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当说话间,一阵鸭公嗓的太监腔调响起:“皇后娘娘驾到!”
陆承启算了一下时间,从起床到现在,周芷若化妆用去的时间,都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了。用这个时代的话来说,都过去半个时辰了。不过想想自己在例朝时也要化妆,也就释然了。自己一个男的,都要弄上半个时辰才好,就别说周芷若这个皇后了,没弄一个时辰,都算是淡妆的。
过了一会,周芷若领着一群宫女太监,自拱形圆门而入。见到陆承启,周芷若领着众人一同施礼道:“参加陛下!”
陆承启说道:“梓童免礼。”顿了一下,陆承启说道:“梓童,御膳房之中尚有粥羹,朕等会要去军器监,就不同你一起用膳了。”
周芷若闻言也不吃惊,她冰雪聪明,自然知道唐勋的到来,肯定是军器监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陆承启对工匠的态度,可是超乎寻常的,定然忍不住要去看看。早有心理准备的周芷若,并不吃惊,而是应答道:“臣妾等会也要出宫,就不送陛下了。”
帝后二人交待了去向之后,陆承启又嘱咐服侍周芷若的太监,一定要把保驾工作做好。那太监哪里敢懈怠,前些时日,皇后被游手们调戏的事,宫中已经悄悄传开。甚至有人猜测,若是再犯的话,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小皇帝,可就要下狠手了。
一时间,不论太监、宫女还是御前侍卫们,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差点就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了。
待得御厨把煮好的扇贝羊杂粥用食盒装好送来后,陆承启便让贴身小太监提着,与唐勋一道,连同一干御前侍卫,自至德门出了皇宫,然后直往景曜门出了长安城。
这有轨马车的月台,就设在景曜门不远处。因为不知道皇帝微服私行,这长安城北到皇家大学的马车,已经在运送乘客了。陆承启突发奇想道:“我们也坐这马车吧!”
唐勋一愣,说道:“可是陛……”
陆承启听得唐勋要说出“陛下”,立时一皱眉。好在唐勋颇有急智,改口说道:“……毕公子,我们有马车啊?”
听得“毕公子”,陆承启忍不住哈哈大笑,心道:“这唐勋好生厉害,连陛下这个词都能让他轻松找到替代品……”陆承启早就知道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却不料平日里颇为老实的唐勋,也有如此急智,倒是出乎意料。
“那辆马车能装得下这么多人吗?”陆承启反问道。
唐勋一时语结,皇家专用的马车,可是奢华至极。只是内里空间狭小,最多能坐得下五个人。可他们一行,超过十五人,肯定是装不下的。当唐勋思索的时候,陆承启已经走向了马车。唐勋见状,连忙也跟了上去。(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七章:公共马车
很显然,这样的公共马车概念,也是出自陆承启之手。早在驰道开通那会,陆承启就说过了,花费大量钱银修建的驰道,并不是全都归入军用。而是要造福百姓,大部分时间都是民用,除了在战争期间才临时军管。
而在驰道投入民用之后,长安城的百姓也渐渐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仅花一枚铜钱,就可以乘坐平日里只有达官贵人、富贵人家才能舍得花钱坐的马车。这么一来,普遍爱好面子的中国百姓,也不会在乎那一文钱,大都以乘坐过公共马车为荣。
于是乎,在驰道正式开启公共马车的前几日,前来一尝新鲜的长安城百姓,把始发站,长安城北站围得水泄不通,争抢着要坐一坐这平日里舍不得花钱坐的马车。
这样的盛况,持续了近一个月。之后因为新鲜感的衰退,这样的情况才慢慢的减少。只是这近一个月来,苦了在维持秩序的城防司,纷纷抱怨干的活多了,拿的饷银却还是一样。可他们怎么不想想,自己拿到手的钱,比没有进行军制改革前多了多少?再加上长安城取消了宵禁,他们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维持一下长安城的治安,协助捕快拿犯人,或者在各个衙门门口轮值。这工作轻松又愉快,卯时点卯,酉时放工回家,又是一日。
现在只是多了一项月台维持秩序,而且只是忙了一个月而已,对于每日在田里讨生活的农户来说,这已经是神仙般的待遇了。不得不说,秦地中的汉子多血性,为了挤上公共马车,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好在城防司及时赶来,才制止了事态扩大。而这些血性汉子,碍于官家天威,也不敢再造次,秩序得以维护。
军器监承制的驰道,在一个月内由一条变成了两条并行,而且规定靠右行驶。这样一来,马车运输的速率就会增加,只是耗费的钢铁也会随之增多。
这公共马车其实并不快,因为马车过大,规定承载二十人,几乎等同后世一辆小巴车了。所以只能用两匹马拉动,这么一来,马车的速度就降下来了。没办法,要想拉多点乘客,速度降下来是必须的。要是用一匹马拉动的话,这匹马很快会掉膘,而且马的寿命也会随之减少。大顺虽然不缺驽马,可一匹驽马的价格也是很贵的。若是中等的马,更是不得了。没理由为了赚那么百十文钱,害死几百匹马吧?这样亏本的生意,陆承启是断断不会做的。这公共马车的用意,也是为了赚回一些制造驰道的费用,虽然杯水车薪,但也好过户部尚书林镇中每次例朝都喋喋不休,说军器监糜费甚多。
让户部赚点车费,用来养马,维护驰道、马车,也是折中之举。陆承启之前也想不明白,为何八千万贯钱用得这么快。如今看了看这驰道,联想到军器监研发的用度,陆承启也就明白了。
为何正史上历朝历代,唯有宋朝重视军械的发展?那是因为宋朝虽然疆域小了点,可经济发达,再加上外敌环绕,汉人的战斗力又不如那些个游牧民族,只好从军械方面着手,以提升军力了。不过事实证明,不论武器多么厉害,制度缺失之下,再骁勇的军队也会被打败。宋代的灭亡,很大的程度上是人祸。
陆承启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一方面研制火器,一方面完善军制,实现军政分离。文人带兵,在陆承启看来简直是个笑话。他拥有了稳定的培养军官场所——皇家军校,从里面培养出来的低中高级军官,皆听命于陆承启,又何必派出甚么监军,防止大将拥兵自重?
就算出征大将有这个心,可底下的人,哪一个会听他的?陆承启深深觉得,皇帝指挥枢密院,枢密院给予大将调兵权,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法子。这样一来,皇帝就能把兵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如果枢密院的枢密使不听话了,立马撤换,也造不成什么危害。只是任何看似完美的制度,都会有它的缺陷,只是陆承启尚未发现罢了。
怀着心事,陆承启登上了公共马车。而准备上车的百姓,见到配着朴刀的御前侍卫们,都不敢造次。中国百姓深知,官字两个口,与官斗是斗不过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主动让开了条道。甚至上了车的百姓,都借故下了马车,哪怕是损失一文钱,也要等下一辆。
这公共马车采用的也是无人售票的方式,在车夫身旁,有一个投币箱,乘客在登车之前,要先往里面投一枚铜钱。陆承启是身无分文的,他径直上了车,对车夫微笑了一下,说道:“后面的人付钱。”
这车夫也是第一次见到穿着绫罗绸缎的富家子弟来乘公共马车,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回过神来的时候,瞥见了后面跟着的带刀御前侍卫们,也识趣地没有多说。他是由户部雇佣发工钱的,也算是半个胥吏了,这点眼力还是有的。这伙人能随时带着刀保护先上车的这个贵公子,一看就知道,不是衙内就是皇室中人。陆家子翤不多是天下皆知,这么一想,这人很有可能便是当今圣上!
“对了,唯有当今圣上,才会坐达官贵人不屑一顾的公共马车啊!”这车夫也不算笨,很快就猜测到陆承启的真实身份。
而陆承启尚不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这车夫所看穿,还饶有兴致地观察起公共马车的内部来。这公共马车内部装饰并不豪华,除了底下的车轱辘是铁做的之外,车厢、座椅都是木制的。和后世公共汽车不同的是,这公共马车采用了百姓们所熟知的板凳作为座椅,甚是贴近生活。这也是为何达官贵人不屑于坐公共马车了,这样在车厢钉紧的板凳,坐上去实在太掉身份。
倒是陆承启觉得,这样的板凳类似于后世地铁,突然找到了亲切感。想起重生前每日坐地铁上班的日子,似乎就在昨天,真让人怀念那雾霾的天气啊!
陆承启看了看车窗外蓝色的天空,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心中微微一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