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正兼财政部部长和大明银行行长,张鳌任人口土地部部长兼税务总局局长。
袁枢则兼任教育部和外交部部长之职,方程兼任工部两部部长和两局局长之职。
虞乐亭兼任监察部部长。
都察院都御史和宣传部部长由李景自己兼任。
重设都察院并且重设原来的职务,李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直以来李景重用的都是自己嫡系的人马,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启用的这些人都察机构是不大敢管的,就算敢管,管的也是下面的低级官员。
现在这些人不敢乱来,不代表他们不想,实是惧于李景的威严。
但是一旦李景不在了,那么这些高官就没人能管住他们了,除非李景在此之前就把他们全部拿下, 不过这样一来,就会重蹈当初朱元璋的覆辙,必然会留下一个容不下功臣的骂名。而且从感情来讲,李景也不想那么干。
那么就得有一个能钳制这些功臣的部门,这个部门就是都察院。
火都察院除了最高长官的职务很高(正二品),剩下的十三道都察御史以及六科给事中的职务都很低,让低级官员监管高级官员乃是朱元璋的创举,应该说朱元璋设置的这一职务还是有其高明之处的。由于这些人的品级低,正常来说,没有真凭实据他们是不敢乱来的。因此只要他们出来说话,荃本上都是证据确凿。
实际上朱元璋在的时候都察院在都察官员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用处,只是到后来皇帝越来越无能,尤其阁臣的权力原来越大,为了争权夺利,都察院的言官开始沦为朝臣们斗争的工具。
即便如此,让低级官员有说话的权力这种制度还是非常了不起的,李景砍掉这个机构其实是不妥当的。
而把都察院和宣传部独立出来,即便遇到强权人物,有都察院弹劾再加上舆论宣传,那么即便再强势的人也得被迫辞职,只要他们能辞职,以后就好办了。
当然,这个武器李景现在必须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李景得罪的人太多,而且自己也不敢说一点错误没有,要是被这帮人抓住痛脚大肆攻击,李景也受不了。
因此,在制度没有完善之前,李景是不会让这两个部门脱离自己的掌控的。
对于李景重设都察院,虽然有一些人不理解,但是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拥护,尤其是那些文人们。
对于这个结果,李景倒是没有意料到。
如果说都察院得到了文人们的拥护,那么成立教育部则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
虽说明朝有很多书院,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由官府承担费用,大部分书院是私人承担费用。
而教育部成立后第一条规定就是,大明所有书院通通划入教育部管辖,也就是说,所有书院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同时将会大量开办学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当然,李景开设的学堂不会只教授国学,还要教授别的学科。
考虑到当时世界科学的状况,许多学科是开设不了的,只能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学科,比如说水利学,工程学,建筑学,数学,医学之类的。
李景相信,数年以后,通过专科学校的教育,国家必然会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
而且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李景要求每个省份必须开设包含这些学科的学堂。
收起2楼2014…02…17 07:35 |
第351章 一战皆降
另外,虽然不能像后世那样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李景还是规定,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必须送往学堂接受一段时间教育,要让孩子们识字。
为此,李景下令启蒙教学的前三年免费,这三年孩子只学习国学和数学,也就是学习认字和识数儿。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各家才可以根据各家的状况决定是否让孩子继续学习更深一些的学问,也就是说只有达到一定年龄以后,才会学习上面那些专科知识。
李景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扫盲,毕竞要把大明所有的人全部培养成才还是不现实的,不说国家的财力不够,单就现在大明百姓的家庭状况也是不允许的。
而且李景很清楚,就算是三年免费,恐怕大部分家庭还是不会把孩子送往学堂读书。
这一点不是说李景用强制的手段就能解决的,毕竟李景还建不起那么多的学堂,而现有的学堂也收不了那么多的学生。
更何况大明还没有那么多的教师。
但是明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李景依然要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是在为以后打荃础,李景相信,只要不停地坚持下去,受到教育的人终将会多起来,这就跟滚雪球一样。
另外,在尽量推广基础教育的同时,李景还要走高端教育路线,这个高端教育就是国子监。
说李景走高端教育,只需看国子监祭酒(校长)就能看出来,因为自大明开国以来,国子监还从来没国子监祭酒只是挂名,但是至少从中能看出李泉是多么重视国子监。
而这时徐光启终于到京了。
从心里说,李景真的不想让徐光启进京,因为徐光启己经七十七岁了。
从平阳府到北京有数千里路程,徐光启这么大年纪,让他跑这么远的路程,李景实在担心徐光启在路上有什么三差二错。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李景没有让袁可立进京的原因,因为衰可立也七十七岁了。
在大明,现在只有两个人能让李景牵肠挂肚,一个是袁可立,另一个就是徐光启。
袁可立是李景的恩师,而徐光启则是李景心目中的大明国宝,这两人的年纪都己近八十岁,稍不注意恐怕都会有个好歹,李景怎能不小心在意?
但是徐光启还是来了,徐光启进京不是为了当官,而是怕自己的心血受到损伤。
徐光启花了五年的时间才终于把科学院建起来,现在科学院要搬迁到北京,徐光启自然放心不下,要是不让他亲眼看着科学院的人和资料以及设备安全到达,恐怕徐光启会寝食难安。
这些人和资料以及设备,用徐光启的话说,那都是大明的宝贝,不管哪个受到损害徐光启都会跟他拼老命。
对于徐光启这样的心情,李景完全理解,因此并没有勉强于他,但是李景严令高奇务必要保证徐光启的安全。
而高奇在接到李景的命令后,更是毫不含糊,竞然让张楚亲率三千士兵护送徐光启等人进京。要知道当初高奇派人到北京接驾,也不过就派了三千人,至于这一路小心的程度,则远比保护朱由检还要小心。
而且为了保证不累着徐光启,队伍一天最多只走三十里路。
如此,拖拖拉拉走了两个多月徐光启等人才到达京城。
徐光启等人进京当日,李景带着诸部官员前往城外迎接。
看到徐光启从马车上走出,李景疾步上前扶着徐光启的手臂说道:“子先先生,一路劳顿,让您老受苦了!”
“呵呵,济民,你很好!很好!”徐光启拍着李景的手背微笑说道。
握着徐光启不住颤抖的手,看着徐光启苍老憔悴的面容,李景不由得心里一酸,为了大明的强盛,这位老人实在是连命都不顾了。
见李景动情,徐光启微笑着说道:“济民,莫要做小儿女状,有生之年能看到大明开始中兴,我就算死了也w目了。”
“先生说哪里话,您老至少能活一百岁,学生一定让您亲眼看到大明重新威震四夷的荣光。”李景忙道。
“呵呵,怕是看不到了,不过就算看不到我也知足了。济民,你好好干,莫要辜负了节寰公的教诲。
徐光启摇摇头笑道。
李景用力点点头,硬咽道:“先生,您老人家放心,学生一定不负您和袁先生的教诲。”
轻轻拍了拍李景的手,徐光启笑道:“走吧,带我看看咱们的科学院。”
李景擦拭了下眼角,转头向小五招了招手,小五见了,急命亲兵抬了软轿过来。
“先生,您请上轿。”扶着徐光启,李景说道。
徐光启点点头,也不客气,抬腿上了软轿。
待徐光启坐稳,李景笑了笑道:“先生,您的府邸我还给您安排在以前住的地方,您要是觉得哪里不妥就跟学生说一声。”
“不管他们,我就住科学院里,家里人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大明现在国库空虚,不要在我身上浪费钱。”徐光启道。
李景闻言笑道:“家里的事您就别管了,我都安排好了,您只管住的舒服就行,另外世兄和几位世侄在您身边,正好让他们以尽孝道。”
徐光启笑了笑,轻轻点了点李景道:“你啊!总是这么细心,你的事情这么多,以后这样的事情就不要管了。”
李景摇头笑道:“别人我肯定是不会去管的,但是您和袁先生的事情我是一定要亲自过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