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大顺立朝之初,有感于前朝对于地方的控制太弱,而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制订的各项政策及法规通过诏书形式颁发至全国,地方州府上的各种信息也以奏章的形式上报朝廷。公文往来之频繁胜过以往任何时期,而公文的抄写、点检、批勘及收发、传递等工作主要由各个衙门的小吏完成,小吏成为沟通朝廷与地方州府的桥梁。
地方官府内的小吏除了处理文书、供官员驱使外,还要催征赋税、押送官物、管理仓库、维持治安等任务,分工也很细了。这些地方州府的小吏统称为“公人”,他们按工作不同可分为“仓吏”(看管仓库)、“纲吏”(押送官物)、甲头(催征赋税)、拦头(搜检漏税)、“狱吏”(看管监狱)、治安吏(维护乡村治安)等。可以说,算上小吏的话,大顺的官员是历朝历代最多的,这就难免出现了冗官的现象。
大顺的官员有任期限制,一般三年一任,短者数月即迁,迁移频繁,这使这些官员很难对任职地区或部门内的实际情况有深入了解。小吏则不然,他们大多是本乡本土之人,一般长期在某一个衙门办事,熟知衙门里面的各项规定和法律条文,了解本地的社会现状和风俗民情。因此,当官员愿意放下身段来听取小吏建议时,往往能够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或减少政策制定时的失误。但先皇元绶年间,有小吏向朝廷上书,说北面部署司的机密文件多由小吏掌管,容易致军机泄漏。朝廷当即下令,严禁官员将机密之事委与小吏。
大顺的法律,较之历朝历代都完备得多,各衙门都有专门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也日益繁密,这令刚上任的官员难以适应,在处理政务时,越来越倚重衙门内长期任事、精通律令的老吏。就连翰林学士起草的诏书也要经孔目吏审读无误后再颁下,免得出了错,那可是会引起民愤的大事情。
但有些小吏也属于恶吏,贪腐起来比一些官员还厉害。小吏散布于朝廷至地方州府各级衙门中,职掌不同,赇赂的方式也不同:进奏院的小吏通过泄漏机密以邀利;三司小吏则利用审核帐籍之便以索贿,而管理官府财物的小吏吏则伺机侵吞、盗取。为害最大的当属朝廷三省的小吏,特别是管理人事、负责官员磨勘迁徙与黜罢的吏部小吏(铨吏),他们仗着自己对人事任免条法的熟悉,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官阙来胁迫官员,目的无非是索贿、或泄私愤。好在陆承启撤掉三省,设立内阁,才算压住了这股歪风邪气。
但换汤不换药啊,内阁的运转,一样需要小吏。不然单单凭着那十二个阁臣,一天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恶吏除了贪腐之外,欺压官员也是常事,真的是活久见了。小吏作为官府内具体办事人员,受制于官员,他们往往通过与官员的周旋来达到徇私目的:遇廉勤之官,暂且收敛自己的行为;遇庸官,则窃权揽政;遇贪官,则与之狼狈为奸。对于在地方上任的官员而言,他们每当端坐堂上,环顾四周都是本乡本土的小吏,很容易被架空。这么一来,真正话事的,就不是这个官员了。这也是为什么地方匪患屡禁不绝,这些小吏都与匪徒勾结在一起,谋获私利,没有一点根基的官员,又怎么敢去惹他们?
地方州府的小吏不仅与官员交结,与匪徒勾结,还与当地的富豪相勾联,共同欺压百姓。有的侵占民田,有的伪造税产簿,偷盗税款;更有甚者,将富豪的税赋转嫁到普通民户身上。这些行为既造成朝廷财税的大量流失,也加重了民户的负担。
恶吏的危害,陆承启却没能看到,皆因在高位之上,对于民间疾苦,还是欠缺亲身体会的。
派去宣旨的小黄门,是同时出发的。工部衙门比较近,自然回转得快。而去禁军大营宣旨的小黄门,自然回转得慢了。过得一个多时辰,骑着马的小黄门才算是回到了皇宫之中,向陆承启回报卢胖子的接旨情况了。
听闻卢胖子傻呵呵的捧着兵符,说不出话的模样,陆承启不禁莞尔,又有些担心:“这卢胖子不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吧,要是这样的话,倒也不值得多培养了。但愿这些小匪患他能手到擒来,不然的话,我都保不住他……”
陆承启对这个卢胖子还是很有好感的,也想提拨一下他,但如果他连这般“简单”的剿匪都完不成,那陆承启也没辙了。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你不懂珍惜啊!
与此同时,调动厢军的圣旨和兵符,已经通过快马向各个州府宣旨了。这路途遥远,非得健壮的内侍太监不能胜任。
陆承启的意思,便是要通过拉练禁军,训练出一支精兵。而地方厢军,也要慢慢地全都聚集来禁军大营之中接受训练,淘汰不合格的兵丁。然后便是边军,也要这么做。通过统一的,有效的训练,训练出一支精兵来,这样才符合陆承启的预期。
陆承启不能让军队这么腐朽下去了,到时候要是女真崛起,恐怕除了边军、禁军之外,就没有了能战之兵,那如何能保家卫国?
陆承启的野心,恐怕不仅仅是防御住游牧民族就行了,他的野心,可是要彻底征服草原的。但军队不堪一战,他再有野心,也是镜花水月而已……(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六章:准备事宜
军队要想强大,必要的训练必不可少。除了训练之外,军纪更是重中之重。而辅以完善的立功奖赏制度,抚恤制度,才能让一支颓兵变成一支精兵。
已经有了些许经验的陆承启,慢慢体会到了其中的奥义。他却不知道,古代人的思想,并不像后世那般,陆承启自以为有了效果的训练方法,其实只是完善的奖赏晋升制度的功劳,与其他那些个什么训练、什么军纪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这时候的士卒,并没有什么家国观念,要是用什么荣誉感来刺激他们,说什么春秋大义,国家民族,他们都不会懂。甚至有大胆的,反而会问:“为何辽国之中,汉人比契丹人还多?”
确实,辽国之中,汉人居多。这些契丹人也确实该死,可在辽国上面的汉人呢?他们是契丹人的奴隶,被他们当做“两脚羊”,难道这些汉人也该死吗?
这个问题太复杂,他们没办法回答。对于这些士卒来说,每月能按时领到足额的饷银,那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而荣誉感的问题,他们更看重的是衣锦还乡,升官封侯,前呼后拥,妻妾成群,让别人嫉妒得眼红,恐怕这才是这些士卒心目中的荣誉感吧!
陆承启不是职业军人,自然不了解这个时代士卒们的真正想法。后世用保家卫国等手段来激发士卒的使命感,来增强所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是电影,又是宣传的,效果却不见得有多好。而这个时代,只要一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便能把士卒的心抓得牢牢的,战斗的时候更是能激发出士卒不怕死的血性来。这也不知道是时代的需要,还是利益的驱动……
陆承启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做什么思想工作,其实洗脑的效果有限。还不如他亲口许下那一句,“只要你们取得功劳,朕一概封赏!若是有人扣押你的功劳,向监察司报告,朕会亲自处理。”来的有效果。当然了,每月的饷银必不可少,每日能吃得饱,穿的暖。让这些进行了新式训练的禁军有个盼头,那样才能让原本已经累得半死的禁军们咬牙坚持下去。
可以说,陆承启这是歪打正着,才算是训练出一支强军来。这支强军,也证明了战斗力并不逊色于一般的游牧民族军队。要是全国的边军、厢军都能如同这十万禁军,十万禁军辅兵这样,陆承启还真的有机会征服草原。
陆承启心不在焉地听着小黄门的复旨,眼睛却盯着禁军大营所在的方向,也不知道在思索着什么……
此刻,卢尘洹才算是从傻笑中回过神来,总算是记起了现在要做什么。连忙点起两万步卒,备齐行军所需粮草,以及所带的兵器,就准备前往太原府,去剿灭所谓的贩卖私盐的武装了。太原王家,这可是垄断官盐、暗中贩卖私盐的最大集团。据监察司的暗报,王家圈养的私兵,已经超过了千余之数。不仅有刀枪等兵器,就是连朝廷严令禁止民间所用的弓弩,都好像有不少。
王家如此嚣张,陆承启岂能不剿灭之?若是王家家主能壮士断腕,负荆请罪,或许陆承启还能网开一面。不然的话,单凭王家向辽国贩卖青盐、井盐,控制盐价,勾结蟊贼,煽动士子闹事的罪名,足以将王家抄家灭族十余次了。
大军出征,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