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到1860年的时候。有十三名学子通过外务部的途径自费留学。
到了1861年的时候,这个数字直接番了一倍,有二十多名学子通过外务部的途径自费到英国、法国以及普鲁士留学。
虽然目前自费留学的人还不多,远远比不上官费留学生的数字。但也总算是从无到有,有一个算一个,总比没有好。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帝国对于高水平的人才需求量极大。工商行业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以及技术人才,而官方也是需要大量精英人才充实官场。
相对于教育部开始大批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方派遣留学生的速度却是缓慢了下来。
为什么?
因为对于军方来说,他们的陆军战术基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可没有教学散兵战术,后装步枪的。所以根本就用不着派遣陆军留学生去其他国家学习,目前军方只派遣海军方面的留学生,另外还有少量的炮兵、骑兵等科目的留学生。
1861年的时候,军方只派遣了二十多名的留学生,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到英国学习的海军留学生,少数几个则是到法国学习炮兵和骑兵、辎重等学科的陆军留学生。
而陆军方面,尤其是步兵科上,中华军已经可以自豪地宣称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除了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军官学校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够教授后装步枪、散兵战术相关内容。
1861年帝国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教育事业上,同样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水利!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会把水利作为重点国家工程,前清每年都会往河工投入大量的资金。
新生的中华帝国同样也不能例外,这不投入没办法啊,不疏通河道,加固修筑提拔的话,那些大江大河,尤其是黄河、淮河流域那可是年年受灾啊,三五年就来一次大灾。
负责全国水利事务的乃是农林部下属的水利司,该司负责统筹全国的水利事务,其主要负责事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普通地区的水利工程,主要以浇灌农田为主,第二个则是针对容易洪涝的水利工程,以防洪为主。
前几年水利司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南方各省的水利浇灌工程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粮食产区里加大水利投入,争取开发出更多的良田,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而在1860年开始,水利司的主要精力已经是放在了黄河、长江、淮河的治理上。
尤其是针对1855年黄河决堤改道后治理,花费了该司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1861年七月份,水利司提交了关于黄河中下游(山东到河南段)的治理方案,而该治理方案所要求的项目资金高达三百余万。
但哪怕是花费高昂,内阁方面还是批准了该计划,不过具体的项目资金却是由中央全额支出为中央扶持一部分,山东、河南两省级政府财政支持一部分,黄河沿岸府县的地方财政再支付一部分。
整个项目不仅仅是治理黄河本身,同时还有流入黄河的众多支流,这算得上是帝国的一个超大工程了。
为了减少资金的投入,水利司号召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动民众,让更多民众参与进来。
为啥,因为到时候帝国不可能和前清等王朝一样对民众征发徭役,得雇请民众来参与工程,然而为了降低施工的成本,工价是非常低的,基本上只会给予参与工程的民众一口饭吃,此外以及象征性的少量现金报酬。
如果说没有广泛的宣传,民众的自发支持,是很难大规模开战的!
同时军方为了表示支持,称其下属的数个工程部队也会参与其中,并且是免费帮忙施工。
这些工程部队都是过去几年里由战俘改编而来,自从帝国解散了协防军后,大量协防军转为军事化管理的屯垦部队、工程部队等。
后期接受的大量战俘也是陆续加入这些屯垦以及工程类部队。
这些屯垦类的部队也是帝国往东北移民的前期主力,军方累计往东北,尤其是较为苦寒的黑龙江地区派遣了五万人的屯垦部队。
而一些留在内陆省份的则是以工程类部队为主,这些工程部队除了给部队修建营房,工事等军事建筑外,大部分的工作还是参与修建一些基础建设,比如水利工程等。
前几年江南地区的大量水利工程建设,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工程都是由这些工程部队完成的。
不过这种情况也持续不了太久了,由于这些工程部队都是由战俘组成,而帝国去年就已经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大量的战俘来源后,这些免费苦力营能维持多久就很难说了。
不过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军方又是开始把在国内进行清剿的时候抓获的大量俘虏一股脑的补充进入这些所谓工程部队。
如今军方在全国各地正在展开规模浩大的剿匪战斗,抓获的俘虏可不少,所以短时间内这些军方控制的免费劳动力还能持续几年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军方控制的数十个屯垦、工程师旅中,有着大约二十万人的免费劳动力,而等三四年以后,兴许就是1865年左右,这些所谓的屯垦、工程部队就会成为历史。
对于此,军方高层倒是觉得挺可惜的,但是林哲却是不这么认为。
帝国已经逐渐进入和平高速发展期,一些战争时期的特殊遗留产物能够尽早的消除在历史中还是消除掉来得好。
相对于这些屯垦、工程类部队,林哲更加在乎军方自身的军事改革!
1861年七月十六号,林哲再一次出宫前往京师南郊的近卫军军营。
这里驻扎着近卫军所属的第一近卫师,而这个第一近卫师乃是国内第一支进行散兵编制,即1861年型编制改革的部队。
而今天林哲来第一近卫师的军营,就是为检阅这支刚刚完成编制改革的部队,他要看看完成新式编制改革后的第一近卫师是不是和自己预料的那样,真正成为了一支现代化部队。
当天上午十一点,林哲在大量军政要员的陪同下,检阅了第一近卫师。
和当年的南京的检阅仪式一样,林哲并没有站在高台上喊什么口号,而是骑上了一匹纯白色的战马,穿着一身特制龙纹军服的他高举着指挥刀检阅这支对他个人最忠诚的部队。
当中午时分的这些表面仪式结束后,才是进入了今天这一次检阅的重头戏,那就是第一近卫师将会用新式编制进行演习。
而这一次演习才能验证第一近卫师的改革是否成功!(未完待续。)u
第四百五十二章 演习和变革
“陛下您看,现在甲队的一个步兵连已经绕过了乙队的左侧防线,很快就能迂回到位了!”演习的观察所里,施清瑄指着前往的某支正在行军的队伍如此说着。
这一次演习乃是在南京郊区的陆军实弹演习场进行,演习区域达到了二十多平方公里,形成了一个长六公里,宽四公里多的长方形区域。
该区域内有着小河流、丘陵、平地等常见的地形。
为了更好的体现1861年型编制以及散兵战术的特性,同时也是为了说服更多的军方将领接受这种新式编制,所以这一次的演习乃是由第一近卫师派出了一个由一个步兵营、一个骑兵排、一个炮兵连、一个工程排组成的加强营作为甲队。
而乙队则是由同为近卫军,但是尚未经过编制改革的第二近卫师派遣的一个步兵营、骑兵排、炮兵连、工程排组成的加强营。
这一次的演习甲乙双方所能够得到的骑兵、炮兵等配属都是相同的,甚至连武器装备都是一摸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双方步兵营的具体编制不一样,但是这也只限于编制不一样,新旧两种步兵营的编制总兵力其实是相当的,都是在六百多人。
也就是说,这支参与演习的部队除了详细编制外,其他情况都是相当的,不会出现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
因为只有在其他情况都一样的时候,采用新式编制的部队依旧能够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够体现新式编制的优越性,才能够说服军方的更多高级将领们支持新式编制的改革。
如今的演习场内,双方部队已经是各自行动了其他,而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战术机动。其中的乙队作为一支标准的线列部队,所以其战术机动是非常明显带有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风格,只见其所属的六个步兵连所属的三个步兵连一左一右为先导。直接采用三列纵队跑步前进,然后抢占了位于演习战争中间部分的一座小山头。随即这三个步兵连在山头的背后位置形成标准的横队等待战机。
后方的六门火炮正在炮兵们的推动下,快速的赶往这座山头。
另外的四个步兵连有一个连被预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