
。。。
可是,赵祯庆幸之余,却也有烦恼,因为朝中又不消停了。。。
陈执中,宋庠。。。。请辞!
陈执中和宋状元还真不是撩挑子,实在是两人除了干瞪眼,在朝中什么忙也帮不上。
陈执中是孤臣,正臣,他在朝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度,别让朝廷因政见之争内耗太重。太平盛世用这样的人最好,庆历新政之后,朝廷最需要的就是稳,这也是陈昭誉能在首相和内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年多的首要原因。
别以为三年不算长,在换宰相如同换衣服一样勤快的北宋,这已经算是长的了。
而宋庠则是一个近臣,甚至是谗臣。他不管什么斗争不斗争,也不管什么对不对,错不错,宋状元只认准一条,跟着官家走,赵祯怎么想的,他就是怎么想的。
在朝中,他起到的是一个缓和各方冲突的角色,也是个太平闲臣。
但是,现在却不行了,黄河决口还没堵上,而且,很可能也堵不上了,HB数十州灾情未解,这时候需要的是像文宽夫一样,敢挑担子,有能力的治世之臣!
而且,谁都知道,这一次溃河,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过来的,大宋朝因此而生的危难还在后头的。
大宋的文人还是有操守的,陈、宋二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事情,他们干不出来。
况且,这次溃堤,二人自觉要付很大的责任。。还是那句话,当初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可能就没有后面这些麻烦了。
二人上本请辞,赵祯自然不准,正是用人之际,你们怎么能走呢?
但是,陈执中去意已决,几请几拒,最后赵祯只得准奏。
可是。。。。。
问题来了,陈执中一走,谁来添这个坑呢?
,
第158章 换相
七月初,陈执中、宋庠因治灾不利,自请受罚。
赵祯准了陈执中外放的请求,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途知应天府。而宋庠却被赵祯留了下来,官降两级,由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降为给事中归班。
原给事中吴育,迁任西府副枢密使。
吴育这个冤啊,特么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你们上头人员变动,关老子什么事儿,为什么把我给发配到西府去了?
不光吴育看不懂,就连一众朝臣也都看不懂。大宋皇帝换宰相上瘾,这个大家不奇怪,但是,平章事和昭文馆大学士同时下岗这事儿,可是太少见了。
而且,空出来的这两个位置谁来坐?
谁来坐?
赵祯也头疼这个事儿,放眼朝中竟无一人可用。
夏竦外放,年后传来消息,身体每况愈下,怕是叫回来也不行了;贾昌朝去岁出京,还不足一年,现在招回来又不太合适;丁度四月刚被罢黜;明镐也是老迈不堪;庞籍善治军。却不善民生。。。
文彦博倒是有这个能力,但是,赵祯隐隐觉得,不太合适。
倒是陈执中临行前,给了赵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人选。
。。。。
这一日,陈执中最后一次以内相的身份来向赵祯辞行,其间赵祯问陈执中,“昭誉以为,何人能执宰东府?”
陈执中闻言一叹,现在朝中看似人才济济,但放眼看去,竟没有一人能在此危难之时担此重责。
“臣。。。”
“臣有谏,不知是否合适?”
“谁?”赵祯急问。
“范希文!”
“。。。。。”
赵祯以为自己听错了。。。。。范希文?
陈执中保举范仲淹?这太不真实了!
赵祯当然不是没想过让范仲淹复相,但是也只是想想,可能性不大,朝中一定有人极力反对,而且范仲淹这个时候回朝,非常不利于朝局稳定。
赵祯一直觉得,他要是把让范仲淹复相的想法说出来,第一个反对的人,应该就是陈执中。但是,现在陈执中却举荐范仲淹,赵祯能不意外吗?
陈执中也是没办法,放眼大宋文臣,在他看来,有能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力挽狂澜的,无外乎三人:范仲淹、杜衍,再加上一个后起之秀文彦博。
但是,这三人中,杜衍七十一岁高龄,在观澜书院开讲授业已是极限,让他担起这么重的担子,杜衍吃不消。
而文彦博能力超群不假,但这位小相公还没到独撑东府的时候,大宋的宰相太过激进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算来算去,也只能范仲淹这种沉稳,又不失果断的治世之臣可用了。
陈执中算是临走办了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什么政见之争都得放到一边,朝廷的首务是赈灾治河,让这次大灾的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这话不能赵祯来提啊!于是,陈执中好人做到底,临走之前,上了一本推举范仲淹为相。
这下,朝臣们就更看不懂了,陈执中要干什么?这话他也敢提?
他不但敢,而且还成了,政事堂的几位相公竟无一人反比!
除了陈执中;宋庠上本附议;文彦博欢天喜地等着‘老师的老师’上位;庞籍本来就和范仲淹一伙儿的,当然乐见其成。
吴育和宋庠是知交好友,向来跟着宋庠走;明镐现在一心想回家养老,根本不关心谁打座东府。就连言官之中一向反对范仲淹回朝的王拱辰也哑火了。
大伙这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觉间,‘庆历党人’已经强悍如斯!
再反观当年反对庆历新政的旧臣,朝中还有几人?
夏竦老矣,章得象在家里等死,贾昌朝外放,陈执中、宋庠反,而吴育、王拱辰都成了哑巴!
。。。
赵祯一看没人反对自然十分满意,其实大伙也都知道,这时候,也就范仲淹回朝,才能够力挽狂澜。
于是,赵祯立刻下旨,明镐升昭文馆大学士,范仲淹出任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一看就明白,明镐身体不行了,出任内相就是个摆设,范希文现在独揽东西两府大权。
真正的登峰造极!
。。。
当范仲淹拿到宫中旨意的时候,呆愣了良久亦不能平静。
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这个荣誉太大了,即使是范仲淹,此时也动心了。
范仲淹名声虽大,但他为官三十载,却没做过首相,更没有过执宰东西两府的殊荣。
五年前,他官拜参知政事,那是他人生的最高峰,想不到今日会有此殊荣!
为臣者,何人不想登峰造极?强如范仲淹,亦不能免俗。
但是。。。。
沉吟许久,范仲淹还是忍住了那股再显身手的冲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给赵祯写了一封长信。。。。
。。。。
范仲淹决绝复相,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也只有赵祯看过范仲淹的长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