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离自问八股文章没有问题。要不然也不会少年之身就考上了秀才,算学也勉强过得去,毕竟这一年多来他可是给人当账房呢,不会算学可不行,但是那些天文地理,中外时事还有格物就不知道是啥玩意了。
当即他面露为难之色道:“只是我听说恩科还要考格物时事这些,你知道的我平时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那里懂这些,去应考怕是徒生笑话啊!”
不过文昌林却是嘿嘿一笑,然后翻开了身旁的书箱:“你看这是什么?”
董离一看,只见里头是十来本书籍,书籍的封面上有写‘初等算学’‘天文地理概论’‘格物之基础物理’‘格物之基础化学’‘基本机器概论’等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过的名字。
文昌林道:“嘿嘿。这是我爹托了人,从上海商贸区带回来的书,听说都是教育部亲自主编的书呢,到时候考试内容就从这些书里出!”
文昌林说的有些错,实际上这些书并不是教育部主办,而是陆军军官学校、海军军官学校翻译,编写的教材。这年头军校生也不容易,要掌控近代军事技术,你还得具备基础的科学知识,尤其是那些海军的军官,要是不懂几何数学,天文水文等学科,连远洋航行都不行。
不过这些教材虽然都是两所军校自行翻译并编写的,但是这些教材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教材,同样也适用于给其他初学者使用,所以教育部偷懒直接照抄了过来,然后印刷发行,乃是为了这一次的恩科专门准备的。
毕竟在科举里要靠格物之类的学科,你总不能让学生们无书可学吧?
而这些书籍也是给筹备中的‘帝国大学’准备的教材书籍,帝国大学,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用的‘国子监’,按照一开始教育部那边的官员策划,其实就是传统王朝的那种国子监,教习四书五经。
但是内心里已经决定进行新式教育改革的林哲可不会同意去搞这些国子监,所以亲自改名‘中华帝国大学’,授课内容除了传统的国学,即四书五经外,还有算学、格物等学科,所学内容和恩科考试内容一致。
如果是按照林哲的心思来说,即便是现在的帝国大学也是远远不够的,他的目标是要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现代的教育体系。
并且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规划,那就是以前清时代的各种官方学府为基础,比如那些县学、府学。
各地的私塾改为小学,而县学改为初中,府学改为高中,然后再建立几所和帝国大学这样的大学,由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只是现在帝国新立,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只能是一步一步来,要完成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变,也不仅仅是学科上的变化,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士子们知道,学了新式的学科就能当官!
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学新式学科,才会去报告更高级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而要想让士子们知道新式学科可以帮助他们进入仕途,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科举里加入这些内容。
所以说,这一次的‘宣武登极恩科’不仅仅是说要招揽一些博学之才,更重要的还是向整个社会阶层传递一个消息,那就是要想当官不仅仅文章要做的好,同时还得通晓天文地理,格物算学。(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第一百九十五章 科举题目
中华帝国的首场科举虽然因为要加考算学、格物等实务之学而引起了士子阶层中的议论,甚至不少人极为反对从而宣言不去参考这登极恩科。
不过中华帝国毕竟和太平天国不同,太平天国也是办过科举,不过太平天国天生就和读书人阶层作对,传统儒家的读书人恨不得把毁孔庙,删改经书的太平天国给灭掉呢,那里会去参加什么太平天国的科举啊,1854年的天京科举,报名者不足十人,后来强行把读书人压进去考试才勉强完成了这一次的科举考试。
但是中华帝国却不是这样,总体而言,尽管中华帝国的崛起让诸多愚忠满清的不满,但是支持中华帝国的人也有不少。
为何?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就是中华帝国可没有大规模废除儒家,毁孔庙,改经书,同时对传统儒家学子也并不排斥,甚至是大规模接纳,要知道如今整个帝国的官员阶层中,绝大部分都是前清降官出身,而这些前清降官又都是传统科举出身的。
此外,中华帝国虽然在官制上进行了革新,但总体上还是采取了传统的儒家封建王朝的一些体制,这从当初林哲的登基大典、定都大典就可以看得出来,基本都是采用古制,进行了比如‘祭天’这种极为重要的传统活动。
林哲登基是合乎传统礼制的,而对认死理的那些传统读书人来,这一非常重要!
有时候,名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如果年初林哲没有选择直接登基。那么他直接用一个所谓的‘中华元帅’称呼就是名不言不顺,是不可能得到广大士绅阶层的支持的。是不可能让诸多前清官员那么干脆的投诚的。
所以这才有了当时的林哲占据不过弹丸之地就登基称帝,所为的并不是什么过一把皇帝的瘾头,而是为了让新生的中华政权取得一个合乎古制的大义名分,从而让控制区内的士绅百姓支持自己,让军政官员们看到希望。
因此在诸多人看来,尤其是在浙江、苏南等这些中华军掌控去内的民众、士绅们看来,新生的中华帝国虽然刚崛起,但是已经是一个正统的王朝,只要继续发展下去他日彻底取代清朝成为神州大地的主人是有希望的。
除了这些名义上的东西外。还和一些利益关系有关。
那些士绅官僚们支持林哲?是因为可以获得继续当官的机会。
那些普通百姓支持林哲,是因为林哲保证了浙江和苏松太等地的安定,而不用和安徽、湖北等省份一样惨遭战争的破坏。
工商业的商人们支持林哲,是因为林哲保证了他们的商业利润,所以这些商人们也就成为了中华军的最主要支持群体。
中华帝国的起家根基是哪里?是上海商贸区!
中华帝国的最大支持群体是谁?商贸区的各大商行!
商贸区中从工商业收取的税收,采购的军械物资几乎完全支持了中华军的扩大发展,而作为回报,中华军不但把极大的扩充了商贸区内的地区,同时还施行了诸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过去数年扶持的生丝业、茶、瓷器等行业就是明证。在商贸区政策的推动下,大量缫丝厂如同春笋一般冒了出来,短短几年时间厂丝就是彻底击溃了传统的土丝,出口量连年增加。
这不仅仅让那些投资缫丝厂的生丝商行高兴。同样也让收购生丝的那些洋行们高兴,也让上海周边的养蚕茧的农民高兴,也让那些种植桑叶的农民高兴。同时也让提供贷款给缫丝厂、农民的钱庄等金融机构高兴,行业利润的提高。对于整个生丝产业都是形成有利的促进作用。
而江南一地,什么产业规模最大?
毫无疑问就是生丝。
帝国促进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也不仅仅体现在生丝行业上。其他行业也同样大力扶持,帝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部法令,就是‘帝国公司法’,有利的支持了工商业的正规化,推动了大量的传统商业行会转化为现代化的企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
综合上述,也就造成了中华帝国的最大支持群体并不是社会底层的农民,也不是那些封建官僚,而是工商阶层!
如果采用历史教科书的法,中华帝国的举旗造反,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资本主义革命’为民族的崛起带来了希望……
而采用务实的法,那就是中华帝国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因此在中华帝国辖区内,虽然也有些读书人对新生的帝国不屑甚至反对,但是支持的人也同样不少。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宣武登极恩科也是隆重召开了,按照传统,科举一般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不过由于登极恩科的会试在九月就要举行,时间紧迫,所以这一次的考试有些颠覆传统,略过以录取生员为目的的县试、府试、院试这三级考试,留待后续再进行,直接从乡进行,只要生员功名就可以直接参加。
同时为了照顾以前的那些举人,所以举人可以不参加乡试,可以直接到南京参加会试。
由于科举考试要考除了八股文章之外的其他内容,而且布告上也是明了到时候考试的详细科目:
包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