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戟沉沙,只有二百五十一名船员被救起,其余全部沉入大海。渤海号巡洋舰被重创,熊熊燃烧的大火直到一个半小时后才被扑灭,勉强拖回湛江港后因为损伤太严重而被放弃。
驱逐舰分队中昆明号、南昌号和贵阳号被击沉,上海号和福州号遭受重创。数量处于绝对劣势,又被狼群一般的鱼雷艇分队攻击,就在分队司令吕洋认为抵挡不住的时候,吕海率领的两艘火力强大的战列舰终于抵达。
这两艘超级战舰再次成为改变战场局势的棋子,它们在六千米外的第一轮齐射就击沉了远征舰队两艘战舰,手感热得发烫的炮手们还没有从大战二十艘战列舰的兴奋中平静下来,面对小鸡仔般的巡洋舰和驱逐舰,毫不吝啬珍贵的主炮穿甲弹。
第四轮齐射后远征舰队鱼雷艇分队就加速离开了战场,但是航速超慢的巡洋舰分队却被留在了这片海域,最后四艘老旧巡洋舰投降,其余全部被击沉。逃走的是十一艘鱼雷艇,吕海没有下令追击,这场战斗让己方的驱逐舰分队损失很大,大部分都带着伤,不适合继续进行战斗。
纳塔尔是真哭了,蹲在自己的舱室里哭得像一个小孩子,这是英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沉没战船数量接近目前海军总数的三分之一。他的大脑一片空白,自己将被历史铭记,作为反面教材被一代代的英国人提起。现在自己将被整个舰队鄙视和敌视,回到国内后将被所有的国民敌视,一直到自己临死之前,都会受到各种调查,名声扫地、家族受到连累。纳塔尔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在海战中死亡,死人是不会受到追究的,起码自己的不用经受那些无尽的指责。
或许,现在死亡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吧。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左轮手枪和一盒子弹,然后一颗一颗的填装进去,颤抖的手将枪口放进嘴巴里,闭上眼睛沉默几秒后,扣动了扳机。
舰队司令的自杀没有在舰队内部引起多大的波澜,所有官兵都成了活死人一样行尸走肉,从海战中幸存没有让他们觉得幸运,反而他们更羡慕在海战中牺牲的战友。
轻伤的勇士号装巡司令塔里,杰里科强打着精神指挥战舰前进,鱼雷艇分队与舰队汇合后,杰里科发现远征舰队全部战舰已经都在这里,九艘战列舰、十一艘鱼雷艇、两艘装巡、四艘后勤补给舰,总共二十六艘战舰,看起来那么渺小、那么萧条。与通过苏伊士运河时的壮观相比,不忍直视。之前一百零三艘战船,只剩下这么点,伦敦乃至整个英国都要因为这次失败而哭泣吧!
一个念头在杰里科的心头升起,并迅速变得坚定起来,这次失败不算什么,英国还有更多的战舰,还有强大的造船能力。只要大量建造无畏舰、缩小与华国超级战舰的差距、至少拥有相同口径的火炮和远距离射击能力,英国海军还会在短时间内对华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三章 偃旗息鼓
【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金兰湾外,远征舰队依次进入港口,平安无事的返回并不意味着彻底安全,华国海军主力未损,还有继续攻击的能力。远征舰队经不起更大的损失,从7月17日进入港口,一直窝在港口内三个月都没有出港,到反华同盟宣布解散,华国与同盟各国签署和平条约后才返回本土。守候在港口外的潜艇大队没有收获更多的战果,固执的海狼们轮换着守在港口外,试图再次从远征舰队身上撕下一块肥肉,但没有成功。
伦敦,从首相府二楼的窗口往外看,汹涌的人群聚集在街道上,抗议的声浪此起彼伏,其中要求亨利首相和内阁下台的呼声最高。南海大海战的失败在民间掀起轩然大波,骄傲的英国人不愿意相信这个结局,也不愿意承认这次失败,在事实面前,许多英国人不知如何是好。要求严惩舰队将领、要求内阁下台、要求首相下台、要求继续派出海军围攻华国,从消息传来开始,四面八方的人群就聚集在伦敦,各种各样的游行示威接连不断。唐宁街十号和白厅正常的办公秩序受到严重的干扰,海军总部甚至受到人群的冲击。
陆军不得不调集两个步兵师的兵力进入伦敦维持秩序,羞愧不已的高层没有下达暴力镇压的命令,这让维持秩序的士兵成为泄愤的对象,鼻青脸肿成为士兵们的常态。
“我会引咎辞职,并向议会呈交海战详细的报告,保守党的弹劾由我一人承担,确保自由党继续执政。另外。辞职前我将向议会提交最后一个提案,那就是扩大海军拨款,设计建造二十艘无畏舰的海军扩张计划。相信我的辞职和这个计划能够平息民众的愤怒,至于华国,虽然我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他们已经完全的站起来,成为远东新的霸主,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遏制这个国家。”
亨利首相放下窗帘,对屋内的内阁成员们交待道,语气中充满无奈和悲凉。巨舰大炮时代英国人的第一次亮相就以悲剧收场,这对英国人的全球霸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所带来的后续影响将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十天后亨利首相辞职,但是前一天议会通过了《五年海军扩张计划》,计划中将加大对海军装备研究的拨款。加大造舰投入,扩建英国远东舰队的规模,加强新加坡要塞的建设。目标是在五年内拥有二十艘无畏战列舰,其中五艘为排水量超过两万五千吨级的新式战列舰,虽然海军装备专家们对此提出质疑,但是政治上的要求让他们不得不做到这一点。
除了应对民间汹涌的反对声和保守党的攻击外,英国政府还得对法西意三国进行安抚,众所周知。在海战的最后阶段,英国人抛弃了第四战列舰分队。致使法西意三国的战列舰沉没和沦为华国人的战利品。
法西意三国要求英国人对此作出解释,并赔偿三国的损失、严惩相关责任人。最直接的责任人纳塔尔上将已经自杀,英国人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到这个死人头上,尽管如此,这名将军还是英国的将军,英国政府无法推卸。
赔偿是不可能的。但又不得不照顾三国的颜面,欧洲的局势让英国不可能放弃法国这个盟友,也不能太过得罪西班牙和意大利两国。如果因为这件事把两国推到德国人一边,那么英国人在地中海的形势就危急了。
最后四国达成了协定,至于英国人付出了什么代价平息三国的愤怒不得而知。但看西班牙和意大利愤愤的表情、法国人比较满意的样子,就知道英国人还是着重安抚了法国。
反华同盟十国中只有美国在战前与华国拥有较大的贸易份额,本以为会在反华同盟战争中获得巨大利益的美国在海战结束后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就联络旧金山财团的乔治先生,希望乔治能与华国上层联系,传达美国的善意。
武力途径夺取失败,美国人又开始怀念和平时期华国带来的巨大利益,而且现在华国海军彻底掌握远东制海权,其殖民地菲律宾和太平洋上的岛屿立刻受到华国的威胁。在军事力量非常弱小的情况下,罗斯福只能捏着鼻子吞下苦果,开出一系列的条件让乔治交给华国上层的吕梁,希望回复两国关系正常化。
主次矛盾吕梁分得很清楚,自己也没有吊打全世界的野心,崛起的过程中与英国的矛盾不可调和,而英国可以轻易拉起一大帮手下打手,这让外界看起来像是华国对抗整个西方。不过西方世界里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人对于英国来说就是个别扭的国家,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在增强,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对英国的霸权地位也是个挑战。
不过怎能轻易放过这个********?罗斯福见风使舵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吕梁的条件是美国转让菲律宾给华国,为此华国向美国支付五千万英镑;美国停止向日俄联军提供后勤供应,退出反华同盟,每年向华国出口五百万吨钢材。
吕梁狮子大开口,美国人讨价还价,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反华同盟解散之前,两国之间的谈判还需要秘密进行。于是乔治、或者说吕二充当了两国之间谈判的中间人,当然,罗斯福的谈判底线多少会向乔治透漏一些,吕梁会在第一时间从吕二那里得到消息。
双方最大的争议在于菲律宾地区的转让,菲律宾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农业,尤其是制糖业。一直以来菲律宾的优势农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