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10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此人与他的子孙死后,都要以发覆面,以示不敢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意。
  甚至,还不能立陵墓墓碑,不能入祀宗庙,与先祖们一起接受子孙供奉。
  于此时的士大夫贵族来说,这是比死亡更残酷,比荣辱更重要的事情。
  当年,留候张不疑与其门大夫合谋杀害楚国内史,论法当死,最终被太宗皇帝批准赎死,但剥夺一切爵位,废为城旦,留候侯国就此断绝。
  这是太宗皇帝仁慈吗?
  恰恰相反,这是最大的羞辱和最严苛的刑罚。
  张不疑死后,其尸首以竹席一卷,随便挖了个坑就埋了。
  其冢上无封土,其陵墓无陪葬,其发须覆面。
  这样的人,哪怕死后到了九泉之下,也将是孤魂野鬼。
  没有人知道他,不会有人祭祀他。
  他的祖先和他的后代,将他抛弃。
  在宗祀的神主牌上,永远不会看到他的名字。
  比起这样的下场,死亡,真的一点都不可怕,甚至相当仁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瓒候萧何家族。
  当初,萧何的孙子萧同坐法废国。
  但是,因为太宗皇帝准许从萧何的诸子中选择一人继嗣,改封为筑阳候。
  所以,萧同的神主牌,得以被引入萧家宗庙,甚至,最终还捞到了一个谥号。
  等到了萧何的第四代时,又出了问题。
  那一代的筑阳候萧则,作死的去侵占民田,还与让人通奸,结果被廷尉逮个正着。
  于是,筑阳候一系绝嗣。
  但不要紧,先帝在吴楚之乱前,又从老萧家中选了一个子嗣,承袭香火。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萧何子嗣支脉之间击鼓传花,相互比赛作死的事情,估计还要发生无数次。
  但,只要皇位上坐的还是刘邦的子嗣,天子还姓刘。
  他们家的富贵,就可以保证。
  然而,这个世界终归只有一个萧何,能被高皇帝赞誉为“功劳第一”的兴汉名臣。
  显然,他们这些元王支脉的地位,拍马也不及萧何。
  对刘道等人来说,想要死后不落到张不疑那样的悲惨下场,以至于连宗祀都不能入祀。
  那就只能用他们的血来给子孙后代,铺平道路了。
  甚至,他们觉得,自己的死是值得的。
  而假如有人连死都不怕了,那这个世界大抵也就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恐惧的事情了。
  “伏唯陛下圣裁:罪臣等皆元王子嗣,先帝在日,曾亲口御封,吾等之父入祀楚国,以奉元王宗庙!”刘道恭身一拜说道:“奈何先帝早崩,陛下承天应命,即位大宝,以楚赵之事尽委于东宫……然东宫老朽,不能视事,犹豫不决,今日属臣父,明日爱红候……”
  “住嘴!”刘彻冷然打断他们的诉说:“太皇太后,也是你们能议论的吗?”
  “太皇太后,躬太宗之德,佐先帝之命,用之于朕,母仪天下,威容昭曜,天下皆感其德而服其义,昔者夏开之莘后,文王之姜后,不过如此!”
  “尔等居然胆敢妄议太皇太后?”刘彻一脸悲愤地说道:“朕能饶你们,天下也不能饶你们!”
  这是必然要做的脸面功夫和表面之事。
  从古至今,刘彻从来没有看到过,有那个明智的统治者,会将自己内部的矛盾和利害,公开的宣扬给天下看。
  只有那些傻逼和笨蛋蠢货,才会以为公开了矛盾,自己就能占据主动。
  殊不知,矛盾的公开,必然导致激烈的权力斗争。
  任何东西,在没公开前,哪怕彼此已经疏通水火,有我无他了,但也还可以遮掩,可以隐藏,可以缓冲。
  一旦公开,就等于告诉自己和对手:来吧,我们决一死战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岂非是傻逼?
  尤其是东宫和未央宫之间的关系,敏感而脆弱。
  这就是刘彻为什么一直要忍着窦氏和馆陶挖墙脚,而装作大度的模样。
  实在是他知道。
  对皇帝而言,不能只顾一时爽。
  爽完之后,还要考虑怎么收拾烂摊子。
  东宫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窦氏外戚和馆陶的问题,却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禁绝的。
  公开矛盾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更糟糕。
  史书之上,可不乏有着流血漂橹,陈尸宫廷的悲剧。
  “朕命令尔等,以及诸元王子嗣,即刻肉袒出太庙,谢罪于朕前!”刘彻厉声说道:“如此,念在元王夷王之德,朕或许还会从轻发落,不然,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第925章 从此朕既国家(二)
  元王子嗣们,当然没有任何其他道路可走。
  当然了,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哭庙于太上皇之前。
  无论如何,天子事后都要具太牢以告列祖列宗。
  包括,但不限于太庙、高庙和太宗庙以及仁宗庙,甚至于惠庙那边也走一个过场。
  这样一来,祖宗的灵魂将从九泉归来,他们的意志将通过龟甲具现。
  虽然大家都知道,结果必然是当今天子完美的得到了“先帝们”的宽恕。
  然而,压力却已经转给了皇室。
  刘氏天子,向来最要脸皮,最讲颜面。
  当年太宗时,民间有民谣歌曰:一尺布,尚能缝,兄弟两人,不相容。
  太宗皇帝闻之,立刻封淮南厉王三子为王。
  以此证明,他完全绝对没有故意害自己的亲弟弟。
  更不是要贪图淮南国的土地!
  而今上,自证受命于天,又在宣室殿上方,悬牌匾曰:四海穷困,天禄永终。
  他自然是一个比太宗还要要面子的人。
  只要要面子,事情就好办了。
  多则三五年,少则一年半载。
  他们之中,必然会诞生至少一位诸侯王,甚至还可能出现两三个!
  这是刘氏的惯性。
  不会因为时间和世界的变化而改变。
  当然了,他们也深知,自己这么干,其实是将朝野上下,尤其是丞相周亚夫,御史大夫晁错以及太常、少府、东宫,统统得罪的干干净净。
  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肯定会视自己这些人为仇寇。
  但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若能王一国,续元王宗庙香火,使子孙后代能安享富贵。
  他们要恨就恨吧!
  难不成,他们还敢杀人不成?
  最多以后子孙后代,在这些人面前,没有什么好脸色和好果子吃。
  但那又如何?
  现在的情况和形势就是天子至高无上,拥有远迈一切的威权。
  朝野上下,全部加起来,也不够当今天子一个指头来摁死的。
  只要抱上天子大腿,学习复阳候陈嘉跟宋子侯许九,谁又能动的了大家伙?
  因此,这些元王子嗣,表面上看上去都是诚惶诚恐,但实则淡定无比。
  在他们之后,负责守卫太庙的郎官、武士以及庙祝官和祝祀官,也全部都如元王子嗣一般,坦露上衣,集体跪倒刘彻御驾之前,口称:“臣等无能,致使太庙受扰,祖宗神灵不得其静,愿伏法受死,伏请陛下恩准!”
  对这些人而言,他们现在能死,都已经是一种幸福了。
  只要不牵连自己的家人,就已经是皇恩浩荡,天子慈悲了。
  岂能再奢求更多?
  刘彻端坐在驷车之上,看着这些人。
  太庙上下,连官员带士兵以及各种杂役人员,拢共有三百多人。
  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家人和妻小。
  他们若是死在这样的变故里,刘彻很清楚,他们的子孙和妻小,将会是个什么下场。
  首先,父母将无人奉老(假如是独子家庭的话),其次幼子孺儿,将会失孤(他们的妻子百分百会改嫁)。
  刘彻于是站起身来,看着他们,说道:“朕受命于天,天命朕牧狩天下,卿等皆有罪,朕亦然,百官之非,天下治乱,在朕一人而已!朕已削发代罪,以朕亲躬,而赎群臣之罪!尔等,亦在其列,皆赦!”
  刘彻赦免他们不仅仅是出于怜悯、同情等方向,更是出于维护朝野局面的考虑。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倘若太庙武士和官员统统要治罪。
  那么,始作俑者的御史大夫晁错要不要治罪?
  答案是肯定的。
  哪怕刘彻不愿意,那些晁错的仇人和政敌,也会拿着这个当借口,天天说年年说。
  即使刘彻能坚持住,晁错也未必能坚持住。
  当年,郅候薄昭,就是被大臣们天天在自己家门外唱哀歌唱的不得不自杀谢罪的。
  学习当年故智,对官僚来说,简直不要太简单了。
  另外,因为元王子孙们是从内史衙门的缺口进的太庙。
  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