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此时的基辅,也显然成为了波兰人一个重要的后勤中心。
然而在北路集群主力经过十多天的行军逼近第聂伯河之上的这座名城的时候,哥萨克人与波兰人的袭扰却渐渐减少了。对此李少华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因为在之前那些企图“疲兵”的敌人也付出了足够的代价,碰了足够多的钉子。李少华也十分清醒的得出了结论,并在渡河之前对众人说道:“这些日子以来敌军虽然摸清了我们的作战能力,但我们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我想他们是不会去守第聂伯河了。如果我是敌军的指挥官,又有主动挑衅的勇气,那多半会把决战选择在河西,并在河畔我军的炮队及辎重没有完全能够或河的时候同我们决战。所以,在渡河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
第聂伯河外情部在几年前的时候就有过专门的调查,这条在地图上看似如同天堑一般的河流实际上远起不到长江那样的作用和地位。河流的水量远不能同长江相比,而且在河流的大部分地段大部分时间,都不超过两里左右的距离。这就意味着:在近代,炮火部署在河岸就可以有效的封锁河流并支持对岸的战斗并进行火力准备在现代:轻重机枪与平射炮步兵炮就可以有效压制对岸的火力点了。也无怪乎在1943年德军依然没有燃料危机,并且战术战斗依旧对苏军拥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都能让苏军反攻过第聂伯河,它确实是一条鸡肋的防线。
北路集群在抵达河岸的时候并没有像跨越伊斯坦布尔海峡的近卫部队先锋主力那样决定趁夜渡河,在拥有强势的环境下,李少华决定在白天渡河。因为白天的情况下可以让炮火更精确的掩护渡河部队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不确定的风险。
经过队伍里外情侦察员的侦察和空中热气球手们的侦察:波兰军队的主力已经集结在为于基辅段第聂伯河以西的地方。李少华所率领的北路集群主力并没有在敌军重兵之下强度的兴趣,还是选择了在基辅以南方向大概三十里左右的位置上展开了渡河。
炮火和辎重部队趁着夜色抵达河畔并伪装起来,在上万人的忙碌之下,用于投送力量的渡河工具也在很短时间内完全准备妥当了。在河流远远没有长江那么湍急的情况下简单的泅渡装置都能让士兵在不经过太严格训练的情况下过河。木排级别的小船运送炮火和辎重都可以显得很安稳。
这在广袤平原上的河流,即便是夏季,水流速度也只跟大运河差不多。低于中国境内大多数自西向东的河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路集群在第一波次中就投入了三个旅群整整一个暂编师的兵力展开强渡。临时制作的木排小船甚至干脆放弃了运送士兵的任务,主要的任务反而是把近卫精兵与线膛枪手集结起来用于对岸边的精确压制来确保在炮火的保证之外再多一道安全阀。
虽然木排并没有什么人力螺旋桨,不过这不到两里的河流进行渡河一次往返往往还是能在不到半个时辰内就完成。第九暂编师在最后渡河的时候,才遇到了从基辅赶来的船队企图支持。但是却遭到了已经过河并部署在河西岸的上百门中重火炮的猛烈阻拦。
如果说土耳其人的造船技术不仅比不了西欧,甚至比福建人还落后,那么这些波兰人在造船方面就显得比土耳其人还要落后了。在基辅一带也没有什么象样的大船。
中重火炮发射的一些重霰弹都能有效的威胁从基辅方向逼近过来的波兰人船只了。在连绵不断的猛烈炮火于不过数分钟的时间内就击沉了几十艘波兰人的船队之后,波军似乎放弃了在炮火掩护之下并不算宽大的河面上展开水战的企图了。
第九暂编师炮兵和辎重部队的过河就这样显得有惊无险起来。
其实,这并不是李峰的本意,只是李峰并没有在之前认真研究第聂伯河的水文,以为这样一条在地图上十分明显的大河,那由陆路远道而来的数万人大军怎么说也得花上小半天的时间来渡河,却没有想到这里的河流即便是夏季来临的时候也平静到足够展开十分轻松的泅渡。
当波兰人的数万主力从基辅赶到北路集群的渡河地点的时候,上岸的北路集群三个暂编师也完成了迎接战斗的准备并以看起来十分密集的队形准备迎接波军精锐主力的挑战。
在这个时候,负责观察敌阵的空中热气球侦察员忽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波兰步兵,也通过手写传信的方式发出了警告:敌人似乎有一些抬炮队伍,从空中抵近侦察与攻击可能要面临风险。
第1229章 东欧决战(三)
在决战前,包括李少华在内的北路集群官兵对决战虽然充满着期盼,可也知道在向西进攻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比较危险的情况。毕竟一个军事潜力庞大的文明区域如果联兵出动精锐力量,还还是不可小视的作战力量。因此在登陆成功并完成作战集结并得到敌军大部队竟然赶来主动挑衅之后,不少官兵庆幸之中还多少有一丝兴奋。
“你觉得这次敌人来了有多少人?”一名新军主力部队连战笑着问身边的军官。在新军主力部队最初的时候有比较严格的军纪,可是随着作战的增多也逐渐的总结除了一个经验和原则:对于没有在战场上有突出表现并获得云麾及以上勋章的人来说:部分纪律是依然有效的。因为要把一个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平民打造成军人,总是要克服趋利避害的先天本性。可是对于超出一般优秀军人层次的精锐来说,就未必需要这种“军营养成了”。
“我看最多不超过十万,我们可能要失望了。我听说这些东欧小国们不少是多年的世仇,联合起来并不容易。”副连长则有些无奈与失望:“听说南路主力曾经对付过上百万人的波斯大阵,那该是一种什么样儿的体验?”
“好了好了!别说话了,远处的警戒旗帜已经竖立起来了。敌人可能已经到了三四里外的地方。”一名负责侦察传令的战士提醒道。
相比更北的方向,在度过基辅之后的西乌克兰,对于见惯了东方复杂地貌和崇山峻岭的官兵们来说仍然是那样开阔的令人放心,四里外的敌军无需空中的侦察热气球,直接就可以被前排一般的官兵们看清了。
“做好战斗准备,敌军冲过来的时候,前两排分上下同时展开火力。在火力耗尽或者某些原因而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后面的人上。近接交战的时候要注意使用短拉火管、后排的人要注意把重手榴弹拉燃后扔到敌军的后队,明白没有?”军官们不厌其烦的做着最后的提醒。
为了保证第一次以密集队形迎敌的可靠性,李少华还是对这些经历过不少作战的官兵们传达了简单的注意事项。
经过不少经验的总结:面对敌军骑兵为主力的攻击的时候,如果从一里左右的距离上展开火力,那根本发射不了多少炮弹就会接战,因此,在辽阔的原野上当敌军的骑兵李少华在敌军大部队开始在五里左右距离上展开集结的时候就下达了使用霰弹进行轰击的命令。
在这个距离上进行重霰弹轰击,纵深误差几乎能有半里左右的纵深,这还不计测距误差。基本上数十枚重霰弹才能有效杀伤一人。如果考虑敌军机动和躲避的问题,则至少需要二百多发重霰弹才有可能杀伤一人。在这个距离上要想用霰弹进行有效的杀伤,一两半克左右的常规霰弹已经不合适了,只能使用六两上下的重霰弹,这样才能对远处的重防护目标有一定威慑力。
不过,如今拥有四百余门身管炮的北路集群也不是夕日靠少量的马匹驮载弹药的“吴下阿盟”,并不在意在这个距离上有过多的浪费。
猛烈的炮火在第军刚刚完成集结的时候就足足打出了四轮,几万枚六两左右的重霰弹如同黑雨一般使某些视角下的天空都显得灰暗起来,短时间内就让刚刚完成集结的波兰与乌克兰人的骑兵损失了上千匹马及数百官兵,这迫使波兰人不得不改变预定的计划提前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了。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也没有奢求什么,毕竟这场面对强敌的决战不可能是毫无代价的,甚至必然是代价惨重的。唯一的期望就只有李峰等人不过于偏狭,知道会战的失败会面临什么后果了。
从这么远的距离上就开始遭受炮火的威胁是此时代的欧洲战场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儿,大部分普通的乌克兰人与哥萨克人不少军官从望远镜内见到了那远处的敌军已经并不算单薄的阵型就感觉到了一种绝望。
不少的骑兵队伍开始在展开进攻之后不久就司机开留,而这时候不动的翼骑兵等精锐还有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