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弩。
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就已使用弩,著名的庞涓所率大军就是中了孙膑的弩阵埋伏全军覆没。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射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射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据说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公元4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要说东方无晴,实在是个器械天才,她先是明了神臂弩,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强大,矢可入榆木半杆。威力强于汉代著名的大黄力弩,其他器械都及不上,呈献给云家之后,成为云家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然后,她竟然从古籍中那一些残留的线索,复制出了失传的诸葛连弩。这诸葛连弩,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并且与当时的强弩相比这种连弩射程较短,杀伤力较低作战时一般与蹶张弩配合使用。后来大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来失传了。然而东方无晴却奇迹般的将它复原出来!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东方无晴复制出了诸葛连弩还觉得不够,又将其多次改进,这才出现了综合神臂弩和诸葛连弩优点的连手弩,不仅可以连,而且威力十分惊人,特别关键的是其一个箭夹中的弩箭射完之后,换箭夹的时间很短,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不间断的“火力优势”,从而杀伤力大为增强。
这一弩射出,禁军们自然不知道这连手弩的其他好处,但这惊人的威力总是看得明明白白的,当下站在前面的士兵便生起了畏惧之心,想人家人数也不少,又有手弩,咱们只有短兵,还是别玩了……
第151章 少帅野望?弩
要说到这个连手弩,云铮心里是有怨望的。不为别的,就为这个利器制作之慢、之难。一个熟练的工匠,在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至少三天才能制造一把。而这个“原材料充足”本身就不是说着玩的,制造弓弩的木料是要花大时间和大工夫准备的,更别说还有弩弦等物的准备,也不是易事。最后就是这个连手弩的结构复杂,连弩箭都是特制产品,更加把制作难度进一步提高了。
然而云铮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将,一个军事世家的接班人,他想要的是一个制作简单、威力巨大而价格低廉的武器,要求的性价比相当高。就好像后世老毛子的ak,不光要好使,还要便宜,还要制造得快。对比老毛子和小胡子的坦克就知道,小胡子的产品好自然是好,可那玩意造起来难啊,产量上不去,最终还得被毛子的坦克海给淹没。
云铮原本上次就打算跟东方无晴这个器械大师交流交流,希望能够简化连手弩结构,降低制作成本,当然最重要的是,云铮打算跟她说说关于标准化与流水线的问题。可惜那天晚上云少帅摸错了房门,尽然把无晴小姐给袭胸了,结果第二天直接逃之夭夭,原先的计划自然也就随之告吹。
云铮的标准化和流水线自然比不得后世福特老兄的那种,不过原理差不多,而且实际上在中国是有经验的。这个经验来自于他心目中的中华第一帝国——秦帝国。
秦国能灭掉六国,不说其制度上的优越、的优势以及秦始皇本人的雄才大略,就说兵器制造,秦国就有其必胜的一个优点。
战国晚期,随着铁制兵器的展,称雄数百年之久的中原青铜兵器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但在这个阶段,铜兵器依然是短兵的主力。特别是在秦代,承战国余绪,仍较多使用青铜兵器,并在铜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方面,继续有所展。
后世在陕西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十六、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大量青铜兵器。战国末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兵马俑坑**土的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真的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当然不是,战国晚期铁制兵器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为列国所广泛使用、金属工艺也未尽成熟;而此刻,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包括金属工艺)正处于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巅峰。众所周知,高锡青铜兵刃虽坚硬,但劈砍易折断,秦国的兵器工匠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金属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铜兵的柔韧性。因此,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
但是,秦国用青铜而不用铁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标准化生产的问题。
青铜兵器多为铸成,而不是如铁器的煅成。铸,可以让生产出来的武器更标准,而且制造度更快。事实上在东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制度。只是在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兵器制造工业上,秦国体现得尤其突出而已。秦国精密的规范管理章程、责任到人,青铜兵器产品也都具有统一、严整的尺寸与生产质量标准。
春秋时期的典籍《礼记?月令》篇(约成书于公元前620年前后),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记载(这段记载另见《吕氏春秋》卷十《孟冬纪》),也就是说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查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
后世秦俑坑出土的铍、戈、戟、矛等大量兵器器身都铭刻有制造管理者、工厂和工匠的名字。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剑身的8个棱面游标卡尺测量误差不足一根头丝,已经出土的19把完整的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打磨痕纹理细腻、来去无交错,且全部垂直于剑身中脊线,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此外,在秦俑坑中现的多件青铜铍,尽管在制造时间上前后相隔十几年,造型和尺寸竟然能够完全一致,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
让后世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而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过了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十六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为一支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除了铸造之外,还有“化、线、制”。
所谓“化、线、制”,便是指:标准化、流水线、责任制。
标准化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零件通用。后世众所周知的一个问题,秦始皇有十分强烈的标准化“嗜好”,他似乎想将一切能够标准化的东西都标准化,无论度量衡也好,文字也好,又或者路面多宽,车的样式,甚至人的打扮,但凡他觉得可以统一的,都要统一。很显然,兵器更加不能例外。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放到所有的兵工厂。这是为了保证所有士兵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以及方便某些复杂兵器战场损坏后的重新组合再使用,譬如弩。
流水线,这个不用多说。秦国也有流水线,工匠经常只做兵器的某一部分,其余部分则由其他工匠各自完成,最后再由人专门组装。因为有标准化生产在前,所以这件事在秦国不算困难。
责任制。秦国强大国力的最终来源是一个字:法。责任制就是法的体现。秦代兵器铸造不仅分工严密,而且以立法形式保证兵器铸造的质量。从兵器形制、尺寸大小到每一道工序的加工;从兵器的题记,甚至到兵器木柄彩绘的先后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违犯者随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