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朝阳-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略点下头,唐浩然并没有说话,确实如他所说,华夷变态如此,焉能受之?不过对于其将官话上升至“华夷之辩”的角度,终究还是有那么些抵触,如果按其所言,自己说的岂不是也是“蛮夷之言”,但另一方面,唐浩然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现在北京官话的地位确定确实与满清入关有很大的关系,就像郑永林于京城所学,就是学习北京官话,而日本更出于外交的需要,从京城聘请“旗人”京话教师往日本教授“京话”,而无论是朝鲜也好、日本罢过,在过去几百年学习汉语,皆学习南京官话,而对于秉持“中华正统观”的朝鲜文人,自然不愿接受到“满清”影响的北京官话作为汉语发音。

“唐君,胡皇入关而临华夏,帝中国却制胡报,盖是矣?今也,先王礼言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唐君今意以蛮夷之音制以汉音,于朝鲜自无人受之,再则,于小老儿心中尚有一问……”

话声稍稍一顿,沈明心盯视着唐浩然反问道。

“唐君是为满清定以《汉语词典》亦或是为我中华定以《汉语词典》?”

这一声反问,却让唐浩然的眉头一皱,是为满清,还是为中华?这有什么关系吗?无论是北京官话也好,南京官话也好,归根到底不都是汉语吗?

就在这时,拂扫梅雪的沈碧云。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她略带羞涩地端着雪盆进亭然端跪于一旁烧煮梅雪茶,在其烧雪煮茶间,唐浩然的眉头却越蹙越紧,于心中思量着其话中之意。

唐浩然的沉思却让沈明心的心捏成了一团,眼前这人到底是将自己视为清国之臣,亦或是中国之人?现在纵是柳重教与柳麟锡等人,亦只是推测,于他们看来,至少眼前这人于清国是大不忠,且又心怀思明之心,于普通清国之臣全然不同。

是为满清,亦或是为中华?

“石林先生,浩然受教了!”

沉思良久之后,唐浩然突然抬起眼帘,看着沈明心先是一笑,而后神情又是一肃:

“既然如此,那自当以南京官话为准!”

否认!

既然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那自然不能与满清挂上边,相比于北京官话,南京官话的优势在于其“立场明确”,而这“立场明确”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这语言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政治上的认同。

其实又何止语言如此,这衣冠又未尝不是,于一些朝鲜人看来,正因这衣冠言语尽改,使其视中国而为蛮夷,自然不再向过去那般于中国全心恭顺,至于中华上国亦也不过只是昔日风华罢了。

而现在自己欲重拾“东亚文明”,自然要尽扫受东亚诸国蔑视的蛮夷之风,如何重现“汉家威仪”?恐怕这语言,就是第一关,文化上的心态总是微妙的,许多细微之处,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话在说话时,唐浩然甚至特意用带着武汉口音的普通话作以回应,尽管其与南京官话依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却已经表明了态度。

“唐君请用茶!”

恰在这时,端于一旁侍茶的沈碧云,将一杯茶奉于唐浩然的面前,而正沉浸于政治正确中的唐浩然,并未将视线投向沈碧云,而是看着沈明心问道:

“若是那边追问的话……”

“唐君,此地为朝鲜,于中国而言是为外藩,外藩者士子编写《汉语词典》与唐君何干?”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答案,把事情推给朝鲜人便是了,轻轻一笑,唐浩然端起茶杯,伴着升腾的热气,淡淡梅香隐约可闻,再次将视线投向一旁的如从仕女图中走出的女孩,瞧着那古典雅致的相貌,黛眉弯弯,一双眼睛明媚秀长,晶莹妩媚,明眸中投射着清澈怡静的柔光。乌黑的秀发挽成发髻用一根木簪绾住,身上穿着一件天蓝色的布裙,虽是荆钗布裙,但却丝毫无损她那圣洁典雅气质。

许是注意到这留着短发的男子的视线端是无礼的投在自己身上,想起上次于祠堂中其目光亦是这般无礼,沈碧云的俏脸便是一红,面上含羞的向身边的爷爷施个礼言道:

“爷爷,这梅雪茶已煮好,孙女这且先退下了!”

不待爷爷同意,便转身离开了,而唐浩然却依然忍不住将视线去追随其身影,只见其于雪间走动时,浓身带着说不出的优雅恬静。几缕青丝在风中漫舞着,风吹得衣服紧紧贴在身上,现出一副曼妙躯体,说不尽的诱人。

见孙女离开后,唐浩然依是将目光投向碧云,垂目品茶的沈明心却是一副视而不见,反倒是换上一幅笑脸,一副很是无奈地解释道。

“这丫头自幼便没了爹娘,老夫也就这么一个孙女,所以有些恃宠而骄!唉,老夫治家无方,让唐君见笑了!”

“沈小姐聪慧过人,石林先生好福气!”

回过视来,意识到对方是为自己解围的唐浩然,只得随口附和一声。同时收回眼神,心道,就不知这福气,能不能落在自己的身上……

(到月底了,成绩似乎一般,求,你们的每一张都是对无语最大的鼓励!……!)

第79章小玩意(第一更,求月票!)

窗外飘着雪,雪花落在玻璃窗上,也许是因为温度的关系很快便融化了,那玻璃窗映着室内的彤红,相比于外间的寒冷,厂房内的温度却因为窑炉、锡炉的关系,高达二三十度,虽是寒冬可厂房中的工匠却依然穿着单衣。

在厂房中,拿着摊平锹围着摊平台,将刚刚从摊平炉上取下玻璃迅速摊平,而在工人的忙碌中,一块块平板玻璃从摊平台中取了下来,这座工厂是公司投资的玻璃厂,一座年产只有1000吨,采用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吹筒摊片法生产供建筑用的平板玻璃。

而之所以投资创办玻璃厂,原因非常简单,在1891年的东亚,无论是清国亦或是日本,所用的玻璃皆从英美德等国进口,而每年的需求高达数千吨,而在特区成立后,平板玻璃亦需要通过洋行进口。

面对平板玻璃蕴藏着的巨大市场,唐浩然自然不会错过,更何况平板玻璃厂的投资不大,利润可观,于是早在去年,便将其作为“特区工业化”的个组成部分。因其投资小且设备简单,玻璃厂便成为特区最早投产的工厂之一,而在去年十一月投产后,又于年底增设了玻璃器皿车间,生产各种玻璃制品以及玻璃器皿,现在不过投资三个月,便成为公司最早收回投资成本的企业,且其产品不仅可以满足特区以及朝鲜的需要,而且又凭着朝鲜为中国内关的便利出口各通商港无需既无需缴纳关税,亦因其非土货无须交纳厘金而以销售沿海通商港,不但如此,更是于年初第一次出口日本,这是朝鲜第一次往日本出口现代工业品。

不过对于唐浩然来说,第一次来玻璃厂的他却对平板玻璃的生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看着工人们用摊平锹于摊平台摊开火红的玻璃,将其制成平板玻璃时,那双眼睛更是睁大着。

“这生产方式也太落后了!”,

在大学时他曾看过玻璃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自己对平板玻璃生产有所了解,而这种半手工、半机械的吹筒摊片法无疑是最为原始的生产方式。不过这感叹也只是于心底发出,并未说出来。

“大人,工厂的七名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从德国聘请的,机器设备、耐火材料以及建造主厂房的钢屋架,皆从德国购进。这种钢屋架的弦杆都是由两根小槽钢合成。厂房设计图纸亦由德国工程师提供,几乎是把德国同类企业照原样搬来了仁川!”

作为玻璃厂的经理,毕业于上海教会学堂的冯玉林虽说从未上过大学,但凭着对工科的爱好以及于洋行中数年的工作经验,使得他在管理工厂之余,亦向德国技师学习玻璃的生产技术。

“厂内设有料炉、烘炉、摊片炉等。各炉所用之火力,均由煤气厂发出,其煤气管开于厂之中央,乃穴地而成者,四面通连各炉,供给火力,其不需火之处有活闸以闭之。有发动机以给动力,用以压榨原料使成细粉……”

工厂的煤气来自煤气厂,而煤气厂则是炼焦厂的一部分,至于炼焦厂则又是钢铁厂的组成部分,往往每一个工业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配套工程,而在规划仁川的工业建设时,唐浩然不此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在一片空白中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总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若是不解决工业配套问题,恐怕就是这座玻璃厂就需要另建的煤气发生炉。

也正是在这个认识到建立工业配套重要性的过程中,唐浩然充分的认识到产业规划的重要性,合理的产业规划不仅可以加快工业的发展,推行重点项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