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好能打听到他们的详细信息,包括籍贯和亲属。
把这些信息留存下来,放入15年的年鉴中,就算是到了后世,也能够供人查阅到。
他让旗下的报纸和广播电台把消息播报出去,抗议公共租界当局对平民的屠杀。
做完这一切,他稍稍松了口气,这件事才刚刚开始,明天还会有更大的风暴。
相比于报纸需要排版和印刷,广播传播消息就快捷很多。
万象广播电台是最早把发生在南京路上的惨案传播出去的媒体,广播覆盖整个上海,甚至辐射到上海周边的多个地区。
5月30日下午6时,惨案发生两个小时后,数千名听众从收音机中得到了惨案的消息。
很多人不敢置信,纷纷打电话到万象书局询问情况。
这一夜,无数人不能入眠。
林子轩接到不少文化界和报界朋友的电话,相互商量应该用什么基调来报道这件事。
上海的报馆大多集中在公共租界,在报道上虽说言论自由,但那是相对的自由,一旦牵扯到公共租界当局的利益,就要慎重对待。否则将面临被查封的危险。
万象书局设在法租界,或许能避免被查封,可谁知道呢,西方人一向共同进退。
对于采用什么基调。林子轩的态度很明确。
那就是强烈抗议和谴责公共租界当局的罪行,一定要把华人媒体的强硬态度展现出来。
在这一刻,没有党派之分,不讲利益关系,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只能有一个立场,绝不能被分化瓦解。
他不知道自己能影响多少人,只是尽力而为。
在上海,不少报馆都有外资背景。
比如新闻报的大股东就是美国人,在报道的时候难免具有倾向性。
林子轩来自后世,清楚舆论和宣传的重要性,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么就只能团结起来,继续抗争下去。
5月31日,上海各家中文报纸大多都报道了惨案。有些周报甚至出了号外和特刊。
外文报纸则称这是一次中国人敌对外国侨民的事件,请求派兵进入租界保护侨民安全。
北华捷报在报道中说:“应该命令”那些卷入这一事件的学生“返回自己的教室,从事那些他们这些羽毛未丰的年轻人应该干的正经事”。
这家报纸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
报纸在政治上站在英国在华商人的立场上,其新闻、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
31日下午3时,几千名学生、工人和小商人汇集在上海总商会,举行各界联席大会,一致敦促总商会发布罢市令。
经过紧急磋商,晚上7点,总商会副会长方椒博签署了总罢市命令。
北华捷报在报道这次会谈时用了这样的大标题:“中国商会要求清单;极端分子全面掌权;无法接受的建议;在这种基础上不可能进行任何讨论。”
表明了公共租界当局强硬的立场,完全不愿意进行道歉和谈判。
公共租界当局于6月1日宣布在租界内戒严。禁止学生集会和演说。
他们还请求外国领事馆建立一支两千人的登陆部队,保护各种公共设施,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动员和召集上海“万国商团”。
这支部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组建。
到15年。“万国商团”拥有国籍各异的约两千名平民,其中英国侨民占绝大多数,他们都由英国提供武器,并由英国现役军官指挥。
6月1日,工人、学生及市民聚集在南京路散发传单,进行演讲时。遭到巡捕的枪击。
6月2日,工部局万国商团在新世界游艺场用机枪向行人和游客扫射,制造了第三次流血事件,短短几日,已有几十名中国人被枪杀。
到6月4日,装卸工人已全部离开码头,外国俱乐部和旅馆的仆役也全部离开。
仅公共租界一地就有七万四千多名工人举行罢工。
上海公共租界的局势陷入恐怖的氛围之中,大街上到处是持枪的外国士兵,任何出格的举动都会遭到无情的枪击。
罢工、罢课和罢市,导致上海就像是一座鬼城。
这时候,林子轩遇到了麻烦。
6月4日,法租界的巡捕查封了万象广播电台和万象书局。
前两天林子轩就接到了警告,不允许在广播中播报不利于租界当局的报道,相对于报纸还需要购买,广播的接收更为方便。
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在上海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最新的消息。
林子轩开通了热线,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电话把消息传递到万象书局,然后由广播播报出去,万象广播电台的消息最准确和快捷。
这引起了公共租界当局的极大不满,不少外国人都有收听收音机的习惯。
他们向法租界公董局施加压力,以煽动和破坏租界治安的罪名查封了广播电台和书局。
林子轩对此早有预料,法国人虽然没有参与其中,却和英美等国的利益一致。
这次罢工给外国工厂造成极大的损失,还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
华人仆人的罢工让西方人的生活一团糟,他们极为讨厌这种混乱的状况,想要尽快结束。
但公共租界当局一直采取强硬的姿态,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的态度最为坚决。
他们从各处调派军舰前来上海,美国在上海不仅兵力最强,军舰也最多,在危机达到的时候,上海总共有三十三艘外舰。
与此同时,由五卅惨案触发的乱局正在到处蔓延,全国各地都在声援上海。
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则在和各国的公使们进行调停,调查真相。
6月13日,奉军代表张学梁率卫队千余人乘专列南下到达上海,调处五卅惨案。
第二百六十六章他要去改变世界了
张学梁来到上海受到上海各界的欢迎。
原本按照北洋政府的决议,上海周边不得驻军,在第二次江浙战争后,来自东北的奉军撤出了上海,停留在江苏境内。
这次张学梁带着千余士兵来到上海,有示威的意味,牵扯到奉系和皖系军阀之间的争锋。
由皖系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在和外国公使团的交涉中并不顺利。
月日,北洋政府外交部就向各国公使出了照会,表达了谴责和愤慨,要追究上海公共租界西方官员的责任。
公使团接获照会,于月日开会讨论。
决定给予不留余地的坚决反驳,认为巡捕的行动出于自卫,以防备正在攻击捕房的暴徒。
月4日,外交部再次照会公使团,指出:“所有伤毙之人,枪弹多从背入,巡捕无一死伤,显系任意轰击,毫无理由。”
月日,公使团正式回复外交部。
一方面反驳中方的指控,认为中国政府仅执一面之辞,对上海外国人屡遭攻击的事实只字不提,另一方面通知中方,公使团决定派遣委员会奔赴上海,就地调查情形。
由此,西方公使团的委员会和北洋政府的特派员分别来到上海,调查五卅惨案的详情。
月日,双方决定在上海进行谈判,以消除目前上海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
张学梁则是从天津来到上海,和北洋政府的特派员蔡廷甘并不是一路。
经过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吴佩浮兵败南逃,奉系军阀张座霖在中国占据半壁江山,军事力量达到顶点。
张学梁作为奉军的未来统帅,极有希望成为日后中国的统治者。
这一年,他刚满二十四岁,可谓是英雄气魄,意气风。
月日,他接见华侨学生会、华侨实业协进会代表。
明确表态:“颇愿以个人资格。据理力争。至带兵来沪一层,因在津闻悉沪案生后,外人尚纷纷征调海军战队登岸保护治安。既在我国领土,鄙人亦不得不带兵来沪。保卫华人生命财产。”
实际上,张学梁的这次行动是为奉军势力扩展到江苏铺平道路。
也正是这一次的上海之行,他认识了宋家三小姐。
他在上海并不是每日看望受伤的群众和指责公共租界当局的暴行,实际上,他过的非常惬意。在这个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他如鱼得水。
他和宋家三小姐就是在美国驻上海大使馆的鸡尾酒会上认识的。
一个是纨绔子弟,一个是社交名媛,他对宋家三小姐展开了追求。。‘
此时的张学梁已经结婚,但对于这位花花公子而言,这都不成问题,他邀请宋家三小姐去舞厅、去骑马、打高尔夫球等等。
许多年后,张学梁仍对没能和宋家三小姐成为眷属感到遗憾。
他曾对采访的记者说道:“若不是已经有了太太,我会猛追宋玫玲的。”
期间,林子轩和张学梁见过一次。
张学梁对于拍摄电影感兴趣。宋家三小姐就把他介绍到了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接待了这位东北军的少帅,两人交谈了几句。
他现张学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