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最大限度的扼制楚军的发展,曾纪泽在苏州战场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向南下的淮军九、十、十一团发去命令,命陈庆国、郑爽杰和许冠容三人立即对嘉兴展开进攻。
而这三位被曾纪泽亲手提拔的黄浦系将官也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三个团就分别肃清了嘉兴外围的太平军防御要塞,从北、西、东三面对嘉兴完成了包围。
淮军的南下攻势立即引起了左宗棠的不满,虽然嘉兴仍为太平军占领之下,但作为浙江省的巡抚,左宗棠当然不能容忍淮军进入他的地盘。
他这人一向自恃才高,名义上虽属曾国藩属下,但对待淮军入浙这件事上,却并没有事先向曾国藩提出意见,而是直接一道折子送到了北京,参奏曾纪泽的淮军越境争功。
目下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事已经到了收关阶段,曾、左的淮军楚军都是清廷依靠的地方武装,此件事涉及到两军之间的矛盾,清廷自然不好在这个时候责难任何一方。
不久之后,朝廷分下了两道书,分别对曾、左二人大为嘉奖一番,并强调两军要同心协力,凡事务必要以剿灭发匪为纲,不可妄逞私人意气。
清廷是以调和者,而非评判者的身份处理他二人的纷争,明面上并没有偏袒,但其实却是默认了淮军的入浙是以“剿灭发匪为纲”。这也难怪,他曾氏父子掌握湘、淮二军,是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而浙江毕竟不是主战场,西太后在与恭亲王商议之后,从大局着想,也只有委屈左宗棠的份了。
在调兵入浙的同时,苏州战场的淮军攻势反而暂时停止。淮军在连续数月的作战中,士兵颇有伤亡,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以养精蓄锐进行下一步对苏州的总攻。更重要的是,全部进口枪炮武装的淮军,弹药消耗极大,每月从美国而来的军火运输船只有十艘之多,尽管这样,弹药的库存依然在不断的减少,这也是曾纪泽下令暂时停止进攻的最主要原因。
从常胜军到淮军,弹药一直是制约军队作战的重要因素,尽管不久前成立的上海武器制造局,已经开始国淮军生产弹药,但由于制造局的规模,人员数量并不宽裕,所以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每月生产的弹药,甚至还不够两个团一场战斗的消耗。
曾纪泽最终的目标是能使弹药全国国产化,但在容闳从美国购买回下批的生产机器之前,除了督促技工们日夜轮班赶制弹药之外,丁日昌的武器制造局并无其他提高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淮军的弹药供给,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依然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
巡抚府。
前线战事渐止,曾纪泽抽空回到了上海,等待他的是堆积如山的批文,这些批文都涉及到了军政要事,周馥等人无权替曾纪泽批复,故而只攒到他回来。
令曾纪泽稍感欣慰的是,除了令他头痛的批文之外,等待他的还有几名他欣赏已久的人才。其中之一就是广东人伍廷芳,这是曾纪泽开幕之初选定的精通英语的留英法学博士,早在年初曾纪泽就派人前往香港寻访,并邀请他加入幕府,一直未有音询。曾纪泽原以为他是不愿意,而今秋末之时突然抵达上海,无疑是一个惊喜。
几乎与伍廷芳同时抵达上海的还有另外三名曾纪泽迫切需要的人才,他们分别是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此三人俱是当世杰出的西学人才,不但通晓英语,所学还涉及几何、力学、矿产、医学、天文等多个学科。
如果说冯桂芬可以为曾纪泽的变革大业提供理论支持的话,那这三人便能将理论化为实际,以所学的科学知识操办实业。他三人原在曾国藩的安庆军械局下工作,是在曾纪泽再三的请求之下,曾国藩才放他二人来沪助曾纪泽操办洋务。
曾纪泽设宴为他四人接风洗尘,以前曾纪泽与那些保守的清国官吏们谈话时,总有一种在和原始人说话,对牛弹琴的感觉。而这四人虽不如曾纪泽这般眼界开阔,但思想却远较那些迂腐保守的官吏们开化,所以把酒攀谈之间,分外的投机。
“曾大人,我等从安庆来之前,听说北京在恭亲王的主持之下,开办了一所‘同文馆’,专门培养精通欧美语言的翻译之才。所以我想请大人奏请朝廷,在上海也开办一家同文馆。”李善兰迫不及待的向曾纪泽进言。
徐寿附合道:“西学学科极广,而我国目前所有的西学书籍却少得可怜。大人一力主张‘师夷长技’,而师夷的根本就是要培养精通西学的人才,而培养西学人才,就如我们读四书五经一样,必须要有大量的西学书籍。竟芳的建议,也正是我的想法,还请大人能够准允。”
第八十三章 复旦
同文馆是恭亲王奕&;#59460;在今年7月所建立,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教习等职,由总税务局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该馆目前的招生对象限于十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以为培养翻译人才。同文馆的建立,也是北京以恭亲王为代表的朝廷准备开始洋务运动的标志。
李善兰、徐寿极立建议上海也开办同文馆,伍廷芳、华蘅芳也持相同意见,他们四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也正是曾纪泽所乐见的,因为建立一所翻译机构,培养翻译型人才,本就是他的变革大计中的一部分。先前因为身边缺乏李善兰等相关人才,所以一直耽置,而今却正是付诸实施的时机。
曾纪泽欣然道:“各位的建议非常好,我也正有仿效朝廷之意,只是跟前一直未有足够的西学之士,眼下几位云集于此,正是开办同文馆的最佳时机。”
曾纪泽的肯定,令李善兰等人倍加鼓舞。曾纪泽道:“既然咱们要开办同文馆,自然要依靠几位精通西学之才,各位有何建议,尽管说来大家一起讨论。”
李善兰道:“北京同文馆自有先例,咱们只需仿照便可。不过我建议应该扩大招收学生的范围,不但要招八旗子弟,汉人子弟也应当招收。”
徐寿也道:“至于语言班的科目种类,我觉得不应该局限于英、法、俄,还应该开设德文、日文,这两国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欧洲强国,一个是我们的近邦,学习这两个国的语言还是颇有益处的。”
曾纪泽听着各人的意见同时,心里也在盘算着,最后说道:“各位的意见都很中肯,也很有实际意义,我完全同意采纳。不过,我觉得咱们上海同文馆的步子应该更大一点,各位的目光也应该更长远一些。”
众人一听,便知曾纪泽有话要讲,都集中精神,洗耳恭听。
“学生的年龄,十四岁的限制太过苛刻,我以为当放开到30岁以下。选拔的范围应当更广一点,凡是会读书写字者,择优而选,都应当有机会入同文馆学习。至于课程的话,单学语言太过狭窄,要同时开设算学、天文、化学、物理、外国史地等基础科目,咱们中国人又不笨,没必要像教三岁小孩子那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生的身份。”
曾纪泽顿了顿,道:“八旗子弟虽然身份尊殊,但却大都是养尊处优,不学无术之辈,这一点你们从八旗军的无能大概也能看得出来。入咱们同文馆的学生,那必须个个是刻苦好学业之辈,将来出去之后,那肯定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栋梁之才的,而咱们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白花力气去培养那些懒惰纨绔之徒,所以我以为,同文馆招生的范围,应当只限于汉人便可。”
曾纪泽想改写历史,那势必要与满清走上对立之路,不愿招收满人,就是不愿意到时候,自己精心培养的人才却成为了敌人。
那四人均是聪明之人,当然听得懂曾纪泽的意思,但表情却似乎颇有犹豫。李善兰道:“八旗子弟不学无……咳,不太好学,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不过官府开办的同文馆,却不收八旗子弟,专收汉人,传到朝廷那里,只怕会引起一些不便吧。”
曾纪泽胸中早有对策,笑道:“明面上当然不能这样说了,但选拔之权在各位手中,选谁与不选谁,还不都有你们做主。再说了,八旗子弟本来就比较少,而其中愿意同文馆应招的就更少,到时被淘汰了也不太会引人关注。我话说到这里,各位心里应该有数了吧。”
满人懒惰无能,那是世人皆知之事,似李善兰这样的开明之士,心里自然多有厌恶之情,他们还巴不得不招满人呢,曾纪泽的这个意思,其实正中他们的下怀,他们哪有不明白,不赞成的道理。
于是,各人也不多言,只是相视而笑,心领神会。
大体意向确定,曾纪泽遂将同文馆的开办划入了教育司的管辖范围,而李善兰等人也被任命为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