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让部落变得富强繁荣,不少匈奴部落都被现实给打败了,他们不得不摒弃匈奴那老旧的规矩和思想,开始接受丁靖所设下的规矩,接受丁靖对他们的汉化改造。
就这样,草原上越来越多的匈奴部落,开始彻底接受汉化,而那些不愿接受汉化的匈奴,也逐渐变得弱小和疲脊,以至于被其他强大的部落慢慢吞噬和兼并,永远的消失在了草原之上。
……
从北伐匈奴的战事,到改造匈奴的行动,先后已经持续了五年的时间。
这五年的时间里,丁靖的河北出了展开了一些局部战争练兵之外,一直都处于闷头发展的状态中。
也唯有如此,丁靖的河北才能在自我建设的同时,又拿出大批资源去执行汉化匈奴的任务。
五年过去了,绝大部分的匈奴部落,已经开始施行汉文汉语,一些稍微富裕的匈奴部落,甚至联合起来主动南迁,寻找合适的地方构建城池,不再进行风餐露宿的草原生活。
五年的时间,丁靖也早已经从十多岁的少年,成长为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壮年,并且在定势草原的时候,丁靖亲自给自己取了个迟来的字。
丁靖的字很直接,那便是“定武”二字,就是彰显他丁靖要用绝对的武力,来安定整个动荡的天下。
而这五年的时间,河北的人口总量也翻了近一倍,只因为物质和医疗的大幅度提升之后,就连最普通的农户,也可以放心繁育子嗣。
当然,说到繁育子嗣,河北民众最感兴趣的,还是作为河北之主的丁靖。
这五年时间,丁靖的子嗣也多了起来,他的五房夫人都为他孕育了后代。
如今,丁靖膝下已经有五子三女,五子分别名为丁标、丁樉、丁棡、丁棣和丁橚,皆是丁靖五房夫人各自所生;三女名为丁幽、丁思和丁冰,除了丁冰是蔡琰所生之外,丁幽和丁思都是丁靖收养的女儿。
只是,哪怕家中子女已经有如此多了,整个丁族和众文武,依旧觉得还是不够。
为了保证丁靖基业的长久稳定,丁靖的家族和他麾下的势力,皆是不断劝丁靖继续娶亲,以更加延续后嗣。
最后丁靖只能被潮流所迫,又迎娶了乔瑁的二女,也就是二乔为自己的侧室。
(本章完)
第690章 五年变化1
五年的时间,对于汉末时期的人而言,绝对是一个算得上长久的时间了。
毕竟这个时代里,世人的平均寿命,通常只有三十多岁。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丁靖治下的河北,可谓是变化惊人,人口、农业、商业、科技、教育和军队,都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尤其是作为丁靖统治核心的并州之地,更是进入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新时期,用一片繁华的盛世之地来形容,也丝毫不显夸张。
如果要把并州的繁盛,用清晰详细的言语来描述一番的话,恐怕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尽。
只拿并州学院这块冰山一角,便可以小见大,看到并州繁盛的朦胧面纱。
如今的并州学院,早已经不是五年前那个只有几百名学生的普通学院了;现在的并州学院,早已经构建了系统的初学、中学和大学体系,仅仅是师生数量,便已经达到了四千多人。
因为师生数量的庞大,并州学院也不得不扩大学院规模,除了晋阳城内的学院旧址之外,如今晋阳城外数十多里处的龙山,也被全部划归并州学院修建学堂。
并州学院的初学部,依旧留在晋阳城内的学院旧址,因为初学部的学子都是年龄偏小的孩子,现在让他们远离父母家庭而去清苦的龙山学习,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而并州学院的中学部和大学部,则全部搬到了龙山这片新的院址,虽然龙山并非什么名山大山,但是容纳数千近万的人来此建屋进学,却已经是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五年的刻苦变革,并州学院的大学部,终于有了比较系统的模样。
虽然跟后世的大学相比,并州学院的大学部,的确显得过于简单了。
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并州学院的大学部虽然十分简单,但是其教学的严谨和开放程度,却并不逊色于后世的大学。
如今并州学院的大学部,总计分为六个分学院,分别为政法院、天工院、军事院、文学院、农牧院和艺术院。
并州学院大学部的每一个学子,都要在这五个分院中挑选一个座位主修学院,并且还必须另选至少一个分院为辅修。
而学子从大学部毕业的要求,便是务必在主修学科成绩上至少为优秀、在辅修学科成绩上至少为及格,如果没有达到毕业的要求,那么无论这学子是何等背景,当他在结束学业而离开学院之后,统统不允许被授予大学毕业生的资格。
并且,大学部各分院的好成绩,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因为大学部的成绩构成,分别由学院测试和实习试炼组成。
学院测试比较好理解,就是学院本部的考试,而实习试炼就比较不同了。
每一个并州学院大学部的学子,都必须到官方申请实习试炼,由并州官方为学子提供实习试炼的岗位,这些试炼岗位可能是最普通的官府小吏,也可能是最普通的军伍小卒。
总之,官方提供的实习试炼岗位,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每个学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试炼岗位会是什么样的,令人难以提前进行准备。
当然,官方在面对每个学子的实习试炼申请之时,也不是随便乱给实习岗位的,而是会根据每个学子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比如一个学子是主修政法院的知识,那么他的实习试炼岗位,很可能的刑名、审讯、狱事相关;又比如一个学子是主修农牧院的知识,那么他的实习试炼岗位,很可能就是和农业事务、畜牧事务相关。
正是并州学院的严谨办学态度,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并州才会涌现许多人才,弥补了丁靖建设河北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不足现象。
同时,并州学院的盛名,也通过无数人才的毕业,而闻名整个北方。
如今,只要是丁靖统治之下的地域,无论是河北、还是司隶、或者是草原,在面对并州学院真正的毕业生之时,都会露出由衷真切的尊崇之心。
也正是这样的成就,让并州学院仅仅建院才数年,便成了当世名震前列的修学之地。
更有好事者传言,说并州学院已经成为当世第一学院,连什么颍川学院、鹿门书院,都对其望尘莫及。
不过,虽然外界对并州学院极为尊崇夸赞,但是并州学院的师生在对此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显得更加坚韧沉重,将一切的夸赞和尊崇,都当做自己毕生守护的荣誉。
也正是由于并州学院的名气愈加盛重,前来并州学院求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于以龙山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处新的聚集区。
当然,因当世许多诸侯和世家,夜都对并州学院感到了无比的好奇。
因此,许多的诸侯和世家,都派了密探前来,想要探究并州学院的秘密,找出丁靖愈加强大的本质。
甚至一些诸侯和世家,还专门派出学子考入并州学院,想要更加真切的探究并州学院的秘密。
对此,丁靖自然不会纵容,因为并州学院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丁靖的实力底蕴之一。
如果失去了并州学院提供的优势,那么丁靖好不容易才和其他诸侯拉开的差距,必定也会被其他诸侯后来居上。
只是,并州学院作为一个新制度的学院,一向秉持着积极开放的态度,如果对求学学子大闭门庭的话,这实在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
毕竟,诸侯、世家派来的学子,也都是一心求学的赤诚学子,并不能因为身份和背景,就全部限制于外。
如此的话,甚至可能造成举世皆敌,爆发更加严重的冲突和后果。
因此,丁靖不得不设下了一些规则,明面上允许各诸侯、世家每年派遣三人前来并州学院求学,但是私底下就不允许其他地方的诸侯和世家子弟来并州学院求学了。
这样,不但能够防止并州学院的知识和制度被人一下子全部山寨走,还能让一切企图不轨者尽皆闭嘴,可谓是一举两得。
(本章完)
第691章 五年变化2
而当丁靖的规矩出台后,这些不属于丁靖统治体系内的世家和诸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