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败家子-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先皇后在世,仁厚爱民的德行天下皆知,如今修佛龛既是为娘娘祈福,却有违娘娘教诲,此举恐怕不妥……”

李世民眉头几动,追问道:“果真如此吗?”

“臣亲眼所见。”

“此事是青雀主持,他知晓吗?”李世民没头没脑地又问了一句。

虞世南沉吟片刻,低声道:“殿下或许失察,或许尽孝心切,操之过急……”

没有准确的答案,也未正面回答,但李世民心中却已然有数。

至少有一点,李泰已然是罪责难逃。如果不知道,则是失察之罪,挨点训斥,丢点面子罢了,没什么大事;如果知道,那可就是大事了,如此急功近利,意图何在?

李世民虽然爱子无原则,但终究是帝王,丝毫不糊涂,尤其闻听重臣谏言之时,考虑的自然就多了。

而且佛龛关乎为爱妻祈福,李世民非常重视,更容不得旁人在这件事上有小动作,亵渎爱妻。

李世民沉吟片刻,目光深沉,悠悠道:“关乎此事,朕会叮嘱魏王,让他勿急勿躁,爱惜民力,弘扬朝廷和皇后的仁德。”

“陛下圣明。”虞世南心里有数,点到为止即可。

“伯施,你有心了。”

虞世南顿首道:“陛下,谏言乃是为臣者本分,陛下能够采信更是为臣者幸运,老臣深感有生之年,得遇陛下这样的明主。

只是老臣已然年迈,自觉精力大不如前,恐难再侍奉君前,故请陛下恩准臣归家安养……”

辞官!

奏上最后一谏,虞世南突然提出辞官!

八十岁高龄,提出这样的请求似乎合情合理。尤其是长途跋涉,祭奠亡兄之后,更加心有感触,这都可以理解。

但虞世南这一走,朝中局势似乎会有些微妙变化,这是李世民必须要考虑的。

第一反应,李世民有心挽留,但转念一想,虞世南已经八十岁了,又能再挽留多久?强留朝中,不让老臣安养晚年,似乎也不是仁君作风。

所以这事,他不能反对,但是眼下……时机似乎不那么恰当。

“伯施啊,你年纪确实大了,回家安养晚年,含饴弄孙也在情理之中,是应该。不过眼下,朕还离不开你啊!”李世民诚恳道:“再等等,待明年年初时再归家,可好?”

李二陛下的心思,虞世南了然于心,皇帝需要这半年时间来重新布置,也许还得寻找新的合适人选。

此事不只关乎皇帝,关乎朝堂,也关乎自己身后的一大群人。这个时候,只要自己还能动弹,便不能立即撂挑子。略微的沉吟后,虞世南欣然道:“臣遵旨!”

ps:虞世南是次子,但过继给叔父虞寄,故字伯施。按古代取表字传统,“伯”为嫡长子所用字眼。

第六十五章君之谋,帝之忌

贞观殿,李世民正来回踱着步子。

这是他一如既往的习惯,每次遇到难事,都这样让自己静心沉思,思索对策。

此番的难事便是虞世南辞官乞养!

一个八十岁的官员请辞,看似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此人身份特别,意义便不同寻常了。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出身会稽虞氏,是南方人,更是江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

自魏晋实施九品中正制后,直到隋唐,都是士族兴盛的贵族社会。某人想要登上,并坐稳皇位,少不得士族的支持。

有鉴于东晋以来的南北东西分裂,天下士族也因地域而分为不同的集团,比如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

自东晋司马氏南渡开始,南北分裂达数百年之久,隋朝灭陈,一统南北也不过数十年时间,南北隔阂焉能轻易消除?

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加速南北融合,隋唐两朝皆重用一些南方俊杰,亦是为了笼络南方士族,加速南方百姓归心。

而今大唐朝廷里有分量的南方人不多,兰陵萧氏的萧禹算一个,乃是南梁皇室后裔。

还有昔日西梁萧铣麾下的岑文本也算,礼部尚书王珪虽祖籍河东,但是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亦算南人代表。

还有便是永兴县公虞世南,虞家是南方高门大户,其兄虞世基在前隋时便是内史侍郎,等同于唐朝的中书侍郎,可谓位高权重。

而今虞世南要辞官,且年已八旬,王珪的身体也不大好,如果这二人不在了……朝中有名望的南方重臣便只有萧禹和岑文本了,两个人能完全代表南方士族吗?江南与荆湖的世家大族,士子百姓能满意吗?

更何谈南人归心,南北融合?更重要的是朝堂上微妙的平衡也会被打破,少了些许分权和制衡,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权势必将扩充,越发尾大不掉。

这不是李世民想要看到的局面,在离不开关陇和山东世家的情况下,只能以分权和制衡的手段来达到集权。自从实施三省六部制,宰相不止一人后,皇帝便深谙此道。

南方士族相对势力最弱,却是李世民必须重视,十分需要的一支力量。而今因为虞世南的辞官,王珪衰病,而使其力量减弱。

不行,绝对不行!必须要想办法弥补,重新加强南方士族的力量。

没了虞世南,再从江南高门大户子弟中扶持一个便是了。可是……放眼看去,朝中而今鲜少有出身南方的优秀人才,颇有几分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

好似除了兰陵萧氏兴旺如故,南方的吴郡陆氏、吴兴沈氏,甚至与萧氏同为过江“四大侨姓”的琅琊王氏、陈郡袁氏、谢氏都日益衰落,再无昔日兴盛,亦难出顶尖人才。

慢着,陈郡谢氏!

念及此处,李世民猛然想到一个人,他刚刚擢升的淮阳县子谢逸,可不就出身陈郡谢氏嘛!亦属江淮俊杰,南方士子……

用他?李世民旋即摇摇头,嘴角还露出一丝自嘲的笑意。用个十八岁的少年顶替八十岁的虞世南,似乎有些儿戏……

不过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可以呢?李世民嘴角的笑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悠远的沉思。

眼下谢逸是年轻,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后呢?萧禹和岑文本又能再活多少年?那会势必要从南方挑选新的人才,与其将来矮子里拔将军,揠苗助长,还不如今日及早培养,未雨绸缪。

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儿子考虑,不管怎么说自己是马背上打过天下的,能镇得住世家门阀和骁勇武将。

但自家儿子们生来富贵,什么风浪都不曾经历过,能够撑起江山已然不易。岂能再留给他们个烂摊子?有些事情,该为他们铺路的必须及早进行。

谢逸是个人才,将来或许堪当大任,年纪小不是问题…毕竟他已经是淮阳县子。要知道,几年之前,虞世南也只不过是永兴县子而已,岑文本至今亦只有江陵县子的爵位。

更何况,虞世南答应明岁年初再辞官,还有半年时间。以谢逸的能耐,再加上些许点拨培养,说不定还能有所提升,颇让人期待!

一个难题有点眉目,李世民紧缩的眉头微微舒展。对了,还有虞世南最后的谏言,关于伊阙佛龛修造之事,儿子李泰究竟犯了怎样的错误?

“来人,派人去伊阙看看佛龛修造情形,再查查魏王是否知晓。”

李世民吩咐一声,立即有侍卫领命而去,交专人查办。很凑巧,恰在此时,李治、兕子和李欣几人玩耍归来,配李世民用午膳。

机灵的李欣隐约听到皇祖提及父王,下意识留了个心眼,准备回去向父王显摆显摆,说不定还能有奖赏。

李世民见到儿孙,心情大好,什么都没有在意。不过五岁的孙子,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孩,他没有丝毫戒备之心。

……

但事实上,李欣却牢记心中,陪皇祖用过午膳之后,机灵小鬼便不动声色地回了住处,像献宝一样,将听到的只言片语告知父王李泰。

魏王李泰闻言顿时大惊失色,让儿子入宫更多是为了争宠,却没想到发挥了密探的作用,今日竟派上大用场。

虽只是只言片语,但聪明的李泰稍微推测,便得出了接近事实的真相——父皇知晓了伊阙修造佛龛,监工为进度而虐打工匠之事,并且怀疑自己。

按理说这算不得大事,但自打上次谢逸以几株庄稼迫他道歉后,凡事李泰便多长个心眼。天家无小事,任何一丁点的事情都有可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引起轩然大波。

虐打苛待工匠有失仁爱,只此一点便有可能被人诟病德行有亏。再者,为亡母尽孝之事却急功近利,难免被人怀疑初衷。

尤其是君父知晓,并心生疑虑,更是极其危险的讯号。

“怎么办?”

“殿下,不若快些派人去伊阙准备,将有伤患的工匠全都换走,让所有人封口,如何?”说话之人正是那晚福尔摩斯附体的随从,名叫刘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