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6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看错,就是地灵人杰。为什么说地灵人杰呢?皆因这是一个风水术语,认为先祖骨骸能发庇佑子孙发迹,古时多土葬,所以地灵是因,人杰是果。

历朝历代以来,商贾都是被鄙视、被侮辱、被抢劫的对象。哪怕到了大顺,千余年来遗留的痼习依然限制商人获得高位,但冯京却不同,他由一个商人步步高升,靠的就是大智慧。

冯京早年贪玩,有时深夜不归。一次被巡夜的街卒拘留,当时的武昌郡守王素极力为其开脱,将其释回。后来冯京奉使关中,王素正在渭地帅兵,两人见面,酒宴甚欢。冯京作诗赠王素,中有句云:“吞炭难忘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思。”这意思说,即使改变了面貌声音,我也忘不了当年被街卒拘留之事;即使后来居上,我也为难以报答你的大恩而惭愧。

人年轻时,血气方刚,不拘小节,容或有之。待到贵显之后,按常人言之,提起从前的过错尚不愿听,哪会主动向故人谈及,并写进诗文中去呢?冯京如此不以为讳,而且四处宣扬他的知恩图报,而后,他获得了什么?

人人都知道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人,那么,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人都不会为难他,他在官场的“恩人”多过敌人——这样的人,能不步步升迁吗?

一般人都会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而懊悔,顺带着,他们会隐瞒那段荒唐岁月,对幼年时帮助自己的,他们也假意看不到。

更有甚,一些人升迁到昔日恩人之上,便唯恐别人挟恩图报,因而抢先打击排挤那些曾经的上司,他们以为让这些人乖乖向自己俯,便可以管束部属,然后步步升迁,然而,他们错了……

一个商人,能在一片歧视的环境里,获得所有人的尊敬,并成为自秦朝以来第一个商人丞相,冯京靠得就是这个大智慧,而其他人,耍些小心眼以为自己聪明,却不知都是些小智慧,甚至愚蠢,并最终成为一粒尘埃。

有人总认为这世界太现实,现实的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你;也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太虚伪,虚伪的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些平常“想”帮助你的人都已烟消云散。但有些人却知道:怎样让那些平常“想”帮助自己的人,不转身离开……

成功其实就这么简单——感恩,而且让人人知道你的感恩!

司马光说到这,陆承启似有所悟。

怪不得其余内阁大臣一个个不出声,原来都是敬服冯京的为人。

也是,一个才学比他们厉害,德行也能服众的人,哪怕在座全是牛气哄哄的大臣,也没有一个不服气的,不得不服啊!

若非自己是皇帝,有着超越千年的眼光,陆承启还真的以为那冯京自带主角光环了,怎么好事全被他一人占去了?但这样折射出冯京会做人,有时候做一个内阁首辅,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做事,内阁里面有诸多大能人,不必担心。但不会做人,你肯定在内阁呆不长久。

陆承启想到这,当即便说道:“冯京做首辅,你们可有不服?”

“臣等皆服!”

陆承启心道:“有你们这句话就成了!”他也不避嫌,当即挥毫而就一道圣旨,让内阁大臣都看过无误后,让贴身内侍立即去宣旨。(未完待续。)

第八百六十三章:考虑周到

“圣旨到,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待制,集贤院编撰冯京接旨!”

长安城中,冯府之上,大抵也没料到圣旨会突然降临,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才算摆好了香案,准备接旨。

“制曰: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未有躬自累善,而其后不振者也。朕岂吝于褒贶哉?尔冯京乃端明殿学士,龙图阁待制,又任三司使于元绶,现值集贤院编撰,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四方之纲,于国有大功,于民有大德,是宜褒编,以彰潜德。兹特赠尔:内阁首辅一职,辅佐朕于社稷。尔灵不昧,其尚知荣。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岂中三元者,不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冯卿燃薪达旦,破卷通经,授以内阁首辅理宜然也。锡之敕命于戏,麟趾超群,青锁彰义方之训,班衣焕采,紫宸表余庆之光。望冯卿不坠青云之志,需学武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钦此,洪祥十二年正月二十。”

听完圣旨后,冯京一时间还没曾回过神来,见宣旨的内侍笑眯眯地将圣旨合起来递给他时,他才回过神来,连忙说道:“臣冯京恭请天安!”

宣旨内侍说道:“圣恭安!”

冯京依足了礼仪:“恭谢天恩!”

宣旨内侍也不厌其烦地说道:“天恩浩荡。”

冯京心情难以平复,声音颤抖地说道:“臣冯京,永服辞训!”

“宜诚乃戒。冯首辅,日后可要用心做事啊!陛下很难才下定决心,选你为首辅的。对了,你且去吏部,将原先集贤院编撰一职卸任,便跟我进宫面圣吧……”宣旨内侍记得陆承启的吩咐,一点都不敢怠慢。

冯京时年已有五十二岁,跪得久了,膝盖有点不便。在家人的搀扶下,挣扎了起来:“有劳公公了!”

说罢,便打点妥当,拿了官印,与那内侍去了吏部,交接了工作后,才从宣德门进了宫。

望着不甚宏伟的宣德门,冯京一阵感慨。

三元往事,不堪回首,忽如一夜,已隔经年。

冯京素有大志,奈何时运不济,做了计相三司使后,竟被一贬再贬。若非陆承启亲政掌权,他如今还在衡州做一犯官。

调职回京后,集贤院编著《洪祥大典》,呕心沥血,几乎完了,却要被人摘了果实。按理说,冯京应当生气,可一想到自己做了内阁首辅,这点亏就不算得什么了。

到了垂拱殿外,内侍进去复旨,留下冯京在那感慨。

不多时,内侍再出来,低声说道:“陛下说了,以后冯首辅求见,当可无需禀告!”

如此殊荣,也只有皇帝近臣才能享受,冯京这才相信,自己是真的做上了这个内阁首辅。

进了垂拱殿后,冯京纳头便拜:“臣冯京,恭谢陛下天恩!”

“行了,行了,那么多繁文缛节作甚?”陆承启的声音,自前方传来,“近前说话!”

“遵旨!”冯京秉着礼不可废的原则,恭恭敬敬地插手在胸前,上前听候训示。

“冯卿啊,你对江南一事怎么看?”

陆承启头也不抬,继续在批阅着奏折,这已经是组成的新内阁呈上来的票拟了。国家这么大,陆承启如果不雇几个帮手,怎么忙得过来?非得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天未亮就上朝班,然后批阅奏折到半夜?朱元璋是泥腿子出身,精力旺盛,陆承启虽然有锻炼,也不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啊!

冯京也是胆大之人,不然也不会触怒杨道奇,将他一贬再贬了。当即说道:“陛下,臣认为,江南一事,利弊俱全!”

“哦,怎么说?”

陆承启听得有趣,当即放下了金笔狼毫,说道:“且坐下再说。”

冯京又谢了恩,坐下后直言不讳地说道:“陛下,我大顺原先产粮,多在山东东路。山东东路临近黄河,京粮足有保证。如今陛下调离山东东路百姓,南下江南开垦荒地,固然是利国利民之好事,可京粮运送,却大费周章。江南一地,唯苏湖、湖广多产粮,江南一地,水泊虽多,却苦无水路直通京兆,如何能便捷运粮至长安?长安百姓逾百万之巨,若仅靠京兆一地粮食,不过杯水车薪!陛下也知,百姓以食为天,食不果腹,必将生事……”

冯京的这些话,早就想讲了。奈何他官微言轻,上奏肯定也不受重视。再者,江南一事乃上任首辅徐崇光主导的,所有奏折都要经过内阁票拟,若是内阁使坏,留中不发,他岂不是又要被陷害贬官?

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冯京吃过苦头,早就学会了韬光养晦。直到此刻做了内阁首辅,他才能畅所欲言。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此言在理,冯卿所虑,亦是朕之所虑也。冯卿请看,此乃工部尚书李诫,与钦天监监正陈荀,于应天府递来的奏折。”

冯京接过一看,原来是开运河的水利大工程!

他登时吃了一惊:“陛下是想打通黄河与长江?”

“正是如此!”

陆承启笑道:“唯有运河,才能使江南,彻底变成我大顺粮仓!只可惜朝中大臣,或有私利,或为党争,皆上奏弹劾李诫,陈荀,朕都留中,硬扛下来。此等鼠目寸光之人,如何能明白朕之鸿鹄志向?只是国库紧张,朕想着要不要让利于民,召集水运商贾,共修运河了。”

自古以来,兴修水利都是大工程,更何况是挖运河这么大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