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希望与图腾-第4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会长笑着说道:“好,小黄,今天整天的日程,你上午将时间赶了!”

    “蒋会长,今天的行程,本来就只需要大半天时间,等会儿看完之后,让吴总他们休息一下!”黄桂蓉说道。

    蒋会长笑着开玩笑说道:“吴总,我们小黄挺体贴你的!”

    吴总笑笑对黄桂蓉说道:“谢谢小黄!”

    一行人坐车来了石阡县城中心的长征路东侧。

    黄桂蓉一下车,便讲解道:“石阡,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但它更是一块热土,无数的革命先烈长眠在了这里。下面我们参观的是红军团总指挥部旧址。

    “这处旧址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经堂、神甫楼、修女楼三个建筑所组成。红军军团总指挥部及司令部旧址为南楼;石阡会议旧址为经堂;红军的许多高级将领等领导人住址为批楼。

    “石阡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两次过境,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红军第一次到石阡是1934年7月,当时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一部主力,根据中央命令,从湘鄂西根据地出发,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转移西征。在这过程中,经劳战士们历尽艰辛,用鲜血换来了红某军团主力与红某军的胜利会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战略整体。之后,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利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红军第二次到石阡是1935年11月,根据红军最高指挥部的指示和遵义会议精神,结合面临的实际情况,决定向贵州石阡等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以创建新根据地。红军突破敌人封锁,占领部分重要城镇,1936年1月向石阡挺进。11日直取石阡县城。总指挥部、军团司令部及其直属机关,分别驻天主堂内,当时的军团首长等领导人亦驻天主堂,其余各部队分别驻县城郊区。红军在石阡进行了十天的休整,开展了以下主要活动:组织群众打倒土豪劣绅,解救劳苦大众;开展丰富生动的宣传活动,传播革命真理;建立游击队,扩充新战士八百多人;修造武器,缝制军装;组织干部学文化、政治;建立教导队;派遣部队歼击反动武装等。总政治部还在天主堂召开党的积极分子活动会议,红军政治委员还做了重要报告。这次会议为克服红军中的消极情绪、坚定红军指战员一往无前胜利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月19日,党的军分委及总部负责人等在天主堂开了重要会议。会上分析了敌我势态以及地形条件,决定转移至乌江以南广大地区活动。20日,红军近二万人在石阡大桥两岸集合,向黔大毕方向进发,22日全部离开石阡。红军在石阡播下革命火种,留下不少革命文物,在石阡人民心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在神甫楼仍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和漫画,一共多达二十余幅,在贵州省内也不可多见。

    “1981年,石阡县人民政府将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在北楼开设了“红军长征经石阡文物陈列馆”,馆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现已接待的人次达15万。”

    导游黄桂容讲完了红军军团指挥部,接着还简略介绍了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佛顶山脚下,1967年,县人民政府建成,占地300平方米,高约3米,长约50米,塔基一面依山,三面以料石垒砌。周围植有草坪、树木,草坪中心砌一宝塔形正方体,三级石碑座,碑为长方体,高7米,上面刻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基阶上竖着“红军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甘溪战役简况碑文。1934年,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石阡甘溪,遭***湘、桂、黔省军主力伏击,红军伤亡惨重,最后突破重围与红二军团会师。

    之后导游黄桂蓉见时间还早,又讲述了红军的战斗故事。首先讲的是困牛山100余红军战士集体跳崖的故事。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奉央中革军委命令,红军一部于8月7日率长征先遣部队红某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到黔东根据地与另一支红军队伍会合,10月7日途经石阡在甘溪与桂敌发生遭遇战,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包围之中。甘溪遭遇战之后的十多个日。日夜夜,红某军团转战于石阡,浴血奋战石阡。10月16日,为粉碎敌军24个团10余日的围追堵截,红某师某团余人在师长和团长田率领下奉命断后,军团主力从朱家坝南撤二进甘溪突围出石阡,在石阡龙塘打响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困牛山战斗,100余红军用生命写下了跳崖壮举。

    困牛山战斗是红某团断后,军团主力南撤突围出石阡的一场战斗。战地地域有板桥、朱家坝、关口、川岩坝、困牛山、晏家湾、国荣、甘溪等地,关口和困牛山比较激烈,困牛山尤为悲壮。

    
………………………………

第三四七章 石阡的民间文化(一)

    参加战斗的有:红某军团军团部、某师直属部队和三个团以及红军学校。(在甘溪遭遇时,其中一个团因断后与军团部失掉联系)

    参加这次的敌人主要有:湘军五十五旅唐伯寅和刘建文团,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六九四团王培英、六九五团李相林。黔军王天锡五团李维杰、六团刘鹤鸣、十三团袁景文、柏辉章部和李成章部。地方武装有石阡龙塘区民团、思南县三间地民团等。总体来说是敌强我羽。

    1934年10月5日,军团在军长几位首长组成的军政委员会率领下,遵照中革军委命令,进入石阡。10月7日,军团在甘溪与桂敌遭遇,担任后卫的某师奉命改任前卫。折回走马坪。12日,军团主力经界牌,占领本庄,计划从河闪渡西渡乌江。由于遭到黔敌万式炯团和侯之担部隔江阻击,加之渡江工具匮乏和13日中革军委电令“不应渡乌江北进”,过江未成,后转战至本庄的山口坳。13日,敌军缩小包围圈。14日,军团主力宿营思南的瓮溪司、司都坝。15日,过跳礅河进入石阡的川岩坝,沿桐梓坪、川洞、十二山梁子、朱家坝一线前进,准备宿营板桥,拟渡石阡河去黔东根据地与另一支红军主力会师。前卫某团行进至板桥附近即遇敌阻,速即据守毛坝,与驻守板桥的黔敌李成章部和湘敌五十五旅刘建文团交战。军团主力被迫宿营龙塘的朱家坝、董家槽、核桃湾、甘家寨一带,并设警于十二山梁子的螃蟹井、潘家沟等处御追敌。后面有黔敌和思南民团追,前面板桥的黔敌李成章部和湘敌五十五旅刘建文团阻;湘敌五十五旅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分别由龙洞和县城赶去龙塘围堵;黔敌柏辉章部和王天锡五、六、十三团分别驻晏家湾和困牛山的甘溪槽,并赶赴龙塘拦截;地方民团在板桥、龙塘、甘溪槽、晏家湾等地都有活动,红军陷入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包围之中。

    16日,军团决定突围南撤国荣二进甘溪,跨过石(阡)镇(远)大道出石阡。去黔东根据地另一支红军会合;红某师五十二团800余人在师长和团长田率领下,奉命由前卫改为后卫,阻击敌人,担负断后任务。此时,某红师五十二团已与湘、黔之敌对峙一昼夜。16日拂晓,由一名叫金国礼的当地老百姓带路,军团从牛家坝南撤,沿核桃湾、关口、晏家湾、白杨寨、二塘、国荣、甘溪一线行进。8时军团主力开始经过关口,9时30分至中午12时在关口遭到湘敌五十五旅唐伯寅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黔敌王天锡部和柏辉章部以及地方民团的多次堵截,敌人有数十挺机枪和迫击炮。军团主力一边组织力量击溃敌军,一边继续前进。之后,军团主力一路顺利,前卫夜宿甘溪,军团部夜宿国荣。后卫红五十二团在朱家坝一带完成断后任务后,决定向国荣、甘溪方向转移,沿主力南撤路线追赶。中午12时,行至关口的十字路口关口大田处。此时关口大田南去的路被增援的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用机枪和迫击炮截断。军团主力刚过,也面临敌军穷追堵截。为拖住敌军,保证军团主力顺利南撤,红五十二团突破关口,改道向西走十二山去川岩坝困牛山的大路,并成功地将全部围追堵截之敌引向川岩坝困牛山。

    红五十二团翻过关口(坳),分三路走,一路约30多人经滕久权家房后→长坳,沿主力方向前进。一路(大部分)经鄢家箐寺庙、十二山梁子、楠木窝、庙坪,之后在此又分两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