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6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直躬案有多个版本。
  譬如,这吕氏春秋里的这个版本。
  而吕氏春秋里记载的这个版本,却是所有版本里,最美好、最温柔,也最完美的版本。
  直躬举报其父盗羊,最终被楚王赦免。
  毫无疑问,这是儒生们所需要的。
  由此一来,就规避了忠孝不能两全这个问题,更凸显出了儒家坚持的价值观。
  但问题是——法家要与之论战的,乃是韩非子、庄子的那个版本啊!也就是那个黑暗结局。
  那个直躬举报自己老爹盗羊,结果被令尹所杀的版本。
  是以,法家立刻就暴走,那位年轻的学者,更是立刻插口,拜道:“启奏陛下,臣与儒家所论,非此之论也!乃《韩非子》所载之公案:楚有直躬,其父盗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吕步舒立刻就拜道:“吾未有闻此之说也,君莫要无中生有,欺君罔上!”
  这个指责就太犀利了!
  而且,太过于诛心,太过于自我。
  就连刘彻也是眉毛微微一皱,这也是刘彻一直不太喜欢儒家的原因。
  在儒家眼里,只有他们记载的东西,才是真的。
  其他人记载的,假如有利于他,像是直躬案上的《吕氏春秋》记载的东西,他就认,而《韩非子》之中记载的故事,他却当做看不见。
  一如当年孔子整理《诗经》《尚书》,也如当初子夏笔削春秋。
  这种无视神功和鸵鸟神功,刘彻曾在后世的公知身上,也见过无数次。
  确实很恶心。
  但,刘彻很清楚,作为皇帝,他可以用自己的意志来间接的影响和干预学术与思想的发展,但独独不能亲自下场,用自己的意志取代诸子百家的意志。
  那样的话,会起一个很坏的头。
  更会抹杀掉思想和学术的多样性。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变成自己所讨厌和不喜欢的人。
  就像那个故事,勇士辛辛苦苦杀死了恶龙,但最终,他却变成了新的恶龙。
  所以,刘彻微微笑了两声,然后说道:“史书之上,众说纷纭,卿等何必为了这诸家之别而争执呢?且以朕之见,恐怕,无论是《吕氏春秋》之载,还是《韩非子》之论,其本质,是一样的吧?”
  当然是一样的!
  董仲舒出列拜道:“圣明无过于陛下,《论语》有曰:叶公语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壤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而这正是这桩千秋公案的最终起源之所,也是儒法数百年纷扰的关键所在。
  直躬案,本身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因为涉及了亲亲相隐这个儒法两派的矛盾,在数百年来,一直沸沸扬扬。
  当年,大量的儒生入秦,都被法家赶了出去,就是这个原因。
  道不同,不相为谋。
  董仲舒既然下场,张恢当然也就坐不住了,他微微动了动眼帘,在他左侧的一位法家博士立刻就出列拜道:“启奏陛下,臣两千石《韩非子》博士邓偃请奏……”
  刘彻转过头去,看到此人,连忙道:“公请言之!”
  这位邓博士,虽然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他的弟子之中,却是有着许多大能。
  武帝前中期的多位法家干吏,都是出于他的门下。
  最有名的,莫过于咸宣。
  邓偃拜道:“臣以为董子所言及所举大缪也!孔子以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便是直,那臣敢问,楚君何在?楚法何顾?难道说,为了孝,连忠也不要了吗?”
  他瞪着眼睛,直视着董仲舒,咄咄逼人地说道:“敢问董子,若有人目睹其父,意欲祸乱天下,行窃国之事,此人当如何?”
  这立刻就让董仲舒哑口无言。
  这也是亲亲相隐理论的漏洞所在。
  当然,最重要的是,董仲舒的公羊派,本就不太讲究什么亲亲相隐。
  只是碍于孔子,不得不与法家战之。
  见到这情况,谷梁派的一位博士,立刻就出列答道:“邓子,勿须狡辩,也不必如此玷污我辈!”
  他拜道:“陛下,臣《谷梁春秋》博士王远可答邓子此问!”
  在得到刘彻许可后,他一挥长袖,对邓偃说道:“若有人子,目睹其父意欲祸乱天下,行窃国之事,自可自缚其父,闭其家门,阻其恶行……实在不然,还可以大义灭亲!周公诛管蔡,孔子称赞,春秋曰: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诛,故曰:大义灭亲是也!”
  特进元老石奋也出列拜道:“启奏陛下,臣先祖曾有训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
  嗯,这石奋的先祖,确实是那位春秋中大义灭亲的主人公……
  所以他出来刷一波脸,倒也无可厚非。
  邓偃却是嘿然笑道:“公之言大善!”说着,他就对董仲舒和石奋以及王远长身一拜,然后,图穷匕见,问道:“若如曾子,遇其父盗羊,苦主来寻,君等何以对?是大义灭亲?还是如孔子一般,坐匿其弟子之罪行,还予以粉饰之?”
  这才是儒法两派几百年来在一个小小的直躬案上你来我往,大打出手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个案子,早就已经不在直躬之案的细节上,甚至不在直躬案本身上了。
  因为,这干系到了孔子、曾子以及曾子之父。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大约在数百年前,春秋之时,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叫叶邑的地方。
  叶邑的主人,是一个叫叶公的士大夫,也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主人翁。
  这位叶公自然很有钱,起码,在春秋时期属于那种有钱的名人。
  而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来到叶邑这个楚国的地盘时,早就穷得响叮当了。
  在这之前,孔子甚至陷于陈蔡之间,窘迫到了,弟子们偷来羊,烤熟后送给孔子,孔子不问来源,接过来就狼吞虎咽,弟子们偷来衣物,孔子同样也不问来源,接过来就穿。
  而到了叶邑后,孔子师徒虽然没有这么窘迫了。
  但却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某天,一只羊跑到了曾子的父亲曾点的院子里,自然,这只可怜的羊被直接开膛破肚,祭了五脏庙。
  但不巧,叶公知道了这个事情,于是上门找到孔子。
  叶公是个要面子的人,当然不好直接质问:你们偷了我的羊,给我个说法。
  他就转着圈子对孔子说:“我们这里有个叫直躬的,他爹偷羊,于是将其父举报……”
  孔子自然已经通过曾子(曾参)知道了这个事情,同样,孔子也是个要脸皮的,哪里肯让自己的弟子成为小偷(那样,他岂非就成为了小偷的师傅?),于是就狡辩道:“在俺们哪里不是这样的,父亲给儿子隐匿过错,儿子帮父亲遮掩过失,这才是真正的直率坦白,君子之行啊!”
  总之,这个故事就是这样子的。
  一切,都只是当时的特殊形式下,一场有关面子之间的纷争。
  但,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这个事情,就成为了儒法之间的大问题。
  甚至,成为儒墨之间百年的口水战中的一场焦点战役。
  墨翟当年甚至讽刺孔子说: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意思就是在饥饿困顿之时,不惜妄取以求生,在饱腹有余之际,就用虚伪来粉饰自己,装扮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儒生还无耻的人吗?
  顺便说一句,墨翟对孔子的态度,是诸子百家的先贤里最不屑的。
  墨翟先生在世的时候,直接称呼孔子为“孔某”,其不屑如此,墨家的门徒自然有样学样。
  譬如曾子,被墨家门徒称为“曾盗羊”,子贡、子路,被称为“乱贡、贼路”……
  总而言之,孔门七十二贤,在墨家眼里,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哦,或许有,冉求,是个特例……
  但也就是如此了。
  到法家,由于子夏先生的缘故,客气了许多。
  但在意识形态和屁股,以及追求上面,却是南辕北辙了。
  这是因为儒法追求的理想不同。
  儒家,要求的是恢复三代之治,以齐周政,最好把井田也复活了,这样,儒家就认为世界将没有混乱、战争、苛政。
  百姓也可以相安,天下可以太平。
  但法家却认为,这是在做梦!
  国家不强大,军队不强大,就要被人宰割。
  而要国家强大,军队强大,就要富国强兵,为了富国强兵,就必须集权,必须用严密的法律和充分的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