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曹变蛟紧追不舍,一是不给后金军思考的时间,二是就算他们知道来路有伏兵,由于曹变蛟紧追不舍,他们也没有时间调整路线。
曹文诏身经百战,对战场上士兵的心理非常清楚,官屯堡之战他利用女真人的固有思维再加上人的惯性思维,成功把后金大军包了饺子。
待后金军进入埋伏圈,曹文诏一声令下,伏兵尽出,一顿炮轰枪打之下,一万余后军部队几乎被消灭殆尽,仅有不足千人逃回大营。
大明自萨尔浒之战以后,与后金作战鲜有胜绩,以前只要斩杀几百女真士兵便可称得上是大捷,不想这次竟然一次性消灭一万余后金部队。
与后金的伤亡人数相比,此战明军的伤亡人数极少,阵亡只有不足百人,受伤的也只有几百人。
按说打仗有伤亡是正常的事情,官屯堡之战以如此低的伤亡人数消灭上万敌军己可称得上是完胜。不过曹文诏对这个结果非常地不满意。
在曹文诏想来,这次战役伤亡的总数不应该超过一百人,现在伤亡的人数远过他的预期,曹文诏对此十分不解,遂派人调查。
经调查曹文诏才知道,这些人当中除了十来个士兵是因为马失前蹄从马上摔下来,后面的骑兵来不及避让,被战马踩踏造成的伤亡,其余的伤亡全是因为追得过猛,忘记跟后金军拉开距离造成的。
济世军作战时不着恺甲,防御力非常薄弱,追击过近,便很容易被后金的弓箭所伤,其中更有甚者竟然是近身时被后金砍伤。
听到这个结果,曹文诏大发雷a,把曹变蛟,孙虎头,李定国三人叫去一通臭骂。
曹文诏很清楚,李景对手下的士兵就像对待兄弟一样,出了这么多无谓的丧亡,李景就算嘴里不说,心里定然对他不满意。
实际上,出现伤亡的只有孙虎头的部队,这小子立功心切,率兵追得过急,这才出现这么多的伤亡。
不过曹文诏并没有单独训斥孙虎头,而是把侄子曹变蛟和李定国一起训斥了一顿。
所谓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儿,孙虎头也知道曹变蛟和李定国是给自己垫背,对两人极为歉疚,为此请两人好生吃了顿酒。
听说三人喝完酒以后差点拜了把子,曹文诏心里这才踏实下来。
有时候吃亏是福,曹文诏很清楚该吃亏的时候就得吃点亏。
别看侄子跟着挨了顿骂,但是却因此跟孙虎头和李定国结下了交情,因此细细算来曹变蛟根本没有吃亏,有这个交情放在那里,日后孙虎头怎么也得照顾一下曾经帮他背黑锅的难兄难弟。
当然最大的黑锅还得曹文诏自己去背,在训斥完以后,曹文诏则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的身上,说自己指挥不当才造成这么多的伤亡。
,听说阵亡了一百余人,受伤了数百人,李景一愣,以济世军如此优势的火力怎能有这么多人伤亡,待听曹文诏说自己指挥不当,李景微微皱了皱眉。
对曹文诏李景还是非常了解的,李景深知曹文诏作战虽勇,却绝不是莽撞之辈,打仗时,挖坑儿下套儿什么手段都用,绝不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跟敌军近战。
不说两人事先定好的战略目标,但从战术角度来说曹文诏也不会做这么蠢的事情。
抛去李景的战略目标不说,单凭眼下两军的数量对比,后金部队在人数方面可谓占据了绝对优势,想靠野战把他们一次全歼根本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能一次全歼,那完全没必要追敌过甚,多打几仗就可以把敌军一点点消灭干净。
曹文诏要是连这点耐性都没有,怎么可能跟流寇打了那么多年仗部下却没有多少伤亡?
李景稍一琢磨便知曹文诏这是在替别人承担责任。
曹变蛟随曹文诏久历战阵,不可能轻敌冒进。
马科这次率领的是步兵和炮兵,此战打得最好的就是步兵和炮兵,而且步兵和炮兵根本没有伤亡,也就是说责任跟马科一点关系都没有。
剩下就是李定国和孙虎头。
李定国年龄虽比孙虎头小很多,但是做事极稳,不然李景也不会把骑兵师的重担交给他,说李定国轻敌冒进李景是绝不相信的。
那就只能是孙虎头了,也只有孙虎头犯错,才会让曹文诏替他背黑锅。
收起2楼2013…12…05 08:42 |
第278章 瞒天过海
李景转瞬间想明原委,不仅摇了摇头,李景很清楚曹文诏为什么给孙虎头担责。
曹文诏这么做不光是保护下属,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孙虎头是李景的义子,曹文诏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孙虎头。
孙虎头今年刚刚二十出头,这么小的年纪便受到李景的重用,日后前途不可限量。若是孙虎头因此记恨于他,曹文诏本人倒没啥,但是子侄辈怕是要难过了。
曹文诏这种做法确实无可厚非,不过这样做等于是在骄纵孙虎头,孙虎头行事本来就有些莽撞,要是被惯坏了,带兵打仗时再不听从主将军令约束,日后必然会酿成大祸。
叹了口气,李景知道孙虎头此次轻敌冒进跟自己有莫大的关系。
孙虎头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除了对自己尚存畏惧,便是他亲爹老子说话有时都不好使。李景明知孙虎头的性格,偏偏没有善加教导,并且还委以重任,孙虎头恃宠生骄,自然不把曹文诏这样新加入济世军的将领放在眼里。
琢磨了一会儿,李景暂时把孙虎头的事情放在一边,现在可不是处置孙虎头的时候,因为现在大同的战事并来结束。
在曹文诏带兵到官屯堡设伏的时候,大同一线的后金军兵分三路,一路追击曹文诏,另外两路向得胜五堡发起攻击,具体地说是向得胜口堡和镇羌堡发起攻击。
在遭到济世军猛烈地炮击之后,后金军急忙撤退。
对皇太极来说,攻打两堡失利根本算不了什么,从他老子努尔哈赤开始,攻坚战后金鲜有不吃亏的,攻城时被炮轰,对后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不过随后的消息令皇太极大吃一惊,后金军一万余部队竟然在野战中差点全军覆没。对皇太极来说,野战失利才是真正的噩耗,这时,皇太极也知道中了明军的诱敌之计。
通过询问败兵,皇太极得知,伏击的明军武器极其犀利,而且部队的人数大约有一万人以上。
一万人对一万人,己方竟然全军覆没,这支部队到底是什么部队?
皇太极这次攻打宣大一线的目的只是抢劫,并不是来玩命的,但是吃了这么大的亏,皇太极马上改变原来的初衷。
皇太极虽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军事家,但是打仗还是很有一套的,眼见大同一线无法攻破,便把注意力放到宣府方向。
宣府并不是府,隶属于万全都司,乃是九边重镇之一,最高军事长官为总兵,跟大同总兵平级。
如果说得胜堡是大同的门户,那么上方堡便是宣府的门户。
此前,后金军攻占上方堡,但是在攻打宣府的时候吃了亏,这才退回应州转而攻打大同。现在在大同又吃了亏,皇太极又把注意力放到了上方堡。
从地形来说,宣府一带并不利于骑兵作战,正因为如此明军绝想不到自己会从宣府方向绕路。
皇太极的打算是,从上方堡沿长城外线迁回,伺机打通一处关隘,然后越过长城,抄大同的后路,再从背后向得胜堡发起攻击。
这一手,是皇太极从三国演义中学到的。
对于后金这帮文盲来说,孙子兵法一类的兵书太过晦涩难懂,他们根本掌握不了,也就三国演义这样配有图画的小说还能看懂,干是三国演义便成为后金将领必修的军事教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魏延曾献计从子午谷穿出抄魏军的后路,诸葛亮没有采纳。后来邓艾灭蜀则采用这条路线,最后一举灭蜀,建不世之奇功。
实际上,这条计策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不过是自险道抄后路,能不能成功全在于防守一方有没有防范不过这条计策的使用者大多都成功了,因为防守方大多没有防范,或者说是疏于防范。
细说起来,这个攻击策略有些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
使用瞒天过海之计,其实就是利用敌人的惯性思维。
备周则易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这句话的意思是:防备周密就容易放松警惕,经常见过的事情就会不再产生怀疑,阴谋往往隐藏在公开暴露的事情里面,而不是跟公开暴露的事情相对立的,非常公开的事情当中往往藏着非常隐秘的阴谋。
唯一不同的是,瞒天过海是人为的令敌人麻痹大意。
而此计能够成功,则是因为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敌人会从这么险要的地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