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化人物纹】
成化瓷器的人物纹非常有特点,过去有一种说法叫〃成化一件衣〃,就是成化瓷器上画的人物,就光着脊梁穿一件衣服。不像后来的人物,画的衣服还有层次感。光着脊梁穿衣服,北方人叫〃耍筒子〃。过去北方人管骑马不搁鞍子,叫〃骣(音产)骑〃;光着膀子穿衣服,叫〃骣穿〃。〃成化一件衣〃过去是个绝招,你一看就知道是成化的。问题是今天这绝招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就麻烦了,作伪的人也知道就画一件衣。
成化瓷器中出现大量婴戏纹碗,尤其到了成化后期。这种婴戏纹碗实际是宣德时期首创,但宣德不作为主要产品。到了成化时期,婴戏纹的碗变成一个非常主要的产品,显然跟成化求子心切有很大关系。成化自从认下弘治,立完太子以后,他又生了17个儿女,可见前面的控制有多严,10年一个不生。后来万贵妃为什么允许他生孩子了呢?估计她这么想:反正木已成舟,索性让他多生,让他们自己掐去。
【鉴宝】
有一年,我替一个拍卖行检视拍品,有一批他们认为不够上拍资格,要退掉的东西,让我帮忙看一下。我看了一天,最后剩下几个盒,有一个盒一打开我就愣了,问他们:〃这个碗为什么要退掉?〃他们说:〃这个东西是康熙仿成化的,要价太高,4万块,估计拍不出去。〃我说:〃这东西是成化本朝的,我拿脑袋担保。〃我为什么一眼就看出来了呢?因为我看得太多。成化瓷器表面有一种很腻的感觉,有点儿像人脸上的油擦多了。这种感觉对于我来说是熟能生巧。很多东西经过你千锤百炼式的锻炼之后,剩下的事情都是一下子。我当时一打开盖,真是在一瞬间,就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东西。后来这个成化碗拍了好几百万。
鉴定中要找到一个本质上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在收藏当中慢慢地体会,我无法传达给你。成化瓷器有很腻的感觉,有一种脸上多涂了油的感觉,这是我在说;而你要自己感觉什么叫多涂了油,那油一定是涂上去的,不是自己分泌的,要准确找到这种感觉。
【弘治青花】
弘治皇帝跟他父亲是同龄即位,17岁,但他只活到35岁。成化与弘治在心理、体质上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比较弱。弘治是一个天生非常胆小的人,他长着明亮的眼睛和稀疏的胡须,这是有图为证的。刚才说了,弘治的母亲纪氏是少数民族,瑶族人。我们看明代皇帝的画像,到了弘治和正德,就是变成一种瘦小形,跟前后的皇帝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有少数民族的血缘。
西方人认为,这两个皇帝更像南方人,确实有道理,纪氏是从广西来的。这两朝皇帝因为血统关系,他们的性格特点也暗暗相传。比如一个彪悍的民族,他的子孙后代也会很彪悍;一个柔弱的民族,他的子孙后代也比较柔弱。这点大多数人改变不了。
与他父亲正相反,弘治在登基前就娶了太太,张氏。他一登基就宣布立张氏为皇后,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深受皇后的影响。他十分宠爱张皇后,两人一生中生下两男三女。弘治一生没有纳妾,除了皇后,没有再跟任何女人发生过关系。按正史记载,这是中华帝国史上惟一一夫一妻的皇帝。
弘治心理也有问题。他见到他父亲的时候是5岁,已经记事了,记得非常清楚。一个月后,他的生母就被毒死了,这使他心灵产生巨大的创伤。弘治登基后,马上宣布他不在人世的母亲为皇太后,而且非常怀念她,派官员到广西去找:我们祖上还有谁,一定要找到。后来跟皇上攀亲的人多了,都说自己就是,出现很多冒名顶替的,但被揭露了。弘治还命令广西和京师建造很多祠堂来纪念他的母亲,以特别虔诚的心态照顾这些祠堂。
弘治的官窑非常少见,与他勤俭有关。弘治非常勤俭,很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弘治瓷器中最有名的是黄釉瓷器。喜欢瓷器的人都知道,一说黄釉的巅峰之作,首推弘治黄釉。弘治青花最大的特点是画面留白,画得不那么满,空间留得比较多。按照专业术语说,就是成弘不分,成化、弘治的瓷器不怎么区分,特征很相似。除了有款上写着〃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弘治年制〃,这是可以分出来的,不写就不分。实际上是可以分的,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正德皇帝】
青花瓷到了正德时期,开始发生转变,由清淡渐渐变得青翠起来。正德皇帝是中国明代皇帝里最富有风采的一个皇帝,故事太多了。正德14岁即位,30岁就死了。他是明代惟一不生孩子的皇帝,没有儿子,所以明朝皇帝的少数民族血统到此为止。后面即位的嘉靖是他堂弟,就属于另外一支了。
正德皇帝出生的时辰,按时、日、月、年这么排列,是申酉戌亥,命理特别好,叫〃贯如连珠〃,据说明朝皇帝里只有朱元璋有这么好的命理,其他人都没有这么好,所以他特别高兴。但正德不守规矩,喜欢女色,喜欢习武。他在北京西华门外营造了豹房,然后在远离京城的宣化搞了个宣府,都是他寻欢作乐的场所。正德尚武,整天舞枪弄棒,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寿〃,不愿叫皇帝,非说自己是将军。朱寿,是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希望自己活得长,没想到活得那么短,30岁就死了。他还给自己封了个镇国公,发军饷。正德什么事儿都干,就是不干正事儿。
正德皇帝尚武,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他觉得明朝到他这会儿特别弱,跟北方就没打赢过,打胜仗都是洪武、永乐时的事情。于是,他要争口气,御驾亲征,在山西大同以南的地方与蒙古军队交战。那次赶上天时地利人和,也赶上皇帝亲自冲锋陷阵,所有的人也都跟着拼命,那次确实打赢了,史称〃应州大捷〃。整个16世纪,明朝就打赢过这么一回。
【伊斯兰风格青花】
正德上继成弘,下接嘉万,这个时期的变化是一个中心点。正德皇帝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所以装饰阿拉伯文字的青花瓷器在正德时期大量集中出现。伊斯兰文化对明代的整体影响是明初上层社会的喜爱,上行下效。比如开国元勋常遇春、沐英,宦官郑和等,这些高官都信奉回教。到了正德一朝,由于出口的需要,早期是东南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以及正德以后,青花大规模销往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在中世纪都受阿拉伯人的统治,所以对伊斯兰教特别感兴趣。
为什么独有正德一朝,阿拉伯文字是直接装饰到瓷器上呢?明朝其他时期把文字直接写到瓷器上并不多见,偶尔能见一两件,为什么到了这一朝特别多?基本上见到写阿拉伯文字的瓷器,就是正德一朝的?历史上还是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解释它的成因。
正德十四年,皇帝写了一首御制诗,评论各种宗教,诗中特别推崇伊斯兰教。每个皇帝一即位,都要先处理前朝的烂事。嘉靖皇帝即位以后,诏书里有一条,就是说:〃回回人于永,出入豹房,引诱蛊惑,情罪深重,锦衣卫拿送都察院,追问明白,议拟罪名,奏请处治。〃就是说:有一个回族人,这个人叫于永,当时能够在大内里随意乱走。这个人对皇帝蛊惑,让皇帝天天不干正事。所以他觉得这也是对皇帝有所影响的人。
【正德的爱情】
正德皇帝对很多民间的妇女很感兴趣。正德十四年,他去大同,在一个叫偏头关的地方停留,晚上都是歌舞招待,载歌载舞。他一下就看上一个歌女,歌唱得好,舞跳得好。他就跟随从说:〃你给我打听打听她是谁,想办法弄来。〃随从一会儿告诉他:〃那是一个乐工的老婆。〃正德不忌讳,说:〃是别人的老婆也没事儿,你把她给我弄来。〃然后,他的亲信就把这个歌女找来了,送到皇帝跟前。正德喜欢得不行。这个歌女叫什么,哪儿的人,都不清楚。史书上就一个字:刘。她姓刘,宦官们都把她称为〃娘娘〃。过去是把皇后称为娘娘,可见她的地位之高。正德就带着这个刘娘娘到处走,觉得她有意思。史书上没有关于她的记载,我猜测她可能是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百无禁忌,跟汉族妇女的三从四德截然不同,所以把皇上迷住了。
正德十六年,皇上带着刘娘娘到了南京。到了以后,他下了一道中国历史上最古怪的诏令:禁止养猪,禁止屠宰猪。要知道,猪肉是南方人的主要肉食,北方都是牛羊肉。国家的政令一下,禁止饲养,禁止屠宰,南方人吃肉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有人就猜测:皇帝早不下诏,晚不下诏,怎么带着刘娘娘到这儿,就突