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三国当校长-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匠人是评估个人技术能力,但匠师则只有培养出10个拥有相应技术能力的徒弟之后才能够评上。比如一个工匠自身是高级匠人,培养出10个中级匠人徒弟,那他只能评为中级匠师。匠师的评定和教徒弟的水平而不是自身水平有关,这也让匠人们不得不悉心传授知识。

而待遇方面是按照初级匠人、初级匠师、中级匠人、中级匠师……这样交错排列的。最后两级大匠师和神匠师,待遇当然格外优厚,而且党爱国还打算让汉灵帝给予相应的荣誉爵位作为额外奖励。

本来党爱国是不打算设神匠师的,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本身就相当守旧,不管是哪行哪业,一旦封神成圣,几乎就成为不可质疑、不可变更、神圣不可侵犯的代名词。这样的话,在学术界就会形成所谓的“学霸”,十分不利于科技的发展进步。

但是他又考虑到中国一贯轻视自然科学和技术工人,汉时,以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像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反而和那些歌伎倡优等“有技术的女人”处在同一社会地位。所以他不得不先将工匠的社会地位提到相当高的位置,还要让汉灵帝配合着改变歧视性政策,优待专业技术人员。

最重要的是,等以后党爱国的亲身示范,让那些掌握着生产资料的世家大族们都认识到了开发新技术和培养技术工人的好处之后,他们就会像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家一样,主动地去培养属于自己的科技人才了吧。

不过党爱国的《专利法》和工匠等级制度虽然制定了出来,他却没有急吼吼地在全国推行,而是只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这部分工匠中颁布实行了。等以后这边的工匠得了好处,他再有计划地在其它地方的工匠中宣传一番,其它地方的工匠自然会跑过来。

到那时,当地的世家大族如果还不主动跟着他学习,而是想要通过束缚工匠的人身自由来留住人才的话……哼哼,党爱国可不会对他们客气。嗯……到时候就给他们扣上人权问题的大帽子吧。

=====我是有技术的分割线=====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党爱国一直带着跟班们在造纸工匠、木匠和铁匠们的作坊之中来回跑。而且他已经正式将作坊“升级”成了工厂,要求所有工人都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一个人只求先精通一个生产步骤即可。

至于标准化的问题,他就没有找铁匠和木匠了,而是找的专门为皇帝制作精巧玩物的精密器械工匠和制造首饰的金艺工匠来制作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并且尝试着制作游标卡尺和其它量具。不过因为游标卡尺他只在初高中实验课时接触过,测量原理记得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大概的造型,所以还要再研究研究。

但是关于长度单位,党爱国并没有非得用“米”这个单位,而是延续了旧的“尺寸”单位制。因为标准化的关键并不在于标准长度究竟是多长,而只是在于所有的量具是不是相同。为了减少热胀冷缩带来的误差,党爱国打算先让制造量具的工匠们先用尽可能多种类的材料制造出几乎完全相同的直尺,记录下一年间的热胀冷缩率后,再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

在此之前,虽然没有十分精确的量具,但党爱国还是指导木匠和铁匠一起做出了几种最简单的机床。比如木匠用的刨床、锯床、磨床等,铁匠用的锻造车床、切削车床、磨床等。

这些车床在汉末三国时期并不是做不出来,但党爱国要求他们赶工造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工匠们心里都颇有微词。而最后造出来的结果也的确如此,因为车床精度太差,车床动力也不够强劲,所以利用人力踩自行车来驱动的各种车床不仅加工速度慢,加工质量更是比不上一个学了一两个月后的学徒工。

这种情况自然在党爱国的预料之内,毕竟古代人并不是傻子,该用工具和机械的地方他们也绝对不会非得用人力去干。像党爱国在去洛阳附近的荥阳官营冶铁工坊“河一”挖角诸治监的优秀铁匠时,就看见了光武帝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设计出的水力鼓风机——“水排”。

于是他带着木匠和铁匠们研究起这些不怎么样的车床,主要是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分析,为什么机械制造没有人工做的好。

比如木工刨床,之所以刨刀将木头刨得凹凸不平,一是因为车床工作的时候,会不停震动;二是因为刨得太深,刨不动时刀具就直接把刨起的木片给掰断了;三是因为夹具夹得不是很紧,刨一刨,刀具就向里面滑一点或者歪一点;四是因为动力不均匀,刨刀速度时快时慢,快的时候能刨动的地方,慢下来就过不去了等等。

然后党爱国就带着木匠和铁匠,一点点改进这些问题。车床震动是因为零件之间缝隙太大,那么就一个个制造出最合适的零件换上;有时刨得太深,那么就设置一些格子,限定刨刀调整一次只能向下移动一小格;夹具夹不紧,就重新设计全方位固定的夹具;人的动力不均匀,就换成牛马和冶铁水排那样的水力。

这样改善之后,木工刨床起码可以达到熟练学徒工的水平了。虽然木匠们还是认为这样费了一大通工夫造的机械,比起熟练的匠人差远了,但党爱国则反问他们,按照他们之前研究并改进车床的方法,能不能让车床达到和熟练匠人相同的水平。

木匠们也不能睁着眼说瞎话,只能回答他这样不断改进的确有可能达到。党爱国指出这就是了,只要通过研究实验,造出了最合适的机床,那么一个工人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利用工具做到长期浸淫此道的熟练匠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等机床的缺点继续被改善,还可以达到大部分普通匠人都达不到的水平。

PS:最近这几章种田搞研究爬科技树的内容大家觉得如何啊,不错、可以还是无趣?起码在书评区告诉咱一声,咱以后好调整这方面的内容嘛。

0029总算知道为什么要全面发展了

党爱国将研究制造木工刨床的前后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并将其中的研究思路总结了出来,打算给其它行业的工匠们当作研究实验过程的范例来学习。他也结合着这个例子,指导木匠和铁匠们不断用类似的研究方式,制造出了其它几种加工精度还不怎么样的简陋机床。

另外他还指导着木匠和铁匠制造出了好像缩小版摩天轮一样的高大水车,还有差速齿轮,打算暂时利用这套改进的水力转动设备作为各种实验性机床的加工动力。

摩天轮式样的水车是他在电视上看过的,差速齿轮则是他小学时帮助同学组装“迷你四驱车”这种玩具时接触过的。因此他其实只知道个样子和大概的原理,还得靠实际的制作和后续实验来摸索出最佳的制造方案。

除此之外党爱国又画出了电风扇的扇叶,让木匠和铁匠先制作出一些不同形状的样品来,看看能不能做出水力驱动的涡轮机,那个好像比水车的动力效率更高。而且这扇叶还可以制作出大型的鼓风扇用来冶铁,比他在“河一”工坊看到的皮囊鼓风是要强多了。

其实这扇叶的基本原理和竹蜻蜓是一样的,公元前500年中国人就已经制作出竹蜻蜓了。但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竹蜻蜓却一直只能沦为小孩子手里的玩物。不过党爱国等人制作出来的这些扇叶总是使用一会儿就很快断裂开来,扇叶角度好像也需要再调整。所以他只能一边带着工匠们继续研究修改,一边又告诉了他们利用活塞原理制造的风箱。

虽然党爱国只知道让活塞尽量保持密封往里推,不知道要怎么让它推到一定程度后内部不再密封,从而能很轻松地再拉出来,但他说出来空气内外压强差这个原理之后,自然有能工巧匠设计出了一个满足要求的进气回路——古代人只是缺乏知识,但却并不笨。这种风箱设计定型实验合格后,一造出来便立即取代了铁匠们不知用了多少辈的“橐”。

在他不断跨行业指导着相关工匠们进行了多项研究实验工作之后,党爱国才不由得感叹道:总算明白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要讲究全面发展,让学生们去学习许多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着的知识了。原来就是为了等待哪个幸运者穿越回过去,可以凭借着如此全面的基础知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在下很大的一盘棋。

其实国家早就通过各种普通人不知道的信息发现了穿越现象的存在,所以才为了能让穿越者学习更多的知识,默默承重着大家的不理解和责骂,忍辱负重,逼着所有人都全面发展。他当初没能理解国家的苦心,曾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