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枭雄-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后世的话来说,基本上这就是属于委培生的范畴了。

中华帝国现在大规模推广举办的师范学校严格上来说并不算高等教育范畴内,更有点像是后世的夜校或者技术学校。导致学生只能擅长其中一方面,严重偏科。而不能和传统高等学校出来的学生们一样,所有新式学科的内容都有所涉及。综合素质差距比较大。

毕竟人家是经过高等中学、大学六七年的系统教育才学成毕业,而你师范生只是区区一年而已,这两者自然是没法比。

不过不管说师范学校的制度好坏,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在不用中央方面付出大量教育经费的前提下,由地方省份自行解决大部分办学经费,然后向地方府县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启蒙老师。

江道泉这两年的工作除了创办师范学校后,也是大规模的鼓励私立学校。

中国的私立学校传统是非常浓厚的,从古至今各种私塾、书院不计其数。往往文学比较浓厚的地方里,就算是一个小乡村也会有宗族出资创办的私塾。

可以说在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基本都是建立在私立学校上的,至于官办学校,虽然有县学和府学以及国子监,但是说实话这些作用并不大,因为你得考生了秀才才能入读县学,在考中秀才之前,你得去各种私塾学习。苦学十来年功夫考中了秀才后才能入读县学,而进入县学其中也不是天天去上课之类的,大多数县学只是一个名义机构,最大作用就是用来给成绩优秀的生员发放补贴。至于教育作用非常有限。

也就是说,明清时代的官方教育机构是‘取士’为主,而不是以‘育才’为主。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有着创办私立学校的传统以及土壤的!

而现在的中华帝国,虽然说建立了诸多县小学和府中学等学校。并在这些学校里教育学生,但是哪怕是最低级的县小学。他们也是不管学生启蒙的,而且也不是来者不拒,首先你得考进去了才能入读。

而要考进去,你不但需要和旧时代一样认书识字,写的了一手好文章,同时你还得略通新式学科的一些基本内容。

而这些启蒙教育人家县小学可不管,你要么家里自学,要么去读各种私塾。

因此这几年来,官方的各种教育制度并没有说取代以往的各种私塾、书院,相反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种私塾的创办。

私立学校的气氛这么浓厚,这教育部看到了自然是也是想要利用民间的力量来创办耗资巨大的高等教育学校。

其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乃是林德机器厂联合其他几家企业联合创办的‘上海工商联合学校’,不过这所学校严格上来说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因为这所学校乃是上述几个企业的专属学校,其学生并不是社会上公开招募的,而是他们这些企业的员工。

上课的也不是专门的老师,而是这些企业的工程师甚至行政高管之类,主要教授‘财务’‘机械’等各科,其目的是为了系统化、更快速的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性人才。

这所联合学校更像是这些企业的内设培训班,不过规模要更大一些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私营高等学校,还是说比较正式的高等中学、甚至是大学,大学不说了,这年头偌大一个中华帝国都只能搞一个帝国大学,让民间来搞的话,难度实在太大,一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圆的办学经费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所以私营的高等中学,目前来说还只局限在高等中学上。

比如说1857年的时候,受限于福建省内没有高等中学、省内各府中学的学子毕业要要想继续进读,就要奔赴千里去杭州、上海或者南京报考高等中学,而且这跑过去报考还不一定能够考上,往来多有不便。

为了解决本省学子的就学难题,福建巡抚衙门下属的教育厅牵头,然后拉上了福建省内的诸多士绅富商们,试办了一所‘福州高等中学’,仿效杭州、上海、南京三所高等中学的学制,争取打造国内第四所高等中学。(未完待续。。)u

第三百四十章 江南大学

去年刚试办的时候,各富商踊跃捐资达到了十二万圆,福建巡抚衙门也是拨付了一万圆,然而这总数十三万圆的办学经费半年都没撑过去,等到今年年初的时候已经是开始拖欠教员薪资,好几个洋人教员已经是辞职,然后跑到了江苏等地区另谋高就去了。∽↗∽↗,

这办启蒙用的私塾简单,这老师甚至都不用请那些师范生,直接用以前的老夫子就行,这些老夫子对学子进行启蒙,读书识字写文章是没有问题的,而一些新式学科的话照着课本念就行,反正启蒙的时候学生只要对新式学科知道一个基础就好,正式学习的还得进入县小学以后。

但是这办高等中学的话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中华帝国内的高等中学,其实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名字作为称呼,那就是‘大学预备学校’这些学生就读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上帝国大学或者两所军官学校,又或者是干脆获得公费留学的名字去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同时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

一些专门学科基本上都需要聘请洋人任教。

而当代的中国创办新式教育,最大的障碍并不是传统的阻碍,实际上别说是民众了,就算是广大学子也不排斥甚至是欢迎新式学科的,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多的合格老师!

这林林总总加起来,就导致了新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推广极为困难,而具体表现下来就是耗费非常大。这要办一个大学预备学校,你需要专门去聘请洋人。要不然就得和中央权重机构去争夺帝国大学的毕业生,这里头的困难大是肯定的。

这福州中学试办大半年后。面临办学经费即将耗尽的困局,由福建省内名望士绅、出资巨大的富商们组成的校董事会硬着头皮再一次联合凑集了五万圆的经费维持下去后。

同时不得不改变了最初免费办学的初衷,准备在今年开始对学生征收学费,而且还得是高昂学费,同时也是加大对整个社会的募捐力度。

因为这出资的那些富商以及士绅们就算身家再厚,但是也不可能每年都往这无底坑里扔进去十几万啊!

作为国内第一所纯粹私营的高等教育学校,福州中学在正式对学生征收学费的时候,其每年的学费,书杂费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高达一百二十多圆每人,比帝国大学的学费还要贵三分之一。

如此高昂的学费,也就是正式宣告这所学校以后和贫寒人家的学子没啥关系了,因为如此昂贵的学费他们根本支撑不起。

所幸的是,当代的中国虽然国穷民穷,但是民间里的有钱人还是不少的,这能够每年拿出百来圆钱供养一个子弟进学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的。

所以福州中学在今年秋季招生的时候,虽然说新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但是通过收取学费。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捐助收入,却是让学校做到了收支平衡,而收支平衡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这所私营高等中学可以继续办下去,为当代中国增加一所高等中学。

福州中学的创办成功也是给了其他地方一些提示。要知道如今帝国的大学只有一个,而官办的高等中学也才三所,而且都集中在浙北、苏南地区。其他地方可都没有。

不少地方的士绅豪族富商们以及当地的一些地方官员,已经是准备效仿福州中学创办私营中学。

其中安庆、淮安、苏州三个地方的人比较踊跃。甚至是办学资金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教育部的支持然后正式开办了。毕竟这高等中学在当代的中华帝国内,属于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的范畴,要办学的话钱好说,但是老师就不好解决了。

如果没有教育部帮忙的话,他们很少自己招聘到足够多,并且还足够优秀的教师,甚至连教材都不好解决。

对于这些事,教育部自然是举手欢迎的!

但是随着私营中学的出现,也就代表着如今中华帝国内的高等中学数量正在快速增长,现在是四所,但是一年后就是六七所了,在后估计就是十几所了,但是作为高等中学的高一等学校,即大学却是依旧只有帝国大学一所。

很明显,这明显是不能满足帝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只是办一所大学的花费实在太大,现在教育部为了维持帝国大学以及现有的三所官办的高等中学,每年都得砸下去几十万。

如果再办一所大学,而且还得教育部出经费的话,除非大幅度提高教育部的经费,不然的话是难以为继的。

然而如今林哲却是对江道泉说要再办一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