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承恩闻听拍手道:“对,这些人了解自身的难处,又是为自己办事儿,自然不会跟官员们一个鼻孔出气儿,这样一来就能反映出真正的民意。”
李景摇摇头道:“要说其中弊病恐怕还会有的,毕竟地方官员管着他们,有时他们迫于淫威也未必敢把实情上报,这就要都察院的人大力督查,还是要多管齐下才行。”
王承恩点点头,知道李景所言非虚。
有些时候,事情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不是说成立了一个部门就能解决问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面的官员总能找出漏洞来钻。
不过王承恩也知道,李景能做到这些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李景考虑的是老百姓的利益,跟当权阶层是有冲突的,也就是说李景现在做的是跟整个制度作对。
李景现在手里有兵,没人敢把他怎么样,但是日后谁知道呢,一旦有什么疏漏,李景的下场怕是要极惨。
不知为什么,王承恩心里十分不愿意李景出现那样的情况。
琢磨了一会儿,王承恩说道:“李将军,你这一身干系极大,可一定要保重啊!
李景闻听一愕,看了看王承恩,轻轻点了点头:“多谢王公公忠告。”
王承思叹了口气道:“说实话,王某要不是一个废人,一定会跟李将军做一番大事,可惜王某有心无力,更兼从小服侍皇上,不敢轻离。因此,有些事情还望将军莫怪。”
李景点了点头,知道王承恩这是在告诉自己,他对朱由检一片忠心,不会做对不起朱由检的事情。
对王承恩李景还是很佩服的,想了想李景凝视着王承恩道:“王公公,你对皇上忠心李某心里清楚,决不会让公公做对不起皇上的事情。不过呢,李某忠于的是大明,是这个国家,有时难免要跟皇上的利益产生冲突。因此为了普天下的百姓着想,还请公公多劝劝皇上,不要总是一意孤行。”
王承恩看着李景的眼睛默默点了点头。
说实话,他有些不明白李景为什么要把皇上和大明分开。
大明不就是皇上的么?
忠于大明不就是忠于皇上么?
但是王承恩知道李景肯定不是这个意思。
要说李景忠于皇上他是根本不信的。
这一点从李景做的事情就能看出来,李景对皇上什么态度他更是一清二楚。
在王承恩看来,李景根本就没看得起皇上。
他连皇上都看不起,何谈忠心?
但是对于李景忠于大明这一点王承恩却毫不怀疑,李景做的事,每一桩,每一件,无不是为大明着想。
超级巨星极品小农场汉魏文魁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我的女仆机器人都市灵仙帝国之大中华末世药奴葬剑江湖左手上帝,右手地狱寻途无极开天
第262章 民情署
李景相信,刘书言既然没有给灾民建房,那肯定是贪墨了一部分钱。
李景可是来自现代,见惯了腐败的官员如何上下其手,从工程中捞钱。
承建一堆豆腐渣工程,只要把主管官员打点足了,就没人会去追究,出了事故,再去贿赂查案的人员。
总之,不是我们没用心干,更不是不想好好干,而是材料不合格,是土地不行,不是土地太软,要不就是下面石头太多,反正跟人没关系。
对付这些人,李景只用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逮着就杀。
第二个办法是:罪行不够杀头的,就让犯事儿的人倾家荡产,然后关进牢房。
也就是这两年李景的脾气收敛了,当着王承恩的面没有当场发作,不然的话,像刘书言这样的直接就童下了。
另外李景相信,刘书言既然敢贪墨给灾民建房的钱,那么保不齐就把盐私下卖给盐商。
如果刘书言真的做了,那就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下面的人肯定都跟着拿了好处。
也就是说,这一块一旦烂了,肯定是全部烂了。
甚至李景还怀疑张理等人也从中拿了好处。
否则的话,不会等到自己来看才发现问题。
张理这些人能力还是有的,做事也比较有章法,但是毕竟不是李景的亲信。
哪怕张理在其中没有什么事儿,李景也不放心再把盐务交给他来管理。
不用张理管理,那用谁来管?答案只有一个:亲信!
能做李景的亲信,必然了解李景的脾性。
这些人最多只敢犯一点小错,大错是绝不敢犯的。
而像盐厂这么重要的地方,当然要用最亲信的人来管理。
李景身边有这个能力,而且是绝对亲信的当然只有沈正。
让沈正负责盐厂的商业运作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沈正本身就有钱,多大数目的钱都见过。何况李景的家产本就是沈正给的,他想用钱只需跟李景要就可以,哪怕他要再多的钱李景都会给他,完全用不着私自做手脚弄钱,更不会贪图小利坏了女婿的正事。
可以说选沈正经营盐广,李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将盐厂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是李景考虑很久的事情,同样设置民情署李景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随着李景的事情越来越多,己经不能再像红山岭时那样,每天都可以到下面看一看,问一问,虽不能说耳目闭塞,但是毕竟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掌握民情。
李景知道自己的根基来自哪里,不是他手里有兵,也不是他手里有钱,而是他拥有民心,拥有民望,治下的老百姓才是他最大的根基。
哪怕他手里没兵没钱,只要还有这些老百姓,不需三年,又可以打造出一支济世军出来。
因此李景对治下的老百姓可谓异常重视。
但是平阳府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李景哪里有时间自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看,去问?
于是李景就萌生设置民情署这个想法。
考虑到可能对地方官员不满,用地方官员管理的话,恐怕要遭受一些不良官员的迫害或者报复。因此李景决定将民情署独立出来,不在本地选取官员,并且实行轮换制。
另外李景设置了考成制度,提拔晋升官员时,解决老百姓的困难,稳定民心便是考成时最重要的一条依据,这样一来,民情署的权力便显现出来。
不过谁才能代表民意?自然不是那些士绅地主和官员,而是老百姓的意愿。
因此李景决定把民情署的基层机构安置在村,屯这一级别。
老百姓有事就在自己村屯的民情署进行反映,村屯一级的官员就由本地有声望的老人来担任。
民情署的人接到投诉便向村长和里长反映,如果村长和里长拖延处理或者不予处理,抑或是不能处理,那么这一级的民情署的官员便可以向上一级,乡镇一级的民情署反映,这一级民情署的官员会督促乡镇官员马上处理投诉的事宜。
如果乡镇一级的官员还不予处理,那么便向县一级的民情署反映,然后是州一级再然后是府一级,最后会到李景这里。
设置这么多级别的官员,是李景希望能在地方解决的就在地方解决,只有地方解决不了的再向上一级反映,这样会省时省力。
同时还规定老百姓到民情署反映问题必须要有记录,处理完的和没有处理完的都要归类分档,这些记录就是日后考成的依据。
而且李景可以通过民情署记录的事情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如果李景时间充裕,还可以下到地方,亲自询问问题解决的情况;这样一来,李景就可以掌握民意。
不过这段时间李景的事情一桩接着一桩,尤其跟朱由检打擂台耗心耗力,因此虽然把民情署的框架定好了,却并未通知下去。
当然民情署也不是说设立就能设立的,光是准备官员就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最基层的官员需要考察。
另外还要通知官员和老百姓民情署的用处以及职权范围,这都需要很多时间才能完成。
这次李景陪同王承恩来盐厂视察,看到工人的住处简陋,而自己完全不知道,因此决定马上成立民情署。
将民情署的用途和重要性跟王承恩以及众官员详细地解释了一遍,众官员一边连连点头,一边心里暗暗叫苦。
民情署看似没什么权力,但是因为是考成的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民情署等干是掌握着官员们升迁的命脉 王承恩听了心里却暗暗叹服,朝廷其实也设置有类似的部门,不过却是摆设,根本没什么用处,哪里像李景这么重视。
朝廷要是像李景这般重视,下面的官员哪敢胡作非为?哪敢阁顾民意?
如果大明的官员们体恤民意,就算受灾严重,只要真的想法子赈济灾民,老百姓又怎会造反?大明也不会出现眼下的局面。
见众人沉默不语,李景叹了口气道:“很多官员当了多年的官老爷,早己经忘记当官的目的是什么了,当官不为民做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