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材料帝国-第1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勉强能算是一个功劳吧。”秦海嘿嘿地笑了,看来首长还是识货的,知道这件事有多难,也知道80万吨乙烯国产化的成功有多大的意义。

一套80万吨乙烯装置,各项投入高达七八十亿人民币,一度几乎掏空了大秦集团的家底。国家虽然说是家大业大,一年财政收入几千亿,但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多,像这样大的项目是要反复斟酌、审慎决策的。

除了秦海之外,没有人对于80万吨乙烯的国产化抱有信心,这就决定了国家不敢在这个项目上盲目投入,而是要一步一步地先完成各种设备的研发,等到各项技术都成熟之后,才敢启动。

秦海算是一个另类,他知道大型乙烯装置国产化的主要拦路虎就在于低温材料。虽然他自己并不是低温材料专家,不能亲自去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但他非常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知道只要保证足够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可以期待的。

带着这样的自信,秦海说服了宁中英、宋洪轩等集团高管,可以算是力排众议,推动了大型乙烯项目的启动。实践表明,他的预见是十分准确的,参加项目攻关的各个科研团队不辱使命,几家大型石油化工设备企业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最终使这个项目得以顺利投产。

由于大型乙烯装置属于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加之在装置国产化过程中形成的低温钢材、大型压缩机等关键技术可以移植到其他工业领域,推动国家整体工业实力的上升,因此这个项目在进展过程中便一直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仅递到首长手里的工作简报就不下十份,首长岂能不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

即使秦海没有请冀明初出面邀请,首长其实也已经打算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去视察一下这个重要项目。冀明初上门邀请,正中了首长的下怀,所以才会有如此顺利的一个结果。

这个情况,当然是秦海不了解的。他不是处于国家决策层面上的人,不了解决策层的领导是如何权衡各种事情的。听说首长对80万吨乙烯项目非常重视,秦海心里也就踏实了。

经过两天的准备,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候。秦海和黑子二人按照办公厅规定的时间,来到了停靠专机的西郊机场,又经过一番严格的安全检查之后,警卫人员带着他们登上了专机。黑子被安排在一个陪同人员所呆的隔间,而秦海则被引着来到了首长的隔间。

“首长,秦海同志来了。”

警卫向坐在办公桌前聚精会神看着文件的首长报告道。

“哦。”首长应了一声,放下文件,抬起头来,饶有兴趣地打量着站在面前的秦海,好一会才笑着说道:“哈哈,小秦,我们有几年没见了吧?我看你又长结实了。”

“首长倒是比过去更年轻了。”秦海微笑着,说了一句万能的恭维话。

“老了,这是自然规律,不服老是不行的。”首长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然后指了指旁边的沙发,说道:“别站着了,坐下谈吧。”

“我会不会耽误首长的时间了?”秦海有些惴惴地问道。民间说起领导的时候,总喜欢用“日理万机”之类的词汇来形容,秦海也不知道首长是不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自己坐在这里和首长聊天,是不是合适呢?

“不耽误时间。”首长用手示意着,让秦海坐下,然后说道:“飞到金塘,要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都属于你了。我听说,你的大秦工业集团是主要从事材料生产和科研的,你能不能系统地给我讲一讲,一个国家的材料工业应当如何发展。”

第六百四十八章纵论钢铁产业

“首长的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没有准备,担心自己说不好。”秦海为难地答道。

以秦海的知识水平,再加上这些年在材料行业中的阅历,要对国家的材料产业战略发表一些看法,其实是有资格的。但这种话要分对谁讲,如果是在材料学院里做一次报告,秦海丝毫也不会犹豫,而且也有信心让专家们都折服;但在首长面前,他就不敢随便乱讲了,讲错了丢人倒还是其次,万一哪些地方没考虑周全,对首长的决策产生了误导,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首长看出了秦海的心思,他轻轻摆了摆手,说道:“没关系,让你讲,你就讲,讲错了也没关系。”

秦海道:“主要是事先不知道首长要我汇报这个问题,否则我就做一些准备了。”

首长笑道:“我是有意不让人提前通知你的。如果提前让你准备,恐怕就有方方面面的人都要让你传话,我恐怕就难得听到真话了。你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咱们就是随便聊聊天,听说冀老说,你在他那里聊天的时候,不是挺放松的吗?”

“那……那我就斗胆说一些浅见了。”秦海说道。他原本想说在冀老那里聊天和在首长面前不一样,细一想,似乎也找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冀老虽然是退下来的领导,但毕竟也是能够影响决策的,自己敢在冀老面前畅所欲言,在首长面前又有什么必要隐瞒呢?

想到此,秦海略略地准备了几分钟,然后坐正身子,说道:“既然首长要考我,那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吧。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首长批评。”

“嗯,你说吧。”首长点了点头,在面前摊开一本便笺纸,又拿出了一支铅笔,准备随时写下一些想法。首长的秘书给秦海送上一杯茶水。然后也坐在旁边,摊开笔记本,详细的记录工作是要由他来完成的。

“我的汇报准备分为三个部分。”秦海定住心神,用平静的语气说道:“第一,材料工业的地位;第二,材料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三,我国在材料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取向。您看这些内容行吗?”

“很好。”首长微笑着答道,“你尽管按你的想法说,这里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

秦海开始侃侃而谈,一开始的时候,他还多少有些紧张,但讲着讲着,就进入了状态,全然忘记了眼前这位听众的地位。他原本也不是体制内的人,对于官场里的等级秩序一向看得很淡,即便是在首长面前。他也没有那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只知道对方是一位能够对国家的材料工业发展产生影响的人。而他则希望用自己的观念去影响这位决策者。

“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会迎来一个材料需求井喷的时期。我们要建10万公里以上的高速公路,上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几十亿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和商业楼面,这些建设需要用到数以亿吨计算的钢材、水泥以及数量同样庞大的玻璃、建筑陶瓷、铝合金和高分子材料。这些材料的需求,只能依靠扩大国内的产能来满足。如果要靠国外来提供,那么就会受制于人,这是非常被动的。”秦海说道。

“这两三年,国内的钢材和水泥产能提升很快,我看过计委提供的报告。全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1。5亿吨了,你认为这算不算产能过剩了?”首长插话道。

秦海坚定地摇了摇头,说道:“还差得远呢。以我们集团的测算,如果国家经济发展上不出现什么特殊情况,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05年,国内的钢材需求将达到4亿吨以上,现有的1。5亿吨产能,距离满足这个需求还有2。5亿吨以上的缺口。”

“怎么,你也认为2005年国内有4亿吨钢材的需求量?”首长看着秦海问道。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首长对于这个行业自然是非常关注的。机械部、计委、社会科学院等机构都曾经做过钢材供求方面的分析和预测,秦海说的2005年钢材需求将达到4亿吨以上的说法,首长也曾经看到过。不过,大多数的机构都对4亿吨这个数字不屑一顾,他们最大胆的预测也仅限在2亿吨以内,按照这个数字,目前国内的钢铁行业发展速度就显得过快了。

听到秦海居然支持4亿吨的说法,首长感觉有些惊讶。他虽然此前只与秦海有过一次正面接触,但平时所听到的有关秦海的情况却是很多的,也知道秦海不是信口开河的人。如果秦海认为未来每年有4亿吨钢材的需求,那么就意味着国家在钢铁产业发展方面的许多相关政策都有重新评估的必要了。

90年代中期的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前夜,国有企业在接受前所未有的大调整,民营资本刚刚摆脱旧体制的籓篱,正在大胆地涌入各个领域。住房制度改革刚刚启动,除非是最具有想象力的人,否则谁也预见不到几年后就会出现的房地产发展的狂潮。当人们站在2015年向后回顾的时候,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