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诡墓谜情-第3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山下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山谷底下好在是一块非常开阔平整的谷滩,杂草足足半人之高走在其中以我的个头估计也就只有一个头露的出来了。真想不通这么个地方怎么会有墓穴呢,况且还是大名鼎鼎包拯的墓穴。

“幕修我们不会搞错了吧,这山谷里怎么可能有墓呢。”我怀疑道。

“应该不会,按照风水学来讲,这谷滩乃是正阳之地,最适合埋葬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了,所以应该不会有错的,我们继续往前走走看。”幕修大声说道。

接着往前走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突然不远处的额安翔飞大喊了起来:“快来看,在这里。”

我于是使劲拨开杂草向着安翔飞靠近过去,等到走到安翔飞近前一看,原来拨开这一波杂草又是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足有足球场大小的空地,居然在这杂草的包围圈内。脚下的土松松软软,青草嫩绿,像是一抹鲜绿的草坪一样伸展开来,而在这偌大的平整的地面的中央也就是整个圆圈的正中心的位置赫然立着一座圆滚滚的石头墓,而且虽然有点距离但是诺达的石碑赫然立在中央气派非凡。

我们三人慢慢靠近走上前去,走到近前一看果然是包拯的墓,因为墓碑之上赫然写着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上书“孝肃包希仁之墓”最让我惊讶的居然是下书“嘉佑皇帝立” 足以说明包拯安葬在这里是嘉佑皇帝的意思,而且亲笔执书足以说明皇帝对于包拯的喜爱,与包拯在当时的地位。

包拯(九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一零六二年七月三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包拯墓志》《宋史?包拯传》《通志》卷八之五)。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读书耕田。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同供职阁中,遂结为世交。所以包拯与文彦博“方业进士,相友甚厚”,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父后来致仕返回原籍,赠太保。母宣氏,赠冯翔郡太夫人。

包拯兄弟三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均早前去世,只有他一个传宗接代。他家境殷实,所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熏陶。

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第四百三十二章 传说记载

而这个深厚民间老百姓喜爱的包青天,原来他的墓不在开封府,在这个河南最好的风水宝地神农山的深山之中。看着眼前这硕大苍老古朴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包拯生前的各种传奇故事,看的我们三人已经是入了神,深深地被这千年之前的清官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正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zhengzhi生涯。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其中这上面还记载了包拯生前所断过的几件案子,首先在石碑后面最上面记载道:“包拯在定远县任县令时,常常微服私访。一次,包拯带着衙吏经过某山岗时,见前面草丛上方苍蝇乱飞,并有一股血腥味扑来,便令衙吏察看。草丛里躺着一具男尸,身体已经腐烂,面目难辨,背上压着块大青石板,肩上还搭着只马褡裢子,内有木制“宋记”印戳——原来是个收卖粗大布的,查问地保,知本地没有姓宋的贩布商人。包拯断定这是谋财害命的案子。那么杀人犯是谁呢?

第二天,包拯贴出布告,说要在大堂上审石板。大家觉得好奇,都到堂上看稀奇事。那块青石板正放在堂中央,铁面无私的包拯喝道:“大胆石板,竟敢谋财害命,目无国法,给我狠打四十大板!”差役扬起板子,狠狠向石板打去,“噼噼啪啪”震得差役虎口疼痛。大家见状,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包拯斥责道:“本县断案,大堂上理应肃静,你们竟敢喧哗公堂,该当何罪?”

众人见包拯发怒,一齐跪下,口称“知罪”。

包拯说:“那好,你们讲,愿打还是愿罚?愿打,每人打四十大板;愿罚,每人举保画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违者严惩!”

大家愿罚。心想:“包大人真有意思,找不到凶犯,让众人来献一条孝布。”

三天之内,近街远集的粗大布一购而空。包拯的手下一边收布,一边核对布头上的印记,竟发现不少人交上的粗大布上有“宋记”印戳,与死者的印戳丝毫不差。经查问知是某布庄的。当下把某布庄老板抓来。老板一见死者的印戳,面如土灰,只得供认:死者宋某从外地收购粗大布,盖上印戳后寄存在他那里。他谋财害命,但匆忙之中忘了毁掉马褡裢子'

完全暴露了包拯的 智商之高啊,在看下面这则记载 :“传说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颇费他踌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跷,便状告开封府。

包公将毛妻冬花传讯、冬花虽言词哀切,但面露妖冶,外着丧服,内套红袄,分明具有杀夫嫌疑,但她声称丈大系“气鼓症”死亡。

包公问道:“既患气鼓症,可曾请医治疗?”

冬花对答:“丈夫命薄,未及请医,已气绝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杰开棺验尸。廖杰经验丰富,但验尸结果,虽见毛勤死状异样,但并无查出谋害痕迹。回转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汇报。

其妻阿英见他心事重重便问道:“你可曾验看那尸体的鼻子?”

廖杰反问:“验那鼻子何用?”

阿英说道:“那鼻子内大可作文章,倘从中钉上利钉,直通脑门,岂非能不留痕迹而致人死亡!”

廖杰将信将疑地连夜再去复验尸体,果见毛勤的鼻孔内有两根铁钉,于是真相大白,遂将冬花缉拿问罪。冬花抵赖不过,承认串通姘夫谋害亲夫。

事后,包公询问廖杰:“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验看尸体鼻孔的?”

廖杰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说:“请你妻子来府,我要当面酬谢。”

第二天,廖杰高兴地带着妻子到府里领赏。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对阿英端详了一会,开口问道:“你嫁给廖杰几年了?”阿英答道:“我们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杰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惊异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县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阅卷宗,得知县衙已对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结语。但我觉得此种结语颇存疑问。”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为。。”

“本府认为,路才系被人从鼻孔中钉钉谋害。”

廖杰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开棺,虽尸体已腐烂。但在鼻孔部位露出两根已锈的长钉。

包公继续审理路才案件。他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