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人耿直,不意味着赵良栋为人单板迂腐。
在这种矛盾心态下,赵良栋违心的在吴军之中效命。但他却收到了清朝河南巡抚贾汉复的招揽信,赵良栋“不为所动”,因为他不可能自己往火坑跳。
没想到的是,正旦之后,吴军的军事行动接连不顺,更被鳌拜指挥的清军伏击,折损近两万人。虽然吴三桂闻讯之后从潼关亲自赶来指挥,并且重新组织进攻,赵良栋却老是眼皮子跳,担心吴军还会吃败仗,甚至有可能被清军彻底击败。
白天的大战,最终的结果让赵良栋既高兴又恐惧。
高兴的是大清还有救,恐惧的却是大清真有救的话,恐怕他赵良栋的脑袋就要不保。
这时,一个从包围圈逃出来的军官却为赵良栋带来了鳌拜的亲笔信。
得到鳌拜的保证后,赵良栋咬牙做出了决定。
事情进展之顺,让赵良栋松了口气,现在只要把前面挡着的王屏藩解决掉,他在大清那边就算真正洗涮了自己“投贼”的罪过了。
“王屏藩,你有什么资格骂我!你杀的汉人难道比我还要少吗!要说背叛,也是你们关宁军先背叛的明朝!”
赵良栋冷冷的看着王屏藩,目光中满是鄙夷。说他赵良栋是背信弃义小人,那他王屏藩更不是什么好东西。当年一片石大战,可是吴三桂引来的大清兵。而他王屏藩更是比他早两年替大清征战,死在他刀下的明军和百姓绝不会比死在他赵良栋刀下的少!
王屏藩的身子颤了一下,沉默在那,突然,他用劲叫喊道:“赵良栋!我王屏藩当年是做过汉奸,是替鞑子卖过命,是杀过很多明军和百姓,可不论我曾经做过多少错事,我王屏藩现在都是抗清的英雄!哪怕我死了,也是杀鞑的好汉!对得起祖宗!……而你赵良栋,却永远是个汉奸,辱没祖宗的汉奸,你终会像狗一样死去!”
赵良栋笑了起来,将他的大刀扬起:“我会不会像条狗死去,不劳你王屏藩操心。你还是想想自己吧,马上,你就会像条狗一样死去!”
王屏藩没有再回话,而是将佩刀抽了出来。他的部下们也拿起手中的武器。
废话不必再说,刀枪见真章。
“杀!”
赵良栋猛勒马肚,战马像离弦箭般冲了上去。
明定武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大将王屏藩战死于三官庙镇,时年39岁。定武六年追封忠勇侯。
第1117章 篡明自立
河南中牟三官镇,吴三桂部大将王屏藩战死之际,千里之外的江南却是杀的人头滚滚。
拥清士绅和教民的暴乱仅仅持续了不到二十天,便被迅速反应过来的太平军一一平定。
和组织严密,又久经沙场的太平军相比,匆匆组织且缺少武器和训练的乱民甚至连土匪都不如。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受限于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以致没能提前镇压,恐怕在一开始,参与起事的士绅和教民首领就会被全部擒杀。
镇压最残酷,受损也最严重的就是松江。周士相在松江呆了七天,直到最后一个教民被乱刀砍死,为首的教首脑袋都被砍下呛上石灰,快马送往各地传首后,周士相才从被大火焚毁的教寺离开,前往苏州。
抵达苏州的当日,周士相即召江苏巡抚蒋国柱,痛骂后者一番后,发起镇反运动的命令从江苏巡抚衙门发出。
镇反运动严酷打击参与叛乱的江南士绅,将好不容易从三大案中苟喘下来的士绅势力几乎连根拔起。以致江南百姓竟是不敢再送子弟进学,唯恐读了书后会被太平军绑去砍头。而那些散居在江南各地的教民,也被官兵一一包围,进行甄别。教寺纷纷被拆除,面对太平军的屠刀,教民选择顺从。他们无力也无胆再敢反抗,因为传首而来的教匪首级不是假的。
甄别过程,同样充满血腥。一些被教匪祸害严重的地方甚至发生了没有官府组织的报复性行动,仇杀过后,江南的教民人数直线下降,已不足原先的三成。甄别过后,则是新教寺法令的出台,大量经师被剥夺了传教资格,解往南都大教寺学习,此生永世不得还俗。
镇反运动虽以张长庚为主,但实际指挥的却是在广东有过镇反经验的汪士荣。
汪士荣守卫昆山有功,这回直接被周士相破格提用,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实际负责江南镇反。
汪士荣再得重用,自是一展胸中抱负和本事,短短半月,经他之手签杀的士绅读书人高达千余人。北逃不果的探花郎叶方蔼及其父叶天成被定为“叛国罪”,先于昆山老家游街示众,后于苏州府城公审。公审之后,当众处斩。一些迷信的百姓在得知探花郎被处斩后,竟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能够得到一点探花郎的血回家给亲人治病。
因为这一次的暴乱严重影响了周士相的北上计划,并且致使各府损失严重,周士相严令镇反必须要重典,彻底除患。这使得许多原本只当判刑或徒放安南的士绅都被处死,并且汪士荣又大搞株连,如父谋逆子处死,子谋逆父处死。一家但有一人参与谋逆,则举家尽诛。并鼓励百姓揭发,一时之间,江南无数人头落地,血腥恐怖。
然而,弥漫在江南上空的血腥味和南京正在发生的“留都议国公揭”比起来,却远不足以让南都的官绅为之震憾和恐惧。
在南都城的官绅眼里,江南被杀的人再多,也不及顾炎武这一张大字报来得更狠。
南京城,现在被顾炎武的一道公揭给搅得天翻地覆。
松江一会后,顾炎武被周士相保举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只是顾炎武赴南都后,却是没有奔都察院而去,而是在南京的大明门亲自张贴了一张大字报——。
在这张大字报上,顾炎武公然提出皇帝当为圣天子,学轩辕黄帝垂拱而治,天下事不当再由皇帝决夺,而当托于贤臣勋贵公议。他大胆提出天下为公,无一事不可以为天下人道。并且在公揭中直言天下并不是朝廷,朝廷也不是天下。所谓“天下”乃民族,乃千万汉人,而非一姓一君。
换言之,顾炎武这个当世大儒脑后长了反骨,他竟然认为皇帝可以不要了。
同时,顾炎武认为,现在的官绅都当反思大明为何走到今日,为何会有甲申之难,为何会有险些亡国之大祸。除此之外,他提出当废除废除胥吏、建立学校,并且全面推进建村设乡。同时大力培养专业人材取代原来的科举官吏。而科举应当进行彻底的改革,以算术、经史、律令、格物、武备、政务、工商等诸科取士,而不是再用从前的八股。
顾炎武提出的种种措施中,有一半是周士相正在推行的,只是这一次由他这位大儒全面性的总结并提出,并以“拨乱反正”定性。
的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国家有今日之难,全是制度和官绅的错,所以制度必须要改,官绅也必须要改。既然从前是没有本事的人导致国家之难,那自此以后,这国家便谁有本事谁来干。
议国公揭一出,南京全城被惊动,甚至于已经很久没有上朝的定武帝也被震动。
……
最先知道顾炎武贴出的是当初还是太傅的钱谦益亲自向定武帝推荐的大儒黄宗羲,定武帝在宫中听取了黄宗羲的一番国事意见后,委任其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而顾炎武,却是周士相保举的右都御史。现在,这个右都御史连衙门都不来,连他这左都御史都不拜访,就在大明门外贴了一张耸人听闻的大字报,黄宗羲自是无比气愤。并且公揭内容在他看来,是那么的狂妄,那么的放肆。
常言道“天无三日晴”,彤云阴风不会自行消失,不会自行放弃广阔的天空。
顾炎武大字报一贴,周党的内阁大学士丁之相和袁廓宇立即便组织人手为其造势,并前后组织三场参与者过百的议国事大讨论。
首辅郭之奇虽非周党,但对周士相的施政也算支持,只是这一次顾炎武却公然提出虚君,并且要彻底改革朝政,隐指当朝诸公都是无本事的人,显然让郭之奇也难以接受。并且,郭之奇对顾炎武公揭的有深深的疑惑,那就是谁是有本事的人?
顾炎武所宣称的有本事的人,是不是就是指齐王周士相。他提出虚君的目的又是不是替周士相试探朝廷,试探人心。一旦皇帝被虚君了,那么这个有本事的齐王是不是就能取而代之了?
如果虚君只是为了换君,那么顾炎武贴出这张公揭的背后,定然是得到了周士相的授意,这是不是表明,这位齐王殿下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野心,想要篡明自立了?
第1118章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