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我为王-第7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灭亡越国之前,吴王是不敢轻易北上的。”当时赵无恤笃定地说道。

“以吴国的国力和强兵名将,灭越应该不难吧?”子贡毕竟没去过吴越,光靠两国的个头的名声就做出了判断。

赵无恤却不这么认为:“当吴国以为自己的主要对手是楚国,是北上中原时,或许真正能让他们栽大跟头的恰恰是越国,子贡可别小看于越人的悍勇和韧性。”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提防还是要有的。所以在说服郑国西进后,你还要去楚国走一趟,若吴国真的迅速灭越,图谋北上,吾等便有联楚的必要了。若吴国反被越国击败,甚至死了国君,那他们对宋鲁的威胁就暂时消失了,你到时候见机行事便是。”

末了,赵无恤还轻声说了一句:“只希望这次,勾践不要让我失望……”子贡茫然,忙问勾践是谁,赵无恤却不答了,等他下来一查,才知道是越国太子,名声不显,似乎是个小角色。

结果,这个“小角色”的确没让赵无恤失望,他做下的事让天下人侧目,也叫子贡越发想不通。

他凭借做商贾时过人的臆价能力,可以通过分析天时地利、邦国形势的“庙算”预知一些事情,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可让子贡咋舌的是,自家主君却已经到了料事如神的程度,这太让人匪夷所思了吧!

不过子贡来不及去细思此事了,他这次来楚国也有重任在肩,是为了游说叶公子高,怂恿他与郑国为难的。

同时赵无恤还神秘兮兮地叮嘱说:“楚有材,晋用之,楚地有许多隐居的士人和家道中落的贵族,你若是遇到有才干的,记得给我带几位回来,尤其是名为范蠡,文种者!切不能放过!”

第710章 陶朱

楚国是最早推行县制的国家,两百年前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

其中在方城以北的地区,分为四个县:叶县,鲁阳县,东不羹,西不羹,都是能出兵数千人的大县!

叶公沈诸梁的职责,就是以叶县县公的身份,统辖这四县之地,组织起楚国的北部防线,说他是楚国封疆大吏亦不为过。

观其行政,本以为是个老成稳重之人,直到端木赐进入叶县县寺,才发现这位封疆大吏出奇的年轻。

叶公子高大概三十岁左右,模样清美俊雅,他穿着楚式的宽袍大袖,右衽佩印,端坐于堂上显得气度沉稳。

子贡惊讶于叶公不过而立之年就能统领一域,而叶公也在诧异这位不速之客的年轻。

“客便是驰名中原的陶朱?”

“陶朱”,是过去几年里在陶丘悄然崛起的神秘商贾,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据说他善于经商,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所以三散家财,又三次成为千金富商。而且此人手眼通天,无论是赵氏的马匹、瓷器,还是鲁国的缟,宋国的漆器,吴越的铜锡,莒国的盐都有所涉及。

因为经营广泛,所以和扼守楚国北大门的叶公也有一些贸易上的交集,陶朱将赵氏交予他专营的货物运进楚国,再从楚国购买金、铜锡离开。由于此人在赵氏、鲁国与楚国之间贸易的重要性,所以过去几年里,他甚至被叶公赠予了错金的“叶公子高节”,允许陶朱的商队在进入楚国时,水陆两路运输货物可以减税。

叶公本以为陶朱至少也是个四五十岁,老谋深算的商人,谁料带着“叶公子高节”来求见的人年纪还没自己大,而且容貌儒雅含蓄,竟丝毫没有铜臭味。

他微微皱眉,有些难以置信。

子贡却坦然一笑:“小人正是陶朱。”这是他在陶丘经营侈靡之所,营建商队时用的名号,还是赵无恤替他起的,子贡也不知道有何深意,就这么用了。

叶公啧啧称奇,随即问道:“不知客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造访叶县又有何事?”

“小人从朝歌来,到载郢去,之所以在叶县停留,是因为途径郑国时看到一件事,想要来告知叶公。”

朝歌如今在赵氏控制之下,叶公子高大致猜到了这位“陶朱”服侍的君主是谁,他问道:“不知客要告诉我何事?”

子贡举袂道:“途径新郑郊外时,突见郑国大军云集,我一打听,原来是郑国卿士游速在召集兵卒,演练战阵。”

听到游速两字,叶公眉头一跳,不由想起几年前游速乘着他去勤王攻吴时,帅郑师五千人突袭叶地,灭了迁到叶地的许国社稷。等沈诸梁归来时,只见满目疮痍,郑国人烧杀抢掠一番后退走了。这件事之后,他才被封在叶县,代替许国为楚守备北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沈诸梁虽然不知道这句话,却懂这个道理,他统辖的这四县之兵,主要的防备对象正是郑国和晋国!

可他却不动声色地说道:“春蒐本是常事,何足为奇?”

“如今正是农忙的一月,连中原的齐晋赵鲁都没有开战,都忙着耕种,郑人却偏偏挑在这时举行春蒐,随后大军烟尘更是往西南面去了,小人觉得此事蹊跷,故前来告知叶公。”

沈诸梁沉吟片刻后,唤来手下在耳边说了如此这般,等随从离开后,他才正色对子贡道:“客觉得自己是弦高么?弦高本是郑人,为的是郑国黎民社稷,客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将此事告知于我?”

“商贾的足迹不分国界,但作为官商,却也有效忠的主君。小人正在为赵氏做事,郑乃楚国和赵氏共同的敌人,郑人在南方边境上蠢蠢欲动,小人便同仇敌忾了。”

“如此说来,你的身份不是客商,而是赵氏的说客了?”

“也是楚国的朋友,这个消息是赵氏的礼物,我家主君希望借此与叶公结交。”

“仅此而已么?”

“仅此而已。”

这位“陶朱”回答得不卑不亢,沈诸梁再度沉吟,过了一会才说道:“请客人下去馆舍休息,待消息证实后,再厚谢不迟,客可有不便之处?”

子贡笑道:“无妨,我正好能在叶县结识一些楚国的士人和商贾,身为行商,在各地多一些朋友,也是件好事。”

叶公矢状胡须下的薄嘴唇头一次露出了笑容:“我虽不如赵卿有食客三千,可宾客也不少,我会向客引荐一些楚国士人,只希望客回到朝歌后,不要在赵氏君子面前嘲笑我的待客之道。”

……

之后几日,子贡一直居住在叶县的馆舍里,周围被叶公派遣的亲信监视着,只是偶尔被邀请与叶公同游县中,与叶公府中的食客结识。

叶县位于方城以北,过去是申、叶等诸侯分封于此,被楚文王征服后,南方的楚人才陆续迁徙进来,与原来的姬姜城郭之民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此处既有楚国的飘逸勇武,也有中原的礼乐文质。

在叶公的经营下,叶县可谓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楚国贵族和士人们头戴高冠,宽袍大袖。可一旦有事征召时,却又能换上一身紧身的皮甲,带剑从军。

可惜的是,一般楚人的方言,子贡大部分都听不懂,如闻天书,所以从旁人谈论中能获取的信息极少——固然这时代已有“成周雅言”作为流通语,但除了要与中原沟通的行人,以及一些要出席外交场合的贵族,寻常的楚国士民又有谁会去学这个?

时值一月中旬,北方在这个季节天气虽然转暖,但依然有些乍暖还寒,南方则开始湿热起来。所幸方城之外的气候与鲁、宋倒是没太大不同,子贡尚能适应。

这一日,子贡再度被叶公邀请,准备出去赴宴飨,他披了一身薄衫,跟着来接他的几名叶公亲卫穿过叶县市井,朝叶公府邸走去。他曾试着与这几人交谈过,然而几人都是彻头彻尾的本地人,只有带头的那位能粗通雅言。

一条水波澄清的溪流源出地下,潺潺南流。他们缘溪堤而行,穿过小半个县区,路过县中的“市”,再往前不远便是叶公府了。

路经“市”的时候,子贡习惯性地瞥了一眼,因为朝市已过,夕市未到,所以中并不显得热闹,不过也不冷清。

恰在此时,却见一位年纪四旬左右,头戴高冠,脚踏布履的楚国士人笑吟吟地朝他走来,左手拎着一条鱼,右手则扶着腰间的长剑。

看到这人,那些叶公亲信纷纷与他打招呼,态度恭敬。

此人子贡有点印象,是常出入叶公府中的食客,给子贡的感觉就是虽其貌不扬,但胜在丰姿俊爽,让人一眼难忘。

他们平日没机会说话,也不知姓名,但这次那人却径直走到子贡身边,亲热地执起子贡的手,说了一句少有人听得懂的鲁地方言。

“子贡前脚刚去郑国说服郑人西进,后脚就来叶县告知叶公此事,如此两面三刀,恐怕是想要借楚人的剑,替赵氏拖延住郑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