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通了这一点,陆承启当机立断:“此事就交由陈卿一力主持了。至于英石,朕要与皇后商议,通过皇庄购置。花费时日要多些,陈卿看看,是否要误了吉日?”

陈荀解释道:“布风水大阵,并不需要择吉日而行事,请陛下宽心。”

“如此甚好!”

两人再详细计划好此事后,陆承启又写了一道密旨给陈荀,并许下诺言道:“陈卿若能助朕得子,朕定当厚赏!”

陈荀所求,就是陆承启这句话,当即大喜过望,连道会用心布置。他出了暖阁后,陆承启再也按捺不住,后脚就去看坤宁殿,跟周芷若说了此事。周芷若不愧是书香门第出身,知道风水之事颇为神奇,也不吝啬,当即让人全权去英州采石,运送至长安。

后来英州的英石,被传是成了皇家贡品,英石身价节节攀升,很多民间富绅也玩起了英石。陆承启无意间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也是始料不及的事情。当然,这是后话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二十九章:赈灾有方

冬日是漫长的,便是到了一月末,长安还是下了几场雪。瑞雪兆丰年是不假,但春寒料峭,也是让靠天吃饭的农民,有点闷闷不乐。眼看着要到立春了,积雪还未化。照这个速度,春分的时候,怕也是倒春寒,这样种下的农作物,能有几分收成?

不过似乎有天佑一般,到了惊蛰前夕,天气还是乍暖还寒,可一旦惊蛰过了,天气便回暖了。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的地区外,大顺版图内,各地日气温开始渐渐回暖。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大顺大部分地方都不约而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在长江以南的最南端,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只是除了积雪,大顺的西北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在陆承启的调教下,现在大顺的地方官员,并不像以前那样,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了,很多官员为了政绩,不得不亲自督促农事。特别是江南地区,冬日里开垦过的土地,现在已经种上了作物,大部分都是从真腊、占城引进的稻种。

至于去年秋季大旱的山东东路,也迎来了第一场春雨。农户们趁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开始播种了。

这对大顺来说是件好事,对于农户来说也是好事,但对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就不是好事了。

青州,是山东东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但在朝廷的赈灾下,似乎过得四平八稳,并没有抢粮、谣言等事情发生。毕竟今时不同往日,有了《大顺民报》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难再煽动百姓了。百姓宁愿相信朝廷的声音,都不愿意相信那些谣言。就算《大顺民报》不能将他们的诉求见诸报章,还有其他报纸啊!别说长安城,就是地方州府,现如今也有人开办报业,弄得风生水起。

青州城内,一间不算宽敞的商铺里面,是一间两进的院子。这商铺,前面是卖商品的,里面是住人的,有两种功能。而往往这种民居,靠着大街,地价最为昂贵。长安城内,这类商铺,别说是两进院子的了,就是单单只有一个铺面,盘下来也要千贯钱。是以又催生了另一个产业,那就是出租铺面。许多手里攒着铺面的人,不肯卖断了铺面,这可是一只能生金蛋的鸡啊!长安城里,最旺的铺面,一月的租金都超过十贯钱了。十贯钱,能在长安活得很滋润。要是再有几个铺面,已经过上了上等层次的生活。长安的地价贵,商铺更贵。但还是有很多商贾涌来,拦都拦不住。为何?因为这时候,长安就是大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权贵扎堆。

有句话叫做,不到长安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在长安做生意,不知道自己的钱少。长安百姓的购买力,见识度,包容度,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只要在长安打响了知名度,在其他地方再开分店,钱财就会滚滚而来。这就是为何长安地价越来越贵,还是有商贾削尖脑袋挤进来想分一杯羹。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啊!

青州自然不能和长安比,都不是一个分量级的。但青州的百姓也不少,商业前景还是颇为可观。

只是有人会奇怪,为何青天白日的,这铺面居然关起门不做生意,是嫌钱多还是东主有喜?再一看,原来是漆店。漆在中原有着久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直至现在,都还有漆器的制作。漆器的制作,离不开一种天然的漆树,而种植漆树的园子,就叫漆园。在淮南东路,还有一个地名亦叫漆园,据说此地是周朝时种植漆树的园子。

漆器的销路不是很广,所以生意难做,店铺不开门,也是正常的。要是想买漆,可以登门,也不需要开店等客了。

店铺后的院子里,一改店铺的冷清,居然聚集了三四十人,在小声议论个不停。

“方小哥,这皇庄也忒不是东西了,我等高价购入粮食,就为了脱手获利。他皇庄家大业大,这么一搅和,粮价不升反跌,我等血本无归啊!”

“你也是吃多了猪油蒙了心,也不想想,皇庄是谁的产业,能让你祸害青州么?”

那人涨红了脸:“高价进粮的,又不是我一人,你对我吼作甚?别说我了,你家中那四百亩地,现在还不是一样抛荒了一半?”

“唉,谁说不是,便是想出手,也没人买啊!眼看田价一日比日低,却还是没人买……”

“这都是朝廷造的孽,把我们往死路上逼啊!”

“就是,就是……”

“方小哥,你家的漆园,近来生意也不怎样啊!”

居中一人,正是前不久还在吕梁山的方腊。他叹了一声,说道:“若是有条活路,谁人想要这般?我今日来,就是想知道各位,能否聚起来,向朝廷请愿,放我们一条生路?”

众人都纷纷说道:“正要如此,有方小哥带着,我们还怕什么?”

方腊笑着说道:“不敢不敢,小子年方十八,焉敢说领着诸位?诸位都是在青州有头有脸的人物,我不过是歙州一个小小纨绔子弟,不敢担此虚名……”

方腊嘴上是这么说,其实心中已经乐开了花。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改朝换代。只是自己羽翼不丰,尚不敢贸然起事。现在山东东路大旱,正是好时机,却被朝廷抢先赈灾了。不过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煽动不了饥民,煽动这些商贾、地主还是没问题的。

自古以来,鲁地多民而少地。现在朝廷有政策,江南土地开垦三年就是自己的,许多山东百姓受了诱惑,便背井离乡,南下打拼。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对手里有着几百亩土地的大地主来说,就无疑是晴天霹雳了。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地主有钱,都拿来换置土地了,现在就是想卖地转商,也得有人买不是?百姓都是杀跌追涨的,你田价下跌了,百姓就会持币观望了,自古以来都是这个理。所以现在最急的就是粮商和大地主,现在在院子里,最是这类人多。(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章:好算计

方腊心想,煽动饥民,只是拿着锄头扁担,裹众成事而已,朝廷一重点照顾,不用多时就烟消云散了。但这些商贾、大地主不同,算是朝廷一个阶级的。连他们都反对朝廷新政了,朝廷想下重手也难。他虽然得到众人恭维,请他做了主事人,但他并不想这么快暴露自己。所以他心中受用就行了,却推了那个大地主,做了主事人,准备聚众闹事。

鲁地向来民风彪悍,与人们心中向往的礼仪之乡相去甚远。其实这都是因为孔夫子,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句话。鲁地百姓直爽,恩怨分明。就好似《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嫉恶如仇。正史上,北宋亡国,整个中原都落入金国手中,唯独鲁地,一直有着激烈的反抗,弄得金国焦头烂额,鲁地百姓对于大是大非,还是拎得清的。

但正是因为这样,鲁地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太平年间还好,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都不会造反。可在一些特殊年份,这就说不定了。方腊也是瞅准了这个,准备在山东东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却不料被朝廷抢先一步,这叫他很是郁闷。

这时候,被推做主事人的那个大地主说话了:“承蒙各位兄台赏脸,某做了这主事人。只是才疏学浅,难堪重任,诸事还是要各位兄台多些商讨,某不敢擅自决断。今日我等要向朝廷请愿,不知各位兄台,有何见教?”

这大地主姓林,祖上是做官的。致仕后,便买了几十亩地,传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