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路的建设对国家是有百利而无害的事情,在运输便利的需要前提下建设道路,总是要比因为单纯的国防需要去建设好很多,不是吗?
“……对于建设由中原向草原的道路可以规划为五年时间,期间能够雇佣更多的中原黔首。对于治安和维稳也有促进作用,”萧何是站在一张庞大但是悬挂起来的山川舆图前方,说话的时候手也一直在山川舆图上画动着。手移向西北的时候继续说:“这边已经有一条直道,这条直道是由咸阳直通九原……”
大秦建设直道的时间段正是吕哲来到这个年代的时候,他本人还亲自参与对直道建设的监督,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才是昨天的事情。
其实秦国除了建设直道之外还会建设另一种道路,那是一种叫作驰道的道路,算是华夏历史上最高的国有高速公路。驰道的建设是“车同轨”延伸出来的一个产物。很多驰道是在原有的旧路上进行修缮或是扩建,那么也就说明秦国很清楚畅通的道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可惜的是不管是原有的历史版本或是吕哲的这个版本,大秦对驰道的建设都没有能够达到预期。
吕哲统治下的国家,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继承了多国的遗产,遗产指的不是什么贵金属财富,是那些原有的道路基础。
关于国家公路的建设,汉国对长江以南的道路建设已经持续了七八个年头,最先完成的是南郡通常黔中(苍梧郡)的大道,随后是南郡通往衡山郡的驰道,后面因为对岭南的征讨需要也动用了庞大的人力物力建设通往南亚的路线,可是到目前为止很多道路都还没有建设完毕。
吕哲将中原各地纳入统治范围,相比起南方基础的薄弱,中原因为是华夏族群栖息了数千年的地区,很多地方的建设要比南方成熟。因为战乱大多人流离失所,想要维持治安的同时也是将大部分人集中起来管理,官方行为的雇佣之下劳力充足,一直是在粮秣运输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中原各地雇佣的劳力主要建设就是集中在对道路和河流上面。
赖于中原旧有列国和秦国统治期间的良好基础,萧何向吕哲的报告是,中原各地的道路建设计划会比南方各地更为迅速。
“也对,一个是一空二白,什么都是从头开始,另一个是已经有基础……”吕哲不断点头,强调道:“但是不能因为南方的困难而停止建设的脚步。”
萧何自然是明白。
因为开始对南方进行开发,也是因为两季稻的提前出现,身为执政的萧何万分的清楚对南方的建设意味着什么。随着南方各郡的建设成果显现,已经能够看见南方某些区域成为粮食产地的影子,毫不违心的评估,未来光是苍梧、长沙、庐江、南海四地的粮食产量就能够养活至少三四千万人口,而那还是因为没有全面得到开发的前提。
吕哲才不会告诉萧何什么是“湖广熟,天下足”,要是得到足够地开发,那可是能够养活三四亿人口的粮产地。
族群的扩张是建立在什么条件下?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扩张是依赖于人口,但是想要拥有足够的人口前提是粮食充足。吕哲心中已经有相对完整的计划,那就是尽可能低投入力量到南方的开发上面,增加族群食物出产量,然后进行生育鼓励,要是能够在二十年内让华夏族群的总人口突破五亿,有了先期的扩张案例在,到了那个时候或许不再需要他绞尽脑汁地进行带动,因为生存空间的需要哪怕是失去了他的引领,族群也会想尽办法向外扩张,以谋求更大的栖息地。
“王上,关于您下令寻找硝石和硫磺已经有眉目。我们的船队找到了一个满是黑漆漆沙灰的大岛,不知道是不是您所说的硫磺岛?”
“哦?!已经找到了???”
也该是时候海面上有汉军的船只乱窜了,毕竟初步的指南针已经出现,海洋上能够辨别方向之后唯一的障碍就是关于船只是不是足够牢固。
几年中吕哲在沿岸设立了四座造船厂,因为有经由海路向北方进行运输的例子在,军方对于征服大海也产生了兴趣,自然是乐于增加投入,很多贵族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见吕哲很重视海洋也进行跟风,已经出现几家联合或是一个家族性质,于沿海也开设造船厂,致力于研究海洋船只。
私立的造船厂或许没有长远的目光,很多只是单纯地想要争取关于国家对造船的订单,不过那是吕哲所乐意看到的,自然是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方便。
“另外,我们的探勘队伍已经在北方寻找到新的登陆点,那是一个当地人叫沓氏区域向西约五十里的地方。”
“舆图上点出来。”
“诺!”
吕哲起身靠近,一看之下有些愣神。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司马欣手指点的位置是现代的旅顺吧?
第七百六十七章:残酷性
按照地理位置而言,旅顺所在的位置并不是目前阶段最佳的海航线,毕竟汉军现在大量需要补给的是在西北内陆,若是从南方走海运将物资运抵旅顺,那么还要走上几千里才能运输到沃野,那么和从本土走陆路将物资直接运输到沃野有什么区别?
华夏大陆天然的港口不算少,所谓的天然港口自然就是不需要经过太复杂改造的地理位置,那里的水下深度不能是一种大陆架缓步倾斜的环境,应该是岸边位置依然可以停靠大型船只的水域环境。
吕哲记得的天然港口并不多,南方的三个天然港口已经被利用起来,记忆中北方的天然港口主要是集中在现代青岛区域,印象最深的自然是胶州湾,毕竟在近现代的时候发生过德国租借青岛的事件,德国之所以强行租借青岛就是因为胶州湾是一个天然的港口。
距离胶州湾向北的区域,于现代的天津海岸线也有不错的海岸线,那里虽然不是天然的港口,可是只要经过稍微的改造也能成为吞吐量巨大的海港。问题是那里目前是属于广阳郡和巨鹿郡的交界处,现在不管是广阳郡还是巨鹿郡都是属于临淄郡瘟疫的影响地区,那么哪怕是经过稍微的改造旧能够成为港口,也无法调动人力前去建设。
“……逐渐控制辽东地区,不在瘟疫区域内的辽西郡、辽东郡、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代郡。这些区域的郡县也需要来自南方的粮食。”萧何说着看向了司马欣。
司马欣会意,接过话头说道:“我们在征服齐燕期间遭遇了来自东胡的骑兵,说明东胡也在关注南方的局面。那么对东胡进行必要的警戒势在必行,因此在后期还需要调遣军团入驻燕地。”
总得来说,执政官萧何和太尉司马欣都是从实际需要上在讲述旅顺成为海运港口的必要性,不单单是为了西北塞外战局在进行思考。
自临淄爆发瘟疫,汉军一直在致力于将瘟疫封锁在已经爆发的区域不让其蔓延开来。封锁瘟疫区域的做法无可厚非,不存在什么残忍性,毕竟这个不进行封锁才是对非瘟疫区域的不负责。其后。特别是汉国有持续支持瘟疫区域粮食的前提下,已经要比历朝历代的做法好很多。历朝历代不但进行封锁,甚至还出动大军进行杀戮,最后前去杀戮的军队基本也是被放弃掉。
吕哲再怎么说都是一个现代人,他可能没有专业的医疗知识去治愈瘟疫。但是对于采取一些卫生限制来进行预防总该是会的。
其实现在已经有怎么避免瘟疫的蔓延方法,那就是限制人口流动和关于水源的控制,后面吕哲又规定只能喝经过煮沸的水,向瘟疫区域投送大量的石灰、硫磺等等物资,针对性的要求卫生条件,与之封锁相辅助起来,几个月过去瘟疫已经停止向外蔓延。
官府不是全然放弃,对于瘟疫区的黔首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很多时候来自心灵上的安慰能够使恐慌的人安稳下来。那也是其后一系列卫生规定能够得到真正实施的前提,不然黔首不配合什么都是枉然。
瘟疫停止向外蔓延,想要根治那却是没有办法的。到了这一阶段其实已经是一种人体抵抗力与病菌的战斗,这场战斗很多时候是以染上瘟疫的人“全军阵亡”作为结局。
“初步计算,瘟疫区内的人口该是有三十余万,我们无法对染上瘟疫的人数进行统计,”萧何说这个的时候神情很是沉重:“在未来的至少三年之内,那些区域都会处于封锁状态。直至真正确认瘟疫已经消失,封锁才会获得解除。”
吕哲听得心脏也是一颤一颤的。三十多万的人口啊,对于目前不到二千万总人口的华夏族群来说是六十六分之一,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也就是说,在至少三年之内,我们无法再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