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得个乖乖,你贷了三百贯,你可真是了不得,我这边只贷到了两百贯,不过我家的那米厂规模是差不多了,不过我想趁着眼下这稻米便宜的时候多进一点货,动一动手将谷壳去掉,将脱出来的米分成好几份,好一点的走精品路线,差一点的走低端路线,最好的当然是走贵族路线了,我观察了一下,这整个基隆城里面还没有一家米厂将米给细分了的,我这样做保准能成功,这不,这就来贷款了,协议之前就敲定了,今天来取钱的。”微胖的这名商人说起话来脸上神采飞扬,一副哥伦布看到新大陆般的对未来的憧憬。

还有许多普通百姓并不是来贷款的,他们听说存钱在银行里面会有利息,利息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但是银行说存钱满一定的时间就会额外发钱,这些人一听,天下还有这种好事?反正钱放在家里也没干什么,于是纷纷将手中的余钱拿出来存进银行。

这一切项玉并没看到,他从银行的后门走了进去,银行后面有一个很大的院落,中间立着一栋六层高的塔楼,陈永华这时候就在二楼办公。

项玉直接走了进去,陈永华见他脸上春风得意,还不等他出声,便笑着说道:“来来来,让我猜猜,将军如此高兴,可是前线战事进展颇为顺利,我军大获全胜了?”

项玉拉过一张椅子坐了下来,笑着说道:“什么事情也瞒不过你,不错!前线战事十分顺利,敌军已经被我军全歼,我军损失十分轻微,这一仗是大获全胜了,不过我今天过来找你,并不是为了这件事情而来的,要不你猜猜我找你是来干什么的?”

第九十二章兴办教育

“哦?将军还要考校卑职一番啊,我可不是你肚子里面的蛔虫,猜不到你的想法。”陈永华连猜都不愿意猜。

项玉还不放弃,说道:“军师才智过人,我这小小的心事根本瞒不过你,你便是一猜就准了,所以这才不愿意猜,是怕我为曹操尔杨修吧!”

陈永华颇为无奈,只好试探着说道:“将军直接从战场上面下来,又是如此高兴,只怕是在战场上面想到了某事,依我猜想,战事的进展肯定是出奇的顺利,不仅出乎列位将军的意料,甚至是出乎将军您自己的意料,这才使您有感而发,这才急冲冲的找到我这里来。”

“不错,不错,你说的全都对了,战局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不知是我军太强还是敌军太弱,敌我刚一接触敌军就已经败下阵来,所以我才想到了一个问题。”

“嗯,以我猜想,将军定然是对于我军目前装备的武器的威力感到吃惊,所以这才来找到我,是不是想要扩大军械所的研究院的规模,使得更多的有用的新武器能够被研发出来,装备我军之中去?”不得不说陈永华确实很厉害,他的猜想几乎就是项玉心中所想的事情。

“我的想法可不止这些,我想在基隆城里面办学校!让城里面的小孩都能够上学,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国运,我们不能够再耽搁了,这件事情必须马上筹办。”项玉斩钉截铁,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办学校?你是说像太祖立朝之初时创办的国子监这样的太学?”陈永华有点点惊讶。

项玉知道明朝的国子监,朱元璋立朝之初在南京创建了国子监,为朝廷培养人才,以供各地选用,但是项玉想创办学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想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接受新的知识,并不全是一定是为政府部门提供人才,还可以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其出发点是要比朱元璋更高一筹的。

“嗯,其实区别不大,但是我办得这些学校不单单是只教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而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学以致用,使得我们的整体的科学水平得到提升,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知识人才。”

项玉的这些话在陈永华听来是十分诧异的,这个时候中国可以说是世界唯一的大国,西方洋人在他们眼中只是蛮夷,完全不能入眼,虽然明朝后期从洋人手中购买了一部分的红衣大炮,但是这种看法仍然没有改变。陈永华虽然比较开明,但是也只是对于洋人不是那么反感而已,他切身接触过洋人的先进武器,确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要说西方有什么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这一点他是不赞成的。

“将军准备如何开班学校,我的意思是将军准备让谁来教导这些学生呢?”陈永华没有直接反对,不过他的问题显然是要泼项玉的凉水,基隆城里面并没有洋人,既然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那么这些老师该又谁担任,上哪里去找呢?

项玉看起来早有准备,他微微思考了一会说道:“这件事情其实也不难,我们先让孩子们上学识字,等他们年纪稍微大一点再交给他们一些更加复杂的知识,我准备亲自编写一部分的教材,然后单独培训一部分的老师,让他们代为将这些知识传播下去。”项玉自信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这个时代是绝对够用了。

陈永华虽然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但是见项玉这么坚决而且自信满满的样子,似乎确实是有很大把握的,因此也没有在反对。

“所以将军来我这里来找我是想让我编写新书的教材了?”陈永华笑着问道。

“这件事情肯定是非你莫属了,原先朝廷的那一套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什么的我都不认可,这些东西交出来的学生各个看上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实肚子里面并没有什么真材实料,满腹经纶到头来治理的国家是满目疮痍烽烟四起,这样的教材我项玉是真心看不上眼。”项玉的这番话说的有点以偏概全,但是明朝的科举制度中的只重八股轻才华也确实存在,而且后期确实是显示出了它的弊端,所以陈永华也没有反驳。

“那将军你准备让我怎么编写教材呢?我是说四书五经都不要,学生们也不考八股文,那么他们学什么?”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根据他们的年龄的不同将教材分类,年幼的编一些简单的汉字供他们学识,其中编排一些童话故事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往上则增加一些简单的文章,比如历代出现的英雄人物及他们的时机,编成故事模式,引导他们的志向······”项玉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意义说出,其实他是参照了后世天朝的教育课本的,但是里面有很多改变,并不像天朝课本那样红果果的宣传什么什么好,而是通过宣扬中华的传统优良文化,使得这批学生能够从小就树立起爱国的思想,未来也能够投身到位国家的建设中去。

项玉和陈永华两人一直商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最终确定下来了创办学校和编写教材的一些列方案,这时基隆的安全局势比较稳固,所以项玉决定亲自来做这件事情。

首先就是要统计一下基隆城里面目前的学龄儿童的数量,这一点好在之前难民们迁徙过来的时候都有过登记,这种登记和后世的户籍政策很像,将一家人的全部详细资料登记在册,又有点像是后世的档案一样。

经过统计之后发现城中大约有三千五百名年龄在五岁之十五岁的儿童,年龄高于十五岁的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入厂区帮活或者下地去种田了,没有时间再回来读书,五岁一下的儿童又显得年龄太小,所以就取了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这个范围。学校分为九个年级,并不是像后世的那么长时间的教育,项玉将小学六年级分为三个年级,中学高中分为四个年级,大学则分为两个年级,升学的制度和后世一样,是择优录取,但是并不是单单只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实践能力,联想能力,思维开拓等方面的因素。

三千五百名适龄儿童,这个数字有点庞大,项玉想根据基隆城的特点,在南北城区分别开设两个学校,以方便学生们就近读书,毕竟这个时候住在城外面的人口也有不少,两个学校之后也可以以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竞争,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一点项玉也考虑在内。

既然分成两个学校,那么平均下来两个学校的学生数量在一千七百人左右,实际上基隆城南边有大量的农民、工厂和工人,因此南边学校的人数肯定是要比北边学校的多一些,所以两个学校的实际规模会有一些差别。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那样的钢筋混领土,房屋也不能够建的太高,所以学校的占地面积就得很大,南边还好解决,之前明军在城南有一处校场,可以将这个校场腾出来留给学校做地基,北边只能在居民区后面的大片空地上面重现搭建,所以北边的学生上学的路程可能要比南边的学生更加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