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诗该是什么样子,谁心里也没有底,只能说是在摸索阶段,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需要有人撕开黑夜,展露光明。
“周先生,我这里有几首新诗,写的很好,请你看一看。”一位女学生拿出手里的本子,热切的说道。
周作仁此时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声望。
“你念一念吧!”周作仁点头道。
这不是他摆架子不想看,而是诗歌这种注重韵律的题材只有在朗诵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优劣。
诗歌是用来传唱的,若是朗诵的时候不能朗朗上口,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这位女学生站起来,拿着本子,心里颇为激动。
上面是她抄写的几首诗,也是她最为喜欢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雨巷》。
在女学生朗诵的时候,周围一片寂静。
这首诗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的韵致,又具有浓重的象征抒情色彩,让人如幻如梦,朦朦胧胧。
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
而且诗中的音节极为优美,有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朗诵完毕,周作仁沉浸在诗歌的优美之中,久久不语。
他觉得这才应该是新诗,这才是新诗发展的方向。
“周先生,我念下一首了。”女学生请示道。
周作仁点了点头,示意继续,他还在想着刚才的念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断章》。
和《雨巷》的优美抒情不同,听完了《断章》的人大多都愣住了。
这首诗很短,乍一听没什么,可越琢磨越觉得蕴含丰富,似乎很有深意,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可说的。
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
众人都把目光投向周作仁。
周作仁也在回味这首诗,这和《雨巷》不同,听起来语言平实朴素,可想要讲清楚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还有么?”周作仁询问道。
“还有几首。”女学生诚实的说道。
“继续念吧,”周作仁强装镇定道。
他有种预感,北平的诗坛将会因为今天的这几首诗掀起巨大的波澜,或许新诗的兴盛就是从今日而起。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代人》。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念这首诗的时候女学生脸色泛红,念完后就停了下来。
她还抄了几首,不过都是这种直抒胸臆的爱情诗,她心里很喜欢,可念起来怪难为情的,就不打算念下去了。
“这些诗作是出自何人笔下?”周作仁追问道。
“这是我从妹妹那里抄的。”女学生回答道,“我妹妹在女校上中学,这些诗据说来自于她们学校的一位女同学,有人为了追求这位女同学,就每天写一封情诗从上海寄过来,这些诗作在她们学校里私下流传。”
周作仁听罢,一时间哭笑不得。
诗坛正在为新诗的出路苦苦思索的时候,竟然有人为了追女孩子每天写一首新诗,而且风格多样,质量上乘。
可以说是开辟了新诗的未来。
不过他倒是能够理解,诗人需要浪漫的想象,每个诗人心中都有一个缪斯女神,遇到心爱的女孩,文思泉涌,诗兴大发,没什么好奇怪的。
只能说此人文江学海,才气横溢。
第十七章少女心思
周作仁离开聚会,回到位于北平八道湾胡同11号的家中。
此时他和鲁讯还没有决裂,两兄弟居住在一起,关系颇为和睦。
鲁讯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大学讲课,回到家中写一写杂文和小说。
吃过晚饭,两人闲谈,周作仁把今日从那位女学生那里抄来的诗作给兄长观看,他对这些诗作极为欣赏。
鲁讯看罢,颇为赞赏。
他对那些浪漫的情诗兴趣不大,反而对《一代人》称赞不已。
虽然全诗只有两句话,却意义深远,颇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风采,泰戈尔的诗作大多简洁隽永,充满哲理。
此时民国初建,国家前途未卜,前几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如今的北洋政府混乱不堪。
内忧外患,命运多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和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契合,而标题的《一代人》,正是用来点题。
我们这代人就算在黑夜里前行,也不能放弃希望,而是要去为国家寻找到光明的未来。
诗作内容沉重,却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这几首诗作可以刊载到《晨报》上去。”鲁讯肯定道,“有关新诗的争论可以停止了,这是最好的范文。”
自从《新青年》杂志搬到上海后,《晨报》副刊就成了新文学作者活动的阵地。
“刊载自然是可以,可惜不知道作者是谁?”周作仁苦笑道。
“哦,怎么回事?”鲁讯奇怪道。
于是,周作仁就把事情说了一遍,这些诗作只是诗人用来追求女孩子的无意之作。
鲁讯听过也只能苦笑摇头,不知道说什么好。
“还是问问看,不刊载出来太过可惜了。”最后,鲁讯如此说道。
周作仁也是这么认为的,私下流传固然是一桩美谈,可若是不能公之于众,让大家都欣赏到,殊为遗憾。
他已经让那位朗诵的女学生打听消息了,尝试着找到作者。
那位女学生回到家中,找到她的妹妹,让她妹妹到学校寻人,就说是周先生的意思。
这位正在上中学的女孩颇为兴奋。
这些诗作只在她们学校小圈子里流传,如今竟然被大学教授看重,还是在文坛很有声望的周作仁先生,这可是个大新闻,她一口应承下来。
第二天,她就找到了冯程程,说明来意。
冯程程没想到就算是离开了上海,还是摆脱不掉林子轩。
刚开始收到林子轩来信的时候,她很是厌恶,觉得林子轩像是无赖一样纠缠不休,她早已摆明了立场,这人却不知道进退。
她当即就想回信痛斥一番。
不过信中的那些小诗挺有味道,她决定过几天再委婉的拒绝。
然而林子轩的信件一封接着一封,每封信中都有一首诗歌,虽然算不上每天一封,但这两三个月下来,她已经收到了四五十首诗作。
林子轩自然记不得那么多诗作,有时候就随便写首后世的歌词充数。
这些诗作瞒不了冯程程身边的人,她的好友汪月琪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冯程程取信,然后等着看新诗,而且还会时常拿这件事打趣。
久而久之,冯程程也习惯了,若是那一天没收到林子轩的信,反倒有些心绪不宁。
她虽然没有给林子轩回信,却也没有明确的拒绝。
等到七月份从中学毕业,她会回到上海,到那时再解决这件事。
她心中还是想上大学,不过到底是在北平还是上海,她已经没有那么坚持了。
这些诗作通过汪月琪在女校的学生中小范围的流传开来,正是情窦初开的小女生对这种情诗最没有抵抗力,纷纷抄写到本子上,奉为至宝。
冯程程没有阻拦,心里还有些小小的自得。
她也喜欢这些诗作,不过如果不是林子轩写的那就更好了,现在好像是她依靠他显摆似乎,这让冯家大小姐有点小烦恼。
当然这烦恼中也有着小甜蜜。
今天突然有同学来找她,说周作仁先生想要在报刊上刊载这些诗作,想征求作者的意见。
这让冯程程不知道如何是好。
她不想和林子轩联系,不过周作仁是大作家,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她也很敬佩,倒是不好拒绝。
反正这些诗歌是写给她的,不用再去问林子轩,直接发表就好,顶多是署上他的名字。
冯程程烦闷的想着。
可这样做不大好,毕竟是私人信件,也不知道林子轩愿不愿意把诗作刊载到报纸上,何况大部分的诗作都是情诗,写的比较出格。
真是够烦的。
“你就给他写封信问问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汪月琪怂恿道。
“还不知道是不是他写的,或许是花钱雇人写的呢。”冯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